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意义分析

2012-04-29 00:44周前程
桂海论丛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方法论

周前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意识形态上的、实践或方法论上的和社会发展理论上的三重意义。作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三种意义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功能主要在于说服、教育,在实践意义上主要作为指导方法,在社会发展意义上主要承担理想和价值引领的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方法论;社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08-0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涵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在中国已经是耳熟能详的真理了。实际上,对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人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有三重意义: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发展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三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的理论说明和表现,因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且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绝对地区分开来。但三者的功能和理论定位是有相对区分的。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任务在于用理论说服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说明和理论支持,进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地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实践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着重的是实践问题的解决效果。社会发展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论证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之作为理想、信念引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一、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按照阿尔都塞的理解,人是意识形态动物,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找个让自己相信的理由。这话说明了思想对人的行为的先导作用。毛泽东在解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说:人要行千里,首先得有行千里的兴趣和热情。“不想到前途,不想到远景,那还有什么千里旅行的兴趣和热情呢?”[1]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也是这样。要使他们投身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首先要说服他们并使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唯一选择。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时起到现在所进行的论证和宣传,其目的都在于此。因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就在于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意义基础、信念支撑及他们未来生活的理想蓝图。所以,作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理论说明,让人民群众理解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将把社会引向何方。即告诉人民为什么要举这样的旗,走这样的路,它们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这都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予以解答的。同时,它还必须对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恰当的理论说明,批驳种种污蔑、歪曲甚至攻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为,帮助人民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定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就此而言,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思想理论指南。

可见,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唯一正确理论,也要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我们通向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选择。这就是党的领导人常说的,要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意义。“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63

这就是说,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只解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而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在中国人民探索和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阐释,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揭示,阐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必然性,由此来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只有这样,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完成它的两个根本任务:一是阐释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正确性和唯一性,反驳其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掌握舆论领域的主导权。二是从理论上阐释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说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和意识形态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及状况后对中国未来发展预期的理论说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行动纲领的理论阐释,是外界判断中国建设道路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与其他思潮争夺群众的实实在在的斗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和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由此邓小平在总结1989年的政治风波时强调了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法轮功”等时也指出了占领思想理论阵地的重要性。因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而人心向背是决定政权存亡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使之为人民大众所接受,说到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教育群众,争取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上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和前提。从这个方面来说,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意识形态问题会干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意识形态的误解。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概括,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在于怎样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怎样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动员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因为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广大的群众参与才能取得成功,而要让民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就必须向人民群众说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目的以及与他们的生活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指出:“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凡是问题在于要把社会制度完全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应该参加进去,自己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进行斗争,他们为什么流血牺牲。”[3]可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只是宣传策略上的需要,因为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一环。

因此,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简单地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说教,以此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重要的是找到正确说服群众和教育群众的方法,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这就要求从事理论宣传的同志,尽可能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阐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唯一性,阐明这条道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中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性及合法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二、实践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具层面或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作用。因而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它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即在实践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证明自身的科学性。我们之所以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其他理论解决不了;另一方面,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它直接运用到中国的实践中,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得到解决。因为按照恩格斯的教导,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和思考,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实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能不能跟上中国现实的发展步伐。无论意识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取得人民所期望的成功,那它就一文不值。只有让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是他们自己的富裕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才有根本保证。这是马克思说“实践胜于一切理论”[4]的原因。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取得成功,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成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生存下去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向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着眼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取信于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此,毛泽东深刻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5]他还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6]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7]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8]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长点是因为中国实践的需要,它的发展和它的生命力也只有结合实践并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才有可能。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置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之上,取得老百姓看得见的实际效果。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确实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现实过程,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离开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符合中国的建设实际的唯一标准。能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是一个决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能否坚持下去的重大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说,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功,就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为只有让人民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会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意愿。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讲究实际的,他们不会相信空洞的理论说教;他们是通过自己获得的利益来相信一种理论是正确的,而不是先相信理论再通过该理论去实现自己的利益。说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需要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引导,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实践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自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来说服人民,进而吸引人民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对此,邓小平说,中国必须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好些,发展得快些。如果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就有问题。”“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2] 346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不断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在世界站稳脚跟。因此,邓小平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速度,要有危机意识,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少部分人富裕起来。这与资本主义的贫富悬殊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再者,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合作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胡锦涛所倡导的“科学发展”。只要在实践中达到了这三个目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就具有了不可争辩的科学性,中国人民自然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已经深入人心,谁要推翻改革开放的政策,老百姓不会答应,其根据就在于此。

因此,实践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成功实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的原因所在:要人民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采取人民群众易于掌握和接受的形式,即必须大众化。况且,大众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和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9]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是人民群众用之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发展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按照经典作家的观点,“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做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10]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的理论而出现的。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必须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理论所具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什么?如此等等。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至少要解决中国社会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发展定位、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措施以及它们与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思考实际上构成了邓小平思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状况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也说明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他还依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马克思的这些判断是以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依据的。尽管马克思后来提出了一个东方社会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出在东方社会所处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具体构想,其所提的东方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为依据的。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是在吸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和克服了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明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前提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说,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在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怎么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呢?如何来解释这一情况,或者说,如何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以解决中国当前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未来社会发展的定位问题呢?这些问题都是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回答的。

因此,社会发展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中国能建设社会主义吗?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目前建设的是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第一个问题可以转换为: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可能吗?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所说的就是:中国为什么不建设资本主义社会呢?这两个问题,毛泽东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在中国采用民主集中制是很适合的,我们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11]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证实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构想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邓小平也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2]229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已经解决了中国能不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所要回答的就是中国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是对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的问题——中国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并在经历了曲折后才得到的真理。这一结论不仅是对现实国情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目标的科学界定。也就是说,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使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可见,从社会发展目标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一历史定位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和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而是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所能建设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目标,也符合当前中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迫切期待,但还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换句话说,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和行动指南,但不是我们当下的目标。我们目前还在通往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路上,还没有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中国学界部分专家笼统地说我们已经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没有达到,就不可能有超越。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事业,要实现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况且这个目标本身也还是初级的;或者说,对中国人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才能克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影响,进入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远没有完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来断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已经结束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就是对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未来的目标、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措施、方法、价值追求等进行阐释,把社会发展与群众个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坚定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科学理论对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引领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由于中国具体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单一层面,而应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具体情况的新变化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看到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发展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性,又看到三者之间的区别,这对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展开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6.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0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9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8]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9.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11-312.

[1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5-136.

责任编辑张忠友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