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 要:关于需求分析国内外专家已经做过诸多的研究。但是其中大部分研究都还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从探讨需求分析与高职综合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所在高职院校的综合英语课程的走向提出了一些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需求分析;综合英语;培养目标;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316-02
引言
需求分析在英语教育科研当中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了解一门课程的发展趋势,应该了解学习该课程的学习者的需求,并且要知道需求分析能为该课程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在中国,需求分析的讨论已经在很多的普通语言教学中有所发展。正如Tarone 和Yule(2000)所指出的:“需求分析就是为了调查和明确语言学习者的需求。”
一、关于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的定义。Munby 认为需求分析就是为了能够调节语言课程以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而设计的。需求分析在不同的国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起作用(1978)。Yalden 认为需求分析仍然是多种语言教学中课程发展的重要的第一个阶段。需求分析作为教学输入的关键来源,对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处理策略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1983)。Taron 和Yule都认为需求分析意味着调查语言学习者的需求。曾经用在语言教授语境下的需求分析通常涉及到收集和评估如下问题的信息。即: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语言的哪些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限制,要教授任何一门语言的所有方面都是不可能的。因此,需求分析就涉及到选择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特别有效的(2000)。
2.需求分析的方法。分析必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收集做需求分析所需要的材料。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调查问卷,访谈,观察以及数据收集,与学习者或者他人的商讨。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劣性。它们也可互为支撑。由于需求的复杂性,使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有关材料会比较理想。尽管学习者的需求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有关信息,但是对于教师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去了解他们的需求。
二、通过需求分析了解高职院校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笔者以所在高职院校为例,从需求分析的角度,采用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手段,收集了本学院学生对综合英语学习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本院所开设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做了如下归纳。
1.课程性质:高职院校开设的综合英语课与本科院校的综合英语课有着一定的教学共性。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并且具有学制短,生源程度不齐,教学条件有限等客观原因,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开设的综合英语课有自己独特的性质。2005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005)。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英语课程是为全院非商英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课程。应该始终坚持有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培养具有“外”字特色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技能性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2.课程作用:综合英语课具有受益面大,课时多,教学要求高的特点。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上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要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以“外贸、外语、外经”的“外”字特色的商务技能型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商务类高职学院。从现有的六大系别和37个专业设置来看,目前其中大部分专业都有着明显的“外”字特色。无论我们的毕业生将来是从事英语培训、涉外文员工作、五星级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商务活动、涉外旅游,或者是国际货运代理、商务管理等岗位,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将是其出众的亮点。那么综合英语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通过需求分析提出综合英语课程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需求分析所得数据,笔者对于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初浅的看法。
1.实行“英语基础+职业方向”的模块化教学。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综合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英语基础+职业方向”的实用英语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该课程模式是对英语模块化教学的一种尝试。在按照《基本要求》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方向,渗透和融入相关专业岗位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技能。
2.综合英语课程必须服务于培养目标。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心健康、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以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外语”型的外向型高技能国际商务专门人才。为了把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需求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将职业或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打破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课界限,调整教学内容,使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渐进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实用能力。根据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群)需求,我们把专业方向分成以下几类:国际商务、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电子商务。充分考虑英语+职业的发展方向。
3.综合英语课程必须突出高职教学的特点。长期以来,高职综合英语课程都是采用传统的类似于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班级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进度,这与不同行业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不同存在着矛盾,教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综合英语课程应从高职教育教学的定位出发,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基于不同专业需要,扬长避短,采取在集体教学的框架下,进行“基础+专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综合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实际效果上,则谋求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英语基本知识与职业英语技能相结合”的实际效果。
4.综合英语课程的课程标准定位。(1)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以后,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整体测试,根据各个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层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让其加强基础英语学习,通过高职英语B级考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对于部分英语优秀的学生,鼓励其拓宽知识面,参加英语六级考试。(2)以“渐进式”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综合英语课程在第一学期针对高职学生“语言面貌含糊、基础薄弱,轻口语实践,重笔试”的特点,强基础、重实践,突出英语语言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培养。第二学期课程着重于学生英语听说习惯的养成和听说技能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参加英语B级四级考试。第三期突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融入职业英语的学习,为之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使该院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3)以专业设置为导向,选择授课内容,加强行业英语技能训练。本院综合英语课程组为了适应高职英语“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技能”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学院现有的系别和专业设置为导向,在本系领导的带领下,编写了《行业英语综合教程》I,II,III系列教材。本课程可根据各个不同的专业选择基础章节加行业章节的教授内容,以满足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的需求。(4)重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技能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走向,综合英语课程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大力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本人提出如下建议:综合英语教师团队可根据与英语有关的各项活动,进行不同的项目分类,并成立相关的项目负责小组,针对每个不同的项目,专门负责组织筹划具体活动项目,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英语活动,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实力,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5)改革考核方式,使之与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综合英语课程为了适应目前的高职教学改革趋势,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评价,使目前的考核方式与时俱进。为了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弱化结果,我们现在是这么做过程评价的:1)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降低期末考试的难度。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2)平时成绩分为作业(30%);测验(40%);学习态度(30%)三部分。3)期末考试又分为听说和笔试两大块,笔试占(60%),听力口试占(40%)。三部分占的比例根据各部分的考核力度来决定。
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综合英语课程的开设与发展仅仅只是用到了需求分析这个术语或者一些简单的途径来获得学习者的需求,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如果想要突破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的发展瓶颈,就必学了解高职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让综合英语的课程标准设置更合理,让这门基础课能够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Tarone,Elaine and Yule,George,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1.
[2] Munby.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A Sociolinguistic Model for Defining the Content of Purpose-Specific Language Pro-
gram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43.
[3] Yalden,J.The Communicative Syllabus: Evolution,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M].Oxford: Pergamon,1983:166.
[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黑龙江政报,2005,(23).[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