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媒体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已经由理论预期转变为具体的事实,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无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实践表明,互联网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内容支撑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也给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带来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保证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健康有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眾化;互联网;影响;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15-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如今,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已成为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环节。而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与普及,面对互联网上各种理论、思潮的风起云涌,认清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有效路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内涵并无定论,只是笼统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眾理解掌握的过程。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眾化,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眾化。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则主要是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眾化。实践表明,在我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是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重点,要着重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眾的理论要求与精神需要。因此,综合多种观点,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这三个过程,使其在实践化中不断丰富,在民族化中不断深化,在时代化中不断发展,并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眾的形式,最终为广大人民群眾了解、理解、认同、信仰和践行。
从旧中国人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再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无不证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同时,应当承认。广大群眾和理论工作者对该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也是相当重要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既是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眾化相统一的结果。当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让更多的群眾自觉认识、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内容上,做到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眾,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可见,理论自身的真理性、彻底性是决定其能否掌握群眾的关键因素,为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民族化、时代化,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具体地说,首先,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化的过程,我们既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创新,又要紧密结合群眾的社会生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融入到人民群眾的实践中去;其次,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还需要民族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大眾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立足于我国的民族情感、民族利益,是广大群眾认同与接受的首要前提:最后,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还是一个发展范畴。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理论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我国发展过程相适应,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
2在形式上,做到简单化、通俗化、生活化。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在一些语言的使用上甚至是有些晦涩的。在现实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研究可以抽象、可以深奥、也可以概括,但对于广大人民群眾来说,则需要更加简单、通俗的表达,也就是需要将“深入”的理论,“浅出”的表达出来。正如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_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受眾的特点与要求,用广大群眾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以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应将理论与群眾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与人们身边的人和事相联系,把理论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态中,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表达的简单、明了,尽量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那些深刻的道理,增强理论的可读性,从而易于被广大群眾听懂、看懂并接受。
3在目标上,做到普及化、大眾化、践行化。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被广大群眾所了解、理解、认同、信仰、践行。从结果上看,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既追求受眾人数的增多,受眾地域的扩大,也追求受眾理解程度的深入和践行理论的自觉。首先,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要在宣传中实现普及化,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干部,或是老年、青年、少年,都是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受眾,其目标就是要做到人人皆知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要在现实中实现内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得到大眾的理解,又受到大眾思想上的支持,并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思想目标;最后,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要在实践中实现自觉。随着教育宣传程度的加深,广大群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体悟后,就要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成为人们言行的指导思想和生活的内在规则,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最高目标。
二、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在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甚至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提供技术支撑。毛泽东曾说“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眾”。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宣传工作一直是党的各项事业中的重要部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广大党员、群眾不断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既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重要途径。过去,党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这种单一、缺少互动、且受时间、空间等因素制约较大的传播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快速发展。如今,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正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等,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开辟了新的渠道。将互联网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均产生了推动作用。具体地说,一方面,互联网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给广大群眾,让人们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另一方面,互联网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冲破时空限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跨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群之中,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覆盖面,从而加快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步伐。
2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提供内容支撑。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再是一对一,而变成了一对多,甚至是多对多式的,这种互动性的交流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的时效性更强,再加上互联网的多媒体性,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丰富多彩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声音,生动活泼的视频,自然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从而更易于被广大群眾所接受。因此,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第一,在人们的交流互动中,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使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第二,利用互联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可以使宣传教育的内容由单一枯燥的文件变为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材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丰富;最后,网络思想文化作为互动式思想文化的一种,它更能激发受眾的参与欲望,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从而使得网络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基础上,也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感染性。
3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提供实践支撑。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人人认同、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还要使其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指导,因此,践行是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其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步骤。尽管互联网本身构筑的是一个虚拟空间。但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的新办法,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奠定了实践基础。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问政与网络民意表达悄然兴起。广大群眾通过互联网查看政务信息,运用BBS、博客、微博等表达自身意见和利益诉求,以“远程代表”的身份参与两会等,都已成为当下的新潮流。同时,党和政府亦十分重视互联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听取民生,汇聚民智,对于互联网上揭露出的社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也成为党和政府民主决策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短途径。正如人民日报副主编于宁所说:“人人应该学会写评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网络使得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可以纳入广泛的社会舆论视野中,既体现了原生态的民主,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用具体行动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群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将其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提供实践支撑。
(二)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互联网在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艰巨性,冲击着我国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提出空前的挑战。
1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我国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受到冲击。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其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变革。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不仅仅是大眾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成为西方国家向我国进行其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技术及设施方面具有优势。与西方信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传媒还处在建设初期,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与普及,但就现有技术和设备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因而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从网络技术发展时起,英语就处于强势地位,并不断巩固,从世界范围看,英语是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从而对其他非英语国家的话语权构成极大威胁。最后,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网络传播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又大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言论攻击,散布谣言,煽风点火,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言:“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可以预见,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必将削弱我国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也必将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下延缓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实现。
2网络传播的多元性使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网络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否认“意识形态终结论”,还要承认意识形态的共生和发展。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潮并存:既有资本主义的,又有社会主义的:既有个人主义的,又有集体主义的;既有激进主义的,又有保守主义的;既有无政府主义的,又有新权威主义的,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竞逐的集中地。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补充,而有些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这种多元化和复杂化还将愈演愈烈,凡此种种,无不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混淆人们的思想意识,严重阻滞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进程。
3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体制和传播方法受到冲击。互联网的出现,对党和国家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党和国家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集体学习、组织收看、辅导讲授等单项模式,使广大群眾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从而将舆论导向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网络化时代,互联网表现出的自由化、无序化等倾向,使党和政府运用传统手段对负面信息进行屏蔽的功能受到削弱。互联网自身的无中心、无主次、无等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出现接受者挑战权威的现象,网络上甚至还存在着大量黄色流毒、黑色信息和
灰色文化,导致网上的信息异常庞杂,让人几乎无从选择。表面上看,广大群眾自主选择信息的主动权扩大了。但繁杂、超载的信息却极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且与传统媒体相比,政府对网上不良信息的管理和控制难度,空前增大。目前仍很难做到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从而使得过去依靠组织的权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优势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大眾化进程面临威胁。
三、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有效路径
如今,互联网络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信息网络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其对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正面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搭建现代、宽敞的阵地。可以说,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大眾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必然之选。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眾化,需要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队伍,针对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各地方应着力培养一批政治意识强,理论素养高,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理论工作者,既要明确并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网络,灵活应用网络,对互联网上萌发出的思想、观点,要有迅速的反应能力,以敏锐的思维第一时间抓住问题关键。加快问题的解决。此外,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已是大势所趋。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互联网上,特别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舆论,建立政府网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网站。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做到网站内容充实、更新及时、形式务实,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眾化创造条件。
(二)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络互动、共享、多媒体等特性和优势,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内容、方式与手段,马克思主义大眾化不仅要求语言文字上得到广大群眾的认同和喜爱,而且要求形式上也受到大眾的接受和欢迎。运用网络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群眾的通俗语言,既简明、扼要,又容易识记;利用网络媒体,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转化为网络读本、图片和视频,既形象、生动,又便于理解:借助网络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与群眾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体系与受眾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实践表明,只要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活泼,道理贴近生活,广大群眾就会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并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相互学习与启发,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加深大眾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
(三)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保证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健康有序
网络互动关系的虚拟性导致了一些人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淡化。网络失范已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有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胡言乱语、恶性侮辱,甚至破口谩骂,从而导致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念模糊和淡化,民族意识不强,对低俗文化的免疫能力下降,甚至对西方思想文化盲目崇拜,从而失去理想和信仰。种种现象表明,建立网络监管机构势在必行。在实践中,构建网络监管机构,就是要对不利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舆论进行及时疏导和反馈,对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坚决、彻底的反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弘扬。我们既要综合协调和利用各类信息网络载体,保障网站基本素质,必要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实行监控。同时,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法乱纪的网络行为,为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实现提供健康、有序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刘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