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标体系的框架思路

2012-04-29 21:19陈少克陆跃祥
商业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体系

陈少克 陆跃祥

摘要: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科学评价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框架,本文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状态指标体系、发展指标体系和激励指标体系,认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评价不单要对产业竞争力的状态进行静态考察,还需要探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而激励因素的作用是通过社会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在通过发展指标系统对产生某个时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并以此明确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即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下文称“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动我国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以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然而提升我国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尽管理论上和国际经验都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产业国际竟争力是个比较的概念,为了更好地把握竞争力程度,并适时设置、调整竞争力提升的激励,需要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经济分析范式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其中在国内外的诸多研究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分析范式主要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分析,即对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影响因素等的分析。迄今为止,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他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1],第一次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该理论突出了国家商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强调了高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重视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地位。但是,该理论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过分强调商业环境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作用,未把产业内部因素作为主导;淡化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国内需求条件的作用,却低估了国际需求条件的重大影响;忽视了政府在产业竞争力中的特殊作用。

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各国政府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十分关注。1983年,英国政府委托“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对本国20多个项目进行了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贸易与产业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题的竞争力研究报告。法国计划部、德国经济部等也曾经分别就本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报告。日本通产省也对日本与美国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如政府作用、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深入研究。另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它们形成各自独立而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两个组织不断调整评价理论、方法和指标,实现了与时俱进,从而对国际竞争力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广泛采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如金碚(1997)提出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视野应集中于经济分析较易把握的领域以及因果性比较清晰的关系,应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应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建立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模型[3]。裴长洪(1998)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即可通过市场占有率指标、利润率指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来说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类分析性指标,即可从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来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4]。国家计委课题组[5]把产业国际竞争力范围概括为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四个方面,并据此设计出一套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用于反映产业“要素供给”方面的实力、竞争潜力(包括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竞争能力(包括市场化能力、资源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环境(包括竞争动力、竞争压力、竞争活力)。

周星、付英(2000年)从产业的素质、产业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因素,及产业国际化程度和能力方面分析评价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侧重反映一国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对单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但是,由于该指标体系非常庞大繁杂,大部分相关数据还难以获得,在实际运用该指标体系析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张金昌(2001)基于出口与国际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设计了一套用进出口数据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主要有市场渗透率指标、进口所占比例指标、出口贡献率指标和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反映贸易赢余(净出口) 的指标(主要有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竞争力指数和贸易分工指数),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指标(主要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7]。张铁男、罗晓梅(2005)通过确定某一产业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评价某一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他们把产业投入因素分为基础要素和核心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是评价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时关注的重点,基础要素支持核心要素的长期持续发展,并直接提供竞争动力。在指标设置上,他们分别从产业的收益能力、产业的规模效益、产业的社会效益、产业的生产效率、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揭示出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即主要从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和贸易竞争能力三个方面分析,而这三大要素的子层分析要素由产业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产业增加值、产业生产率以及产业出口份额等组成[8]。

(三)总体评述

任何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都无法避免竞争,任何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增强自身的某种优势、形成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式不管都多么不同,但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三大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是微观环境,即作为产业竞争力提升主体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这不单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控制、要素占有条件等企业战略和策略层面,还取决于企业参与竞争和企业内部研发的能力与机制。

二是宏观环境,即一个国家的市场环境与公共部门的协调环境与能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单取决于政府的产业政策的引导甚至规制,还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竞争政策,即市场的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企业形成竞争力,是否有利于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三是中观环境,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之间的过渡,或者说是宏观环境作用于微观主体的特定的环节。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即能否形成有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产业链条,保证产业与相关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助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环境的形成,从国际经验上看,这以内容不但取决于政府的产业规划,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或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最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能否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在市场环境中,竞争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效率水平的提升,因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需要企业或者个微观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锤炼”出来,而产业政策政府主导和市场竞争两者之间矛盾关系的处理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构建中的基础性因素。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标体系设置思路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综合性理论,一国竞争优势是因为产品、技术、规模、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价值链分工、产业集聚等因素越来越多地考虑进来。据此能够大致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含产业技术政策);其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要通过企业的竞争力来反映;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其根本作用的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第四,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本文对我国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设置状态指标体系、发展指标体系和激励指标体系。其中状态指标体系是对某一行业某一时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衡量的是经过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达到了什么状态。发展指标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发展指标和状态指标的关系上看,状态指标是发展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结果的状态反应;二是发展指标衡量的是动态过程,它们反应的是状态指标的发展方向。因此,发展指标体系解决的问题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如何提升的问题。激励指标体系的设置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社会层面的激励,即通过一定的社会管理(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系统创造一种激励,这种激励作用于发展指标体系(激励整个社会系统调动能够促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各个因素的指标值)通过企业管理系统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要通过企业竞争力来实现,因此,需要针对对企业管理层面设置激励体系,即通过各微观政策(如税收优惠、投资优惠等)引导并促进企业管理系统提升其竞争力。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标体系框架阐释

(一)状态指标体系

状态指标体系是相对静止的,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可以通过产业整体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来衡量。

1.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整体竞争力是衡量过去产业竞争力成果的积淀、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表现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未来发展的基础,该项竞争力可以用总产量、产业地位和产业利润率来进行分析评价。

首先,总产量、产业利润率可以分别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方面衡量产业状况,而且数据也很容易获得,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这两个指标也分别衡量了产业整体的产、销状况。但在实际操作中,用利润指标衡量竞争力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虚假,比如高利润可能与低工资、出口补贴等相联。

其次,产业地位的衡量可以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形式获得主观评价,但也可以通过量化形式进行客观评价。比如,可以通过某产业的增加值与GDP的比重来衡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可以用国内该产业的增加值和全球该产业增加值的平均水平作对比,来反映本国该产业在全球该产业中的地位,同样可以用国内该产业的增加值与国际该产业最高水平的增加值作对比,来衡量与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2.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是产业竞争结果的体现,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

首先,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包括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某种国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某种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反映该产品所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用下面的公式衡量:

某国i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SX(]某国i类产品的出口额[]世界i类产品的出口总额[SX)],其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亦然。

其次,在世界市场背景下,市场竞争力指标考察中还必须考虑到国内市场占有率,可以考虑国内市场占有率指标(用本国该产品国内市场销售额与在国内市场上国内、国外该产品的销售额之和的比值来表示)。但是,在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应真实的竞争力,可采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表示:

贸易竞争指数=[SX(]产品出口额-产品进口额[]产品出口额+产品进口额[SX)],该值越接近于1,反映出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亦然。

3.企业竞争力。企业是产业的细胞,产业竞争力最终要通过企业竞争力来实现,特别是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该产业中大企业的竞争力来反映。国内大企业在世界同行业种的产销量的排名,可以简明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企业的领导地位是与历史过程紧密相连的,它的成功取决于外部因素、知识结构、组织以及过去积累的自身能力之间的协调。

4.产品竞争力。产品竞争力是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载体,分析和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由于统计上的问题及相关数据的缺乏,用国际上常用的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衡量我国产品的质量及附加值的变化比较困难。但考虑到产品价格是以产品质量为基础的,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可以间接反映出一国产品质量与档次,可以借鉴金碚[9]的分析方法,用单位产品价格变动反应的制成品质量水平(质量指数)和进出口商品价格比来进行评价。

密切的关系。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状况需要用到状态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竞争力,而这三个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是很明确的: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取决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具体化为国内该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看要由其产品竞争力反映出来。

(二)发展指标体系

从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的角度看,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但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资本、技术和人才,这已经被相关经济学理论所证明。由于资本因素、技术因素和人才因素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些因素必须通过合理的配置才能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本文对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对资本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政府与市场竞争力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而正是因为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它们便成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1.资本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反映的是产业吸引和利用资本的能力,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生产能力以及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能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资本竞争力可以用产业总资产数量、平均资产规模(产业总资产数量在该产业内所有企业之间的平均)等反映资产规模的指标来衡量,也可以用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反映资本效益的指标来衡量。

2.技术竞争力。一个产业的真实竞争力是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相关的,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力体现在成本竞争能力、差异化竞争能力和领先一步的创新能力上。技术竞争力则对成本、差异化及领先一步等竞争力均会产生重大影响。技术竞争力可以从劳动生产率、产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经费、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衡量,其中劳动生产率是国际上衡量技术水平的通用指标。产业技术水平的衡量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比如通过设备的技术水平(可用先进技术装备数量/总设备数量衡量)、产业技术依存度(技术贸易总额/GDP)、单位产品物(能)耗率和专利数量来衡量。技术创新经费既可以从绝对量上衡量,也可以从相对量上考察,比如可以采用R﹠D经费支出强度(R﹠D经费支出/总产值或销售收入或工业增加值)。产业技术竞争力从量化指标的角度入手来进行衡量是必要的,但技术竞争力从根本上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机制。比如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有没有实现从生产型向创新型转变,一个国家是否形成了创新国家氛围等等。

3.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指标的衡量可以从人才培养、人才应用和人才流动三个方面来衡量,这几个方面从本质上讲都是定性的概念,但也可以从量性关系出发找出代表性的定量衡量指标。首先,就人才培养方面而言,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完整过程。从广义上看,需要涉及的有入学率、教育结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可以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研究生比例、研究型大学比重来衡量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考虑到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还应该考虑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的可得性。其次,就人才应用方面而言,在国际技术与创新基地的激烈竞争中,单枪匹马的个体和单一学科领域再也无法拥有能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全面技术优势。处于价值形成过程各个环节的个体,只有通过紧密合作,结成创新联盟,突出创新重点,形成区位优势,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驾驭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和经济变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应用可以从创新型人才团队的数量的角度来衡量,这应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另外,人才的应用离不开人才识别系统、人才考核体系。第三,就人才流动方面看,人才竞争力是通过人才的竞争来实现的,而人才竞争必然伴随人才的流动。就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而言,对人才流动的考察关键在于考察相关重点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可以通过人才净流入来衡量。

4.政府与市场竞争力。政府与市场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使资本、技术和人才物尽所用,人尽其才。政府与市场竞争力考察的是政府和市场两个因素在外部环境创造方面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虽然政府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机制,但是我国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的形成、规范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因素的作用。因此,对这一外部环境性质的竞争力因素的考察重点要关注政府本身的直接作用(政府改善生产要素和扶持产业发展),以及政府通过规范市场机制而产生的间接作用(改善竞争环境)。

(1)政府在改善生产要素方面的竞争力表现。首先,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①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如重点实验室、关键性实验设施、信息资料库等。②组织力量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为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③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技术进行研发。④从事高风险性技术的投资。⑤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⑥组织企业公关协作。其次,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①通过大力兴办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②围绕产业发展,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作为重点,为提高这些产业的企业素质及经营绩效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③增加教育经费投入。④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进行培训。⑤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最后,政府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①加强基础设施等社会先行资本的投资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②有选择地对基础性产业、重点行业的研发、融资进行直接财政支持或降低融资风险,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③完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

(2)政府在扶持产业发展方面的竞争力表现。就产业竞争力而言,当一个产业处于幼稚或发育阶段时,其竞争优势尚未最终形成,此时不管是从产业成长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整体利益维护的角度看,政府对幼稚产业提供一定的市场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即使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之后,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政府也应该在国际贸易规则的框架下采取灵活的方式或策略加强对本国产业的市场保护,力求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对幼稚产业来说,开拓市场是行业起步阶段并走向发展的关键,政府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引导性、服务性上。①通过行政干预,诱导国内消费者增加民族产品的消费(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扶持汽车产业发展的做法)。②制定鼓励消费,特别是鼓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消费,引导消费习惯。③政府采购。④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推广。⑤设置市场准入制度和一定的行业技术质量标准,防止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损害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在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上,政府主要是帮助行业/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①在WTO框架下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轻国内行业的冲击。②财税金融措施的运用,如政府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汇率政策等。③通过政治经济外交为国内行业创造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搜集相关的信息。

(3)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虽然市场是一个自发的秩序,但市场竞争环境却是需要相关制度进行规范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及其持续性从根本上看需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政府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期准备。因此,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便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首先,促成市场充分竞争。①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一开始就成为竞争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完善资本市场、要素市场等。②维护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的统一性;加强质量评价与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③限制垄断。对基础性的行业建立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促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限制过度竞争。通过实施产业组织政策,设置市场准入制;在退出机制上,促成资产重组和实施破产。

综上所述,政府与市场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中大都是属于定性评价,和其它指标体系一样,定性衡量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其应用会更显复杂。但是,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在政府和市场因素中选取一些可以说明问题的定量指标。①对政府的衡量,特别是衡量政府对改善生产要素方面的竞争力表现,可以考察政府公共支出的结构(科教文卫支出、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及其变化。②对市场的衡量可以通过市场化总指数(李晓西等:《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商业效率来衡量。③对特定产业可以通过股权结构、生产率、资本可得性来衡量。

(三)激励指标体系

从根本上讲,只有通过一定的激励才能激发各因素积极性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激励指标体系反应的是如何通过政策选择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社会层面的激励系统和企业层面的激励系统。最重要的联系,是对社会系统的激励不单是通过发展指标体系作用于企业系统(第一重间接激励),对社会系统的激励本身又可以将这种激励通过社会环境、社会舆论等介质对企业管理系统产生一种激励(第二重间接激励)。由于激励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有正向的激励促进作用,还要不断地通过反馈来修正激励体系。因此,政策选择要不断地根据状态指标的反馈进行不断地完善。据此,激励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1.财政支出实际利用率,用来衡量政府产业支持政策的实际激励效果,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财政支出实际利用率越高说明政府产业支持政策通过社会系统对发展指标体系的贡献越大。

财政支出实际利用率=[SX(]财政对某产业的支出-产业内实际有效利用额[]财政对某产业的支出[SX)]

2.企业家队伍及其管理效能,这是一个定性指标,企业家队伍越完善其管理效能越高,说明政府政策、社会政策对企业管理系统的激励越有效。

3.社会创新环境、社会舆论与社会价值体系,这些定性指标反应了社会环境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因素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外在作用。

4.社会活力和政策弹性,这是反映社会和政策对状态评价的反应能力,其中社会活力构建了社会纠偏机制,能够迅速通过捕捉产业国际竞争力状态,通过创新体系等改编社会行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政策弹性反映的是政府政策对现实状况的放映能力。

对于激励指标体系而言,它们衡量的仅仅是激励作用的大小。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综合衡量而言,由于激励本身的作用,它们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指标体系中的组成本分并给予一定的权重。然而激励作用的大小毕竟不是安排的指标所能决定,本质上讲取决于其背后的激励机制。

四、结语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全面分析和认识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不但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状态评价的依据,也应该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和激励对象——这本身也说明合理而科学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应该是状态指标、发展指标和评价指标的综合,这也是本文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然而,指标体系毕竟要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这些引导性在操作中更多地需要用一些确切的等级标准来加以界定。根据本文分析可知,在这些指标体系中有许多因素特别是对于定性指标而言,在其量化和标准化上存在内在的难度,这虽然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但却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标体系操作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2002年IMD世界竞争力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4]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8.

[5]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1(7):35-39.

[6] 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29-34.

[7] 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01(20):17-25.

[8] 张铁男,罗晓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的理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7):49-50.

[9]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67-71.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竞争力分析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