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宁
摘要:体育理论教学,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其智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陶冶其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10年之际,对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提供参考,对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65-02
一、研究背景
2002年8月,教育部在199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十年之后出台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八条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1]。随后于2005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至此,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改革和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成为高校公体课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新《纲要》颁布至今已有10年,本文将对这10年间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对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有所帮助。
二、体育理论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体育理论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校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文化、身体、心理、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体育理论教学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体育理论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理论,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具备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同时将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体育技术课有效的结合,对体育技术课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术水平。
三、2002年新《纲要》颁布后的十年间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时不足
从课程规定性来看,与199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相比(12%),2002年的新《纲要》所规定的理论课教学时数减少了2%,然而新《纲要》的理论课程理念却在不断延伸,教学目标又有了新的提高,使得理论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二)教材建设是薄弱环节
目前体育理论课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多是局限于运动、健康方面。其实体育课有着很宽泛的出发途径。它不单单指运动方面的知识,还涵盖了多个学科,诸如建筑、文化、医学、营养、经济等。因此,理论内容部分就要体现多学科的特点。目前体育教材内容编排思路不够开阔,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体育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三)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兴趣
在传统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的内容比较单调,以传授传统的运动技能为主,体育项目的选择以球类为主,而球类运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课中一直占着主角地位,因此学生缺乏兴趣。而对于学生热衷的、社会上热门的休闲体育项目,如瑜咖、街舞、定向运动等少有涉及。多数学校会以人数、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大为由,无法开设。在项目教学时往往忽略项目的人文知识、休闲理论的传授,不能满足学生此方面知识的渴求。
(四)理论教学形式与方法落后
从孙铁民[2]对28所院校的调查来看,有17所,占60.71%的学校采取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缺乏参与性。从教法上看,多数教师是按部就班按课本中的结构、段落逐一单向宣讲,教案几年甚至10年不变,缺乏新意,流于形式,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深度、广度不足,教学能力欠缺
从高军[3]对全国68所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授课教师情况来看,有专任教师授课的占13.24%,任课教师授课的占58.82%,专任与任课教师结合的占27.94%。由此可见,专任体育理论课教师匮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校体育教师来源大都是师范类和体育类院校的体育专业,谈起体育运动训练、比赛等问题时可以头头是道,但理论知识功底薄弱。当面对思维活跃、问题多多的大学生时,只能就运动谈运动,难于突破传统的技术环节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旧模式,导致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效果低下。在实际走访中,还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教师愿意上实践课,不愿意上体育理论课,这是否再次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六)理论课考评方法片面化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课考试大致分为4种,即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思考题或论文、不考试。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很多题目都与学生的体育活动相脱节,加上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的考评方法使得学生为考试而考试,考完试后就忘记,根本达不到理论考试的目的和要求。
四、建议
针对高校体育理论课在新《纲要》颁布的10年间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就新《綱要》体育理论课时数减少,但教学要求却有增无减的情况,提出两个建议
1.实践课是高校体育课的主要部分,课时数相对充裕。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将体育理论课时内无法完成的内容穿插在实践课中讲解。比如,在课的开始热身活动中,讲解体育的基本常识;在课中,讲解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在课结束、整理放松的时候,讲解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等。甚至可以在课下利用校园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宣传部举办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宣传,调动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可以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2.开设独立的体育理论选修课。这既能够解决当前体育理论课时不足的问题,也使得因体育理论课时较少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可以系统全面的学习到诸如体育价值功能、运动健身原理、发展身体素质理论依据、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我们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二)完善教材建设,注重实效性,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
教材建设上要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依据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与趣味性。使教学内容既能体现出时代性、发展性、又不失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進理论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学形式与方法可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走入了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它比传统教学方法更生动、形象,新的视听感受,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吸引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有限的体育理论课时内,信息量大增,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体育教师理论课知识、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是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要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由过去的单一技术教学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的现状,体育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加强科研,接受再培训,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素养,为更好的完成体育理论课教学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五)改革理论课考评方法
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查的一种形式,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更加广泛、深刻地了解体育知识,掌握相关的体育锻炼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至于哪种考核形式更有利于他们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综合多种考试形式,我们认为,出一些与日常锻炼密切相关的思考题,以开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比闭卷考试压力小、收效好,可以促进大学生课后大量阅读体育理论资料,掌握相关信息,最终指导自己的日常锻炼,做到学有所用。当然题目的范围要广,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健康的实践需要,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不提倡只上课不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一点压力,自觉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教育部,2002,8.
[2] 孙铁民.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理论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86.
[3] 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93.
[责任编辑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