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校本教研的一枝奇葩

2012-04-29 00:44陆珠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例异构校本

陆珠艳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他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认为,如果你想让研究给教师带来快乐感和成就感,使教学研究不至于变成一种外来强加的任务,那就应该带领每一位教师开展课例研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教师感到亲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校扎实开展以“磨课”为策略的课例研究,将教学研究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科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了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

一、一人同课多轮——将研究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结合起来

“一人同课多轮”是指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节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跟进。这种模式对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成效。

“一人同课多轮”的基本流程:确定研究主题——选定课例内容——实施课例研究——展示研究成果。“研究主题”是在深入课堂、走访教师“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确定每次研究的主题,要求每次研究的主题不能过多,过广,过宽,要有针对性,达到逐个击破,以求实效;“课例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经过“执教者独立备课——集体备课——反复修改”等过程,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课例研究”是执教者反复多次上课,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参研教师则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在一次次修改中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是以学科组为单位展示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科组全体教师观摩后共同总结、提炼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教师个体经过苦思冥想、精心准备的教学预案,肯定会有考虑不周、局部不细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知识性偏差。而“一人同课多轮”则可以引发参与者知识的交融、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在“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中,执教者经过个人钻研、集体备课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然后再经过反复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形成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由繁杂到有序,由匆忙到从容,由文案到学生的过程。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轮”是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以此同时,参研的教师从确立主题——选定内容——参与备课——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通过看、听、说、想,对主题教学的研究产生了由实践到理论,有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一句话:“红花”与“绿叶”共同成长。

二、多人同课循环——将个性化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结合起来

“多人同课循环”是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模式。这种模式由求同转向求异,即确定同一课题,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允许教师根据本班学情以学定教,各有侧重,方法灵活。这种备课既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又彰显教师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

学科平行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以下环节开展研究活动:

⒈确定研究主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确定研究的主题。

⒉选定研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

⒊集体备课交流:备课组讨论交流,制定初步的教学方案。

⒋进行课例研究:第一位执教者根据集体备课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后第一次上课,第二位执教者则根据第一次课后大家讨论交流的意见进行备课上课,这样依次进行。

“多人同课循环”主题突出,话题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种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中的得与失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在课堂中的得与失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所以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次比一次精彩,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局面。“多人同课循环”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三、多人同课异构——将创造性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结合起来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或是由一位教师连续几次采取不同的方式上课。它分为“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异构”在校本教研中被广泛应用,它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能够在教师之间产生有益的“互补共振效应”,对于提升教师群体的教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多人同课异构”由同年级教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具有开放性的内容,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回到教研组或备课组内交流汇报,分析反思,汲取他人之长,进行二度整合设计,然后上课展示,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听课,开展评课,以便上出适合每个教师个性特点的课。

“多人同课异构”是为了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营造同伴互助的教研氛围,打造一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在研究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解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加上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次,要处理好“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异构”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和教师实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首先要“求同”,即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然后才是“求异”,阐述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多人同课异构”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谓“百花齐放春满园!”

几年来,我校扎实开展以“磨课”为策略的课例研究,走过了一条由初步萌芽、不断实践、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研究,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教学技艺和水平,而且形成了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特色校本教研文化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朱幕菊.校本教研丛书〔M〕.四川出版社,2003,(9).

[2]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J〕.教育参考,2003,(7).

[3]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猜你喜欢
课例异构校本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课例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