刘军
[摘要]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的中国,任何层次和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核心本原都是人,对人的省思和申义,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具有不可或缺的人本主义观,由此,诠释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从而为取得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4 — 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育人的基本环境及其场域,其内涵非常丰富,文化源泉多样而且历史弥久。学校校园文化包含我们日常能看得见的校园物质环境(如校舍、小道、亭宇楼阁,学校的校徽,校园的标识物等等);也包括我们通过心灵感知才能领悟得到的隐形的环境(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学校与生俱来的历史传统,学校的行为取向,学校的管理框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学校文化是学校形象的综合的表现,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特点,培养人才的风格和特色,学校文化没有统一模板化的操作模式。本文拟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具有不可或缺的人本主义观,由此,诠释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从而为取得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或显或隐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发展和成长,但是校园文化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而产生(同时也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视其学校的特点,由于其特性的不同和差异性,使得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者对学校主体人的意识淡漠,文化建设关注度不一。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领导者们的一厢情愿,也不是学校单个师生的作用能改变的,学校文化建设其中的一个最大的忽略,就是把文化建设与人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要求相脱离,导致出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学校文化影响下的人分类的两张皮的局面。忽视了人的因素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极其不具备生命力的,没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则如四面白壁监牢一样,人没有了生机,学校也没有了活力。从这一点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要寻找与学校这一场域中人主体因素之间如何搭建,寻找他们之间的平衡点,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理论和实践上人的精神乐园。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措施停滞,文化建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效果是能够在学校校园内产生广泛的共鸣,虽有很好的文化建设的理想,但是其文化建设实施开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不确定因素。从这一点来说,学校正确的文化建设实施开展不下去,以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核心因素还是人的因素,不是学校主要群体的共同意志,不是开放的文化接纳方式只会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不得当或策略没有实践意义。〔1〕导致学校文化建设开展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文化建设者们重传统的文化意义而轻视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启示意义,只是重视有重点特色意义的校园的建设,而忽视了其他培养人才的校区的文化建设,还有学校文化建设虽然重视文化建设,但只是表面的接受,只顾文化物质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形式的模塑,没有使校园里的文化形态真正的趋向于融合。就像现在许多大学只是注重大楼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真正实质——内涵的塑造。以至于许多社会大家、大师们,社会用人单位,家长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的担忧甚至怀疑,说出了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和大师的钱学森经典之问就深深警示着我国世人的大脑神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越来越得不到认可,以至于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本主义观
人本主义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本主义以取代神本主义。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质是把人变为主体,号召人以主体的姿态面对整个世界;强调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所谓的人本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的中国,任何层次和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核心本原都是人,对人的省思和申义,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过程中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意识观念。
(一)主体观
人本主义理解下的人不只是生物学上的人,不只是抽象、一般的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性的人。这些人是与具体历史实际相联系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成长发展的人。人不只是具备社会群体性质的人,而且也具备个性能动特质的创造性。〔2〕
就学校校园内的学生主体角度而言,在建构学校校园文化策略的过程中要依据以下几个事实: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地来建构;其次要按照学生的需要及其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的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来组织和整合校园文化,创生新的校园文化形式;最后依据学生个性和特色创生新的文化形式和教育培养活动,现代化的学校培养的理念要更趋向于使学校,家长,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形式不是第一的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人。也就是说学生的唯一的特长、爱好和兴趣是我们从事学校教育的人必须保护的。〔3〕
就学校校园内教师主体角度而言,在建构学校校园文化策略的过程中要依据以下几个事实:首先教师要保班级文化的和谐和别具特色,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微观层面,是学生生活的微观的实践世界,也是不同学生个体组成文化活动团体形式,因此班级的文化形象的设计好与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的程度;其次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要求,必须是为了学生的角度,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最后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成长和发展。教育教学的活动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促使不同个性学生差异化成长成才。因此,教师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贡献力量。
就学校校园内学校管理者主体角度而言,在建构学校校园文化策略的过程中要依据以下几个事实:第一,学校的管理层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不是强迫甚至是命令式的下达服从,实现有规范的,人性化的管理实践模式,不是工厂机械简单的流水线的操作生产产品。第二,学校管理层级的主体群体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懂理论条条框框,不知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更不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上不对下,欺上瞒下,搞文化建设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第三,学校管理层级的群体文化建设须发挥文化建设的最大功效,根据学校的实际和资源设计学校文化发展模式的思路和定位走向,使学校能够走的出去,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整合。
(二)质量特色观
人本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尊重和实现人的个性。由此,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思索渠道是怎样模塑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也即是使得校园文化的人性得到彰显和升华,这样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创新和构建并能符合实践的需要,才能最终使校园文化趋向和谐共荣。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走向实效必须依据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保障。一些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控制和监督,使得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没有使文化活动形式的真正的创新,不敢于突破传统,实施的力度不够等等都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模式进行监督和评价,以期使文化建设保质保量的开展实施。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在融合大多数人在内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相契合的活动方式,大多人的共同的意志体现和目标要素,学术文化团体有学术道德的规范和伦理原则;班级文化有班纪班规来约束和保障;学校文化组织机构有学校办学的规则和法律、国家约则来保证学校这一文化实体的正常功效的实施。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由许许多多保障因素来使其最终文化和谐的觉面的出现,学校文化建设有了这些保障因素的支撑,重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真正发展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复杂的,不一而定的,但是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既没有实际的效用,也不具备灵气的有机结合体。因此,校园的多样性、地域性、历史性等等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校园文化特色展现的不一样性。其建设策略必然要坚持以特色创新为主题的展示人性化校园魅力的路子,走向“交流——融合——化变”的实践创新建设之路。校园文化建设策略须坚持以下两方面的方法思考:
第一,努力实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创新转变。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的积极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历来是学校进步和变革的永恒主体,学校的发展的永远的主题。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扮演积极角色的主体要素,首先要实现自身的文化建设思路和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其次要勇于与其他有实效的文化模式进行交流和考察,融合他者的优势,发展自身的文化创建模式,最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团体的群体的成员共同的努力创新才能实现完成。
第二,努力实现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的策略探索〔4〕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照搬,也不是盲目的封闭排外,简简单单的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人为武断的建设,只会使得文化建设没有真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度,文化的实施没有质量,既不符合建设的基本规律,也达不到有育人的教育效果,因此,须努力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索。虽然没有现成有效的模式出现,但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其思路一般如下:
一是交流。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虽然校园文化不能是把各个其他的校园文化简单叠加在一起应用于己身,而是在各个其他校园文化基础上创新新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外延,有机载体、平台、运行机制,重新构建符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之上,创建文化的主体必须依据不同的形式和策略方针,通过交流来打造自身的校园文化品牌,探索和凝聚校园文化的精华和共性,以交流促进融合。
二是融合。各个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其明显的特性是符合各自的学校校园的实际,不同的校园文化的特点和本质等方面的特性在其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其共性和结合点,但是只是具有借鉴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并不一定符合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首先要进行对其文化是否符合本校的心,融合到本学校的“心”的本质上去,实现真正的文化发展学校,文化创新学校。
三是化变。对于创生新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化变的过程。有了交流的基础,有了融合的实践过程,其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有了符合本学校校园文化真正发展之路,有了应对文化建设的真正的经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真正化变,重构校园文化的自我扬弃,实现学校整体力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文成.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改造〔J〕.教学与研究,2010,(02).
〔2〕 毛自鹏.从人的本质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新旧人本主义的区别〔J〕.学术论坛,2010,(05).
〔3〕 车文博.透视西方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万晓冬,桑胜利.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0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