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辉 赵康圣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占筮的书。《易经》的作者,以及成书时代,至今尚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的说法,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在羡里坐牢时推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为《易经》作传(《易传》)以解经。《易传》又称“十翼”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战国时期,人们将《易经》和《易传》合订成册,成为今天的《周易》。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焚《周易》。到了汉代,《周易》地位上升,成为“群经之首”。此后,《周易》的地位没有动摇。“群经之首”不是因为它能算命,主要是它的阴阳变易思维给人们诸多启示。
《太极图》是《周易》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该图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一方面,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能分离。另一方面,阳可以变成阴,阴也可以变成阳,所谓阴阳相互转化。这种阴阳的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又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的这种阴和阳之间的辨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整体性思维、动态性思维、认识本质的界定、认识的目的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至今,这种思维方式仍启示人们为人与做事。
一、厚德载物,学会为人
学会为人,关键是运用《周易》辩证思维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运用得好和坏,产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种结果是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众叛亲离;另一种结果是自己与他人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我们以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刘俊卿为例说明第一种情况。首先,入学前他窃取萧子升、萧子唪的考学试卷。其次,入学时他六亲不认,说自己的父亲是挑夫。第三,入学后他的志向与众不同:“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傲立于天地之间。”第四,毕业前为谋取所谓好职业他出卖校长、老师和同学,结果众叛亲离。第五,失败后他不能反躬自省,反而怨天尤人,说“买臭豆腐的儿子,就是买臭豆腐的儿子……没人可怜我,没人看的起我,没人给我机会,就是给了,老天也把它抢走。就连老天爷也知道,我是个买臭豆腐的儿子。”
那么,造成刘俊卿悲惨命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周易》中有解释。《周易》坤卦《象》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就是地势顺,大地的品性是顺承天道。君子应取法于地,以厚德载物,以厚德待人。所谓“德”,就是人应按人道的客观规律办事。刘俊卿如上作为,说到底就是因缺乏道德,而没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不孤,必有邻。德为人的立身之本,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刘俊卿不明白,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给别人铺路,却是自己的路好走;损害他人,无疑于自掘坟墓。他不明白,他的考试作弊一旦蒙混过关,就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就会形成不劳而获的性格,就会与大众对立而自取灭亡。
首先,在人格上刘俊卿不能“求同存异”。《周易》特别强调为人要“求同存异”(《周易》叫“以同而异”),该成语出自《周易》睽卦,卦象是火泽睽。火在上,火气上升;泽在下,泽气下降。两相违背,故称为“睽”。然而,睽卦《象》说:“君子以同而异。”是说贤德的人善于求同存异。睽卦《彖》又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以天地、男女、万物为例,说明泽火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比如男女有别,但并不分离。男女婚配,养儿育女,志向相通。《周易》启示我们,与人相处,要相互理解,承认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文化背景、个性习惯的不同。不能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党同伐异。只有尊重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其次,在取舍上刘俊卿经不起诱惑。诱惑之意,诱以惑之。现实社会中的诱惑形形色色,一旦选择错误,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万劫不复。以利益为例,《周易》特别强调为人要分配公平。谦卦《象》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既是防止两级分化,又要讲究公平公正。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多由利益冲突引起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利益关系。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引起或加剧人际关系紧张。据《孔子集语·文王》中记载,孔子读到《损》、《益》两卦时,曾发出“自损者益,自益者损”的感慨,孔子进一步指出:“《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孔子看出了吃亏是福的道理。只有同乐,才能长乐。
《周易》辩证思维启示我们,要想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别人与乐于奉献二者缺一不可。
二、自强不息,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关键是运用《周易》辩证思维处理好动机与效果,或者说理想与现实、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要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原因比较复杂,但有规律可循,需要我们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探索和掌握。
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主要是把握住了天时。人与天时的辨证关系在《周易》中有集中的体现。《周易》解卦《系辞》: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强调时机未到,要待时而动。《周易》乾卦《文言》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强调时机已到,要与时俱进。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也是说的相时而动。不论待时而动,还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都应以不失时机作为基本原则。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能否善于识别天时,并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天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服务。
例如,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上井冈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主要是把握住了地利。人与地利的关系在《周易》中反复强调。《周易》六十四卦都有六爻,虽然卦象有别,但也有共同特点:首先,别阴阳。每卦奇数的位置为阳、偶数的位置为阴,称作当位(定位恰当);否则为不当位(定位不当)。其次,明吉凶。每卦六爻有个规律:初难知,上易知;二多誉,五多功;三多凶,四多惧。位置不同,吉凶有别。所以《周易》非常强调“明象位”,认为位置的当与不当是决定吉凶的必要条件。引申到人事,就是要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摆正自己的位置。
还有,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这场战役取胜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握住了“人和”。“人和”是《周易》辩证思维的核心。《周易·彖》释乾卦卦辞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保合”即保全。“大和”即太和,指最高的和谐状态。意思是说,天道是伟大的,它能够保全天时、节气的变化极其和谐,风调雨顺。《周易》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和谐”的思想。所有的关系——君臣、夫妇、父子、朋友等都要达到一个相互和谐、相互配合的状态,才能长治久安。宋代大哲学家张载,把《周易》的整个思想过程概括为四句话:一、“有象斯有对”,即每一个象必然有另外一个东西跟它相对比。二、“对必反其为”,即对立双方的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既有利益的矛盾,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对立。三、“有反必有仇”,有矛盾就容易产生仇恨。四、“仇必和而解”,仇恨必须用“和”(化解矛盾)的指导思想去解决。这是《周易》整个思想过程的落脚点。可以说,“人和”是人生智慧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那么,如何做到“人和”?“厚德载物”只是“人和”的一个条件,此外,“人和”还要把握“天时”、“中道”、“应变”等因素。天时已如上述。“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周易》贵“中”,认为“中”是“和”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不三不四的人不交,不干不净的钱不要。为什么“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的代名词,因为《周易》六爻里面三、四爻为中间两爻,“不三不四”就是不中,不中就是不仁不义。再细分,六爻中上卦的第五爻,下卦的第二爻,处在中爻的位置,所以每卦的第二爻、第五爻大都是吉利的。那么,什么叫“中”?所谓“中”,就是恰到好处。两个人吵架,让你评理。你说我不偏不倚,你们都对也都不对,各打二十大板。这不是行“中道”,行“中道”就是谁占理就支持谁,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那么,机械地按原则办事也不行,还要善于“应变”。《周易》特别推崇“变”,强调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关于“变”的含义,《孟子·离娄上》给予举例说明:“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男女不直接传递东西,这是礼的规定。但嫂子掉进水中,就应该主动伸手去救,这是权变。把嫂嫂救上来就该放手,如果一直抓住不放,那又是非礼。这是对“权变”的形象解释。权变的思想基础,是物极必反。这就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得意忘形不好,失意忘形也不好,因为阴阳相互转化。当然,《周易》也不是只强调“和”,当阴阳对立不能调和时,也强调变革。《周易》革卦就是讲改革、变革、革命的。
《周易》辩证思维启示我们,要学会做事,全面把握天时、地利、人和至关重要。
总之,在运用《周易》辩证思维为人做事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周易》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促使阴阳关系朝着最终和谐的目标发展。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灵活运用。
作者:北京市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邮编1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