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及过程研究

2012-04-29 21:19沈滢宋玉祥郭晓立
商业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边界区域过程

沈滢 宋玉祥 郭晓立

摘要:区域发展扩散是相关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区域是有边界的,区域间的作用和联系是在边界进行的。区域发展扩散过程中各方会形成一个联系的合作体,而各方的边界的接近、形成、融合、重合等的过程,及同时的合作体边界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是区域发展扩散演进的过程。区域发展扩散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复杂的活动过程,边界的变动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因此从边界的视角对区域发展扩散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是可行的,通过对边界的变动的度量及研究会更有助于对区域发展扩散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发展扩散;边界;区域;过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理论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目标,又一次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目标。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为时间过程和空间过程[1],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的,同时区域发展又是具有外部性的,因此区域发展扩散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中的一部分,可以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区域发展扩散还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国内外还没有太多的研究[2]。区域发展扩散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复杂的活动过程,因此,如何将问题简单化,从一个合适的视角去研究它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边界的视角对源于发展外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扩散的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区域发展扩散理论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区域发展扩散的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相关的主要研究包括外部性理论、扩散效应理论等。

(一)关于区域发展外部性的研究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源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众多经济学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做了深入分析,例如庇古从“公共产品”角度的分析,科斯从“外部侵害”的角度,诺思则从“搭便车”问题入手,布坎南运用经济函数来分析外部性等等。对外部性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3]:认为当一个行为主体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主体的环境时,便有外部性存在;外部性是这样一种事件,即它将可觉察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主体,而这些主体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当某个主体的行为所引起的主体本身的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主体本身的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徐天祥等人(2004)对区域发展外部性研究认为,由于区域间存在地理区位、社会人文、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差异,就必然产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存在发展不平衡,就必然产生发展外部性。发展的外部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发展对其他区域的正效益或负效益影响。因此,区域发展扩散可以理解为区域发展的外部性。

对外部性的研究表明,外部性是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必然现象。而外部性的含义和特点也决定了需要对正外部性的产出主体进行相应的激励和补偿,这样才能符合公平原理,使区域能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对区域发展外部性的作用和效益等理论的研究。但目前对外部性的研究微观层面成果较多,对于区域外部性的深入研究和相应的解决方法研究不多。而区域发展外部性是通过区域发展扩散实现的,因此需要对区域发展扩散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

(二)关于扩散的研究

扩散可以分类为很多不同种类的扩散,在不同学科其含义有着一些不同。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扩散(diffusion)是(创新等)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一定空间中传播。扩散是一种社会变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于扩散的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增长理论中的扩散效应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等。

1.扩散效应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及相关增长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随后学者又提出了著名的“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化效应”和“滴涓效应”,及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回浪效应”和“扩散效应”。于是对“增长极”和“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开始多起来。目前国内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回浪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作用条件和应对策略研究较多,其它地区如北京、重庆、浙江等区域的扩散效益的研究也有一些。这些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受本地和周围地区条件的影响,扩散效应会有所不同。认为增长极应该强化其扩散效应,通过扩散效应的过程给予周边地区以利益。因此要发挥扩散效应需要政策的协调和统筹,在宏观上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加速区域经济扩散的步伐和作用。

2.技术扩散的研究。对于扩散和扩散效应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现实表明新技术扩散所产生的经济推动力甚至比技术创新本身所直接产生的推动力大得多,因此技术扩散是技术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自熊彼特提出技术扩散概念以来,对其研究一直是热点,呈现出多领域、多学科融合、多角度的特点,研究成果也较多。技术扩散理论的发展,也使理论界把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对技术扩散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技术扩散的含义、过程、扩散速度及影响因素、扩散机制和模式、扩散的模型等。研究的主题是扩散速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提高技术扩散速度。

Caves(1974)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对技术扩散可能存在的外在性进行了研究,从此技术扩散的外在性成了经济学领域进行技术扩散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4]。目前对技术扩散的模型和实证研究成果都较多。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在单一行业企业层面、企业集团层面、产业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国家层面都有。如何利用模型生成福利最优的技术扩散路径,进行技术扩散政策的设计等也是技术扩散研究的一个方向。

总之,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经济扩散、技术扩散等的研究,而对发展扩散理论的研究还很少看见。“经济扩散”和“发展扩散”是有区别的,发展扩散比经济扩散包含的更多,因此研究起来也更困难。而目前即使是对经济扩散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经济增长、创新、知识溢出等具体经济现象、问题的研究,全面、综合的研究较少。

(三)扩散效益定量方面的研究

目前对扩散效益的定量方面的研究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技术扩散效益和中心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度量等。赵维双(2001)、刘爱雄(2004)、吴添祖(2008)等对技术扩散效果进行评价,构建了效果的指标体系。周尚意等人(2000)用“转移——份额法”对上海经济发展对国家的贡献进行度量,即经济扩散的度量方法。在研究中他们也认为只是对扩散效益中的经济增长部分进行了计算的研究,没有对经济发展部分进行衡量,因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陈源泉等人(2007)认为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两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们的核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方法急需要完善。“可持续发展”也对环境经济学定量的研究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广度的不断扩展,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深感环境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借助于“数据说话”。近年来,模型工具在环境资产价值评估、发展趋势预测、情景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提升。其中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吴玉鸣认为经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一个点上的经济活动规律,然而,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一定的地理空间载体。空间因素被完全忽视是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明显的不足。Audretsch & Feldman(1996)将产业活动的地理集群与知识溢出(外部性)联系起来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Bode(2004)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对区际知识溢出的各种可能的经济空间模式进行了经验判别分析。我国学者吴玉鸣[5]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框架,检验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经济行为的时空二维性要求经济学研究的观察单元必然要转向空间(李青,2007),而以往的理论抽掉了空间因素,难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而目前统计与计量技术和分析的手段已为更客观、更现实地考虑空间交互作用和深入认识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和有效的途径(吴玉鸣,2005)。

总之,目前对区域发展扩散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系统研究发展扩散的相关理论,在对发展扩散理论尤其是发展扩散效益评估进行研究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域发展扩散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来进行研究。

二、边界理论研究综述及边界视角的可行性

区域是具有差异性的,区域发展扩散是外部性的体现,因此可以看出区域是有边界的。本研究认为从边界的视角去研究区域发展扩散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可行的、合适的视角。

(一)边界理论研究综述

边界研究始于理学,经济管理领域的边界问题开始于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并得到学术界广泛响应[6]。“边界”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自然科学中常常是以物理(硬)边界的研究和应用为主,主要是借用边界的限定含义;而社会科学中多以边界的身份和媒介的意义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用于解决区分问题;在系统论中,系统的边界即是区分系统与其环境(其它系统)之间的一定界限,又是系统与其环境(其它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环节,只有在系统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系统才可能形成其一定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随着系统科学的普及,特别是适用边界的提出,使边界引入了动态和长期的概念,拓展了边界的内涵和应用的领域。

近年来边界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引起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尽管各领域的研究都认识到边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边界理论体系。大部分的研究是根据分析目的界定边界,导致边界的概念在不同领域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在边界作为一种稳定的秩序,以及边界位置和性质的确定决定了事物变动的轨迹等方面形成了相当的共识。

目前的经济管理领域对边界研究中对企业边界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从分工角度将边界视为一种生产函数,将企业构造成一个技术上的生产函数,根据长期生产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来确定边界。以科斯开创、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对边界的认识扩展到交易成本,通过交易成本边际比较选择企业内部生产与市场交换之间界限,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型、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定义交易费用,提出了边界确定原则以及“有效边界”,并建立了边界启发式模型。新产权理论则认为企业与市场的差别在于存在剩余控制权,而所有权规定了企业的边界;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边界由预期利润最大化决定,即边界依企业对利润预期改变引发的经营和管理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演化经济学从遗传、变异和选择的角度将企业看做是一个认知与学习的组织。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从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的角度,以团队贡献不可测模型、考虑内部机会主义的监督能力及剩余控制权的激励机制确定边界及其稳定性。国内外学者[7-10]还从实证角度,构建了边界决策模型论证了并购与联盟的效率和适用边界的选择。周梅华[11]侧重虚拟组织边界的存在问题,而蔡进兵[12]则探讨了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靳景玉、蔡继荣等[13]从经济空间和制度经济学两个方面研究,认为城市联盟是城市合作博弈的结果,城市联盟边界具有的动态性、模糊性和无形性等特征。可见,行为个体性质的不同界定边界的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且行为个体间的活动和影响等(如联盟、外包等)同样存在边界问题。

边界的多元化、多重标准和相对模糊性使边界的决定因素、稳定性及其管理等研究仍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Madhok指出,边界的选择不仅依赖于交易的特征还依赖于战略目标、其自身的能力特征以及治理结构;钱德勒等认为边界是由外部因素与目标函数共同决定的,外部因素决定目标可实现程度,目标可实现程度决定边界的变化;陈春花将边界影响因素归纳为生产性要素和组织性要素两类,并揭示了行为个体(企业)边界变化的五种状态、演化特征和适用边界条件等;安第斯·潘罗斯建立了资源-能力-成长-边界的分析框架,契斯[14]以整体和全过程的视角,认为能力状况与边界高度正相关,“边界的变化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即能力的强弱、大小决定了边界的具体位置。

演化经济学与虚拟组织的研究,揭示了边界动态性、路径依赖性和“中间地带”——边界存在厚度的特征;社会学[6,15]则从组织和个人身份的区分角度界定边界,对心理边界、社会边界和物理边界做出了描述。系统科学在系统边界具有复杂机制的研究中,在随机性对系统边界运动的影响以及边界对系统演化的决定性作用等进行了阐述;朱振涛[16]等在两个企业项目合作的组织观念演化特征研究中,明确了非线性耦合作用下,观点演化的临界值将影响合作意愿的趋同;而Gabbay[17]等则认为运用计量模型可以刻画和描述观念演化的适用边界。

总之,边界的研究在很多领域有所应用,并起到了更好的认识和解释一些现象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也由于边界的多元化、多重标准和相对模糊性等使得对边界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明确统一的认识。因此,对边界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边界视角的可行性

从边界理论可知边界是区分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一个界限,又是系统与其环境和其它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环节。边界的变化也反映了系统与环境或其它系统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也能反映系统一定的演化过程。区域是有区别的,具有异质性,因此区域之间是有边界。这种边界不只是有形的边界,如地界等,还有无形的边界,如心里边界、社会边界等。而目前对边界分析不再将边界看作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把边界作为渗透性的膜,可以不断地被输入和输出所改变,因此边界是开放的、可跨越的。这样跨边界的研究也更有意义。具有不同性质的区域之间的作用要通过这些边界,跨越这个边界,而边界就是这些作用的场所。区域发展扩散理论的出发点是特定区域与其它区域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通过边界范围形成和变动等来给予解释,因此从边界的视角来研究区域发展扩散问题是一个可行的、合适的视角。

区域发展扩散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复杂的活动,很难把这个时间和空间过程描述的很全面,而以边界为视角来研究这一过程,可以把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抽象化、简单化。同时把区域之间的作用和演化过程可以通过边界变动来体现,更具可衡量性。这样在研究区域发展扩散的效果时能更有的放矢。

总之,从边界的视角去研究区域发展扩散具有具体可视性、简单化、可衡量性、有针对性等特点,因此是一个适合的视角。

三、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含义

区域发展扩散是指在一定的空间不同的区域以发展为目标,在一些资源可以流动的基础上,不同发展势能和发展能力的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紧密关系体后,各区域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进行相互调整行为,而使得发展从一个区域向其它区域的流动和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紧密关系体中应该包括4个必不可少的因素:(1)发展扩散源,即发展的拥有区域,是具有较高发展势能的地区;(2)发展扩散汇,即接受发展的区域,一般具有较低的发展势能;(3)发展扩散客体;(4)发展扩散系统所处的环境。其中:发展扩散源是指将发展传播出去的区域,是发展输出方的空间表现,也可称为是发展的带有体。它拥有发展的优势,可以向周围区域扩散其发展的成果,形成发展扩散源辐射发展的一个系统区域。发展扩散汇是指那些吸收采用发展的地区。区域对发展的吸收行为对发展扩散的过程而言致关重要,区域由于主动或被动的原因对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发展的吸收。这些时机、条件和环境决定了扩散的速度、范围和质量等。扩散客体是指在扩散过程中被传播的事物,也是发展扩散的载体。其可以体现的形式有资金、人力、技术、制度、文化、创新等等。环境是指处于系统边界之外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事物。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与扩散环境之间是一种典型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机制[18]。区域发展扩散也一样,扩散过程一方面受扩散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作用于扩散环境,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演化。扩散环境的组成要素很多,根据影响的来源,区域发展扩散环境可以分为扩散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主要是指扩散源、扩散汇和扩散客体所具有的质量,即区域发展的能力,自身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扩散的过程。外环境主要是指除扩散源、扩散汇和扩散客体以外的区域政策、市场、中介机构、社会支持等等要素,它对扩散过程的影响是非直接的。

区域发展扩散过程中涉及到的各方,即发展扩散源和发展扩散汇,它们在发展扩散的作用过程中会在特定的领域形成一个体系,类似于合作体,可称为“区域发展扩散合作体”。这个合作体是有边界的,它的边界也是各区域边界的一部分。各区域自身的边界基于一定的扩散客体会有接近、形成、融合、重合等变化,同时形成的合作体的边界也在变动和发展,而这个复杂的过程就是区域发展扩散作用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各区域内部和外部其它环境的影响,各区域的各种能力也会在这个边界有所表征,其它外部环境对扩散的影响也都会反映到这个边界中来。因此可以通过对边界的识别、理解来更好的认识区域发展扩散过程。

四、基于边界视角的区域发展扩散过程分析

区域发展扩散过程一般包括四个典型的扩散阶段,即扩散的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从区域发展扩散合作体的状态变量的发展趋势和合作熵的变化趋势来衡量。运用生物学中的研究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又称S曲线)的特征来进行各个阶段的界定标准(如图1)。当区域发展扩散开始出现时,开始并形成了合作体,此时发展扩散的速度还很缓慢,合作熵较大,随着演进开始不断减少,但其变化速率较小,这一阶段为形成阶段。随后,合作熵从高熵状态开始减小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且随着速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扩散的速度也不断增大,即为成长阶段。当合作熵进入低熵状态后,区域发展扩散的演进将趋于成熟,当合作熵会达到最小熵的状态,此时的合作体会达到其发展的顶端,即成熟阶段。随后熵减机制结束,合作熵开始增加,系统向无序转变,区域发展扩散将作步入衰退阶段,直至不存在差异,扩散活动结束。

在区域发展扩散的不同阶段,其边界也表现为不同的特征。首先在一定空间内具有不同发展势能的不同区域,基于一定的资源的流动开始产生一定的关联,这时边界开始形成,边界有无到有,并且随着演进边界开始不断扩大,但扩大的速度还不快,边界还很小,这时处在第一个阶段形成阶段。随后,在区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自主和被动的拉动和推动的作用下区域发展扩散的边界快速的扩大,这时进入了第二的阶段成长阶段。当然也有可能有些区域发展扩散由于内外部环境中的阻力过大而无法扩大边界,边界逐渐减少,直至没有,使得扩散活动结束。但我们在研究区域发展扩散时重点是要通过研究发展扩散的研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各区域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因此对那些影响不大的情况并没有去研究,因此只考虑的能够进入第二阶段并向后发展的情况。在第二阶段,不同发展势能的区域在一定领域内进行着一定的联系和作用,这种作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影响着边界的变动。在演进发展了一段时间后,边界增加的速度开始放缓,边界仍然在不断扩大。在增长速度变为零时,边界达到最大状态,区域发展扩散达到最高点。随后边界开始缓慢缩小,增长速度开始变为负值,这一阶段为第三阶段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扩散的作用在达到最大之后,发展势能的差距开始缩小。经过一段时间的缓慢缩小后,减小速度开始增大,这时进人的第四阶段衰退阶段,此时边界也开始迅速缩小,许多领域在没有发展势能的差距后开始逐渐减少联系。直至没有发展势能差,没有联系,合作体的边界消失,各区域的边界没有交集。这时,区域发展扩散的演化过程结束。随后各区域的发展会引起新的发展势能的差,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新的一轮的发展扩散。这样反复螺旋式的作用,使得区域之间在不断地联系、作用中不断地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外部性、技术扩散、扩散效应等理论,边界理论在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这些都为区域发展扩散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区域发展扩散区域发展扩散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复杂的活动,很难把这个时间和空间过程描述的很全面,而以边界为视角来研究这一过程,可以把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抽象化、简单化。从边界的视角来看区域发展扩散会形成一个合作体,而这个合作体的边界的变化是区域发展扩散的反应。在区域发展扩散的不同阶段边界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边界的研究来研究区域发展扩散的很多问题。本文认为以边界的视角来研究区域发展扩散的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是一个可行、新颖的角度。但本文只是对区域发展扩散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合作体的边界的描述、扩散效应的评估等很多问题都将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沙飞,张仕俊.区域经济扩散效应模型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22):3-5.

[2] 杨凤敏.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王志凌, 谢宝剑, 谢万贞.构建我国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学术论坛,2007(3):119-125.

[4] 梁 丹,吕永龙,史雅娟,任鸿昌. 技术扩散研究进展[J]. 科研管理,2005(7):29-34

[5]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 地理科学,2004(12):654-659.

[6] 尼尔·保尔森,托·赫尼斯.组织边界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 蔡继荣,胡培.基于生产组织模式选择超边际分析的战略联盟稳定性边界[J].中国管理科学,2007(2):141-148.

[8] 蔡继荣,郭春梅.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边界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03-105.

[9] 张秋生,高愈湘.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0]陈杨.并购与联盟战略的适用边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0-11.

[11]王继涛,周梅华.虚拟组织的边界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7(5):22-24.

[12]蔡进兵.企业边界的变化: 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1(1):34-37.

[13]靳景玉,蔡继荣.城市联盟边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30-33.

[14] Teece D J, Pis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el, 1997,18 (7).

[15]Charles. Tilly. Identities, Boundaries & Social Ties[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38-141.

[16] 朱振涛,周晶,李平,陈星光,吴孝灵.项目合作企业之间观点耦合的动力学特征[J].管理科学,2010,4(2):11-19.

[17]Michael Gabbay. The Effects of Nonlinear Interactions and Network Structure in Small Group Opinion Dynamics [J]. Physical: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7, 378(1):118-126.

[18]康凯,张志颖,邢静.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演进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7):56-59.

(责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边界区域过程
拓展阅读的边界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分区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圆满的过程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思考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