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生投入研究综述

2012-04-29 00:44李静
关键词:国外综述

李静

摘要:国内关于以学生体验和学习过程为核心的学生投入研究和实践正在展开。本文对与学生投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检索,分别从定义和内涵、结构和分类、测量以及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四个方面对学生投入进行综述。

关键词:国外;学生投入;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57-03

2007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与我国清华大学合作开展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汉化工作,制定适应我国本土情况的中国学生投入调查(NSSE-China)。2009年4月,由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主持单位,吸收全国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参加的中国大学生投入调查课题组首次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项目的全面启动。该课题按年度进行,已于2009年6月在全国28所院校进行了调查,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高等教育界以及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公开发表并产生了较大影响。2010年参与院校达到48所,2011年根据随机抽样和自愿原则,全国共有68所院校参加该项调查。2010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项目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课题的基础上拓展而成,也可以说,“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包括这两个基本模块,它们共同形成“生源输入—在校学习与生活过程—就业”之完整的链形结构数据,有效地服务于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的自我监控、诊断及改进研究。在实践调查工作迅速展开的同时,学生投入理论知识的系统研究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学生投入的定义与内涵

关于学生投入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认识,甚至很多研究将投入与参与、动机等相关词汇混同。学生投入是动机和主动学习的产品而非总和,因为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学生投入都无法出现[1]。一个学生动机越强,越易于投入,他们的积极投入反过来会强化动机。尽管参与是学生投入的一个关键指标并对学习投入有着直接影响,但两者有着根本上的区别,除了活动参与以外,学生投入还需要情感和意义建构。于是,投入、参与以及动机的区别显而易见。心理学领域的文献倾向于将动机、态度和思维纳入投入中;社会学领域常常将幸福和归属感作为研究投入的核心词;在教育领域,则更多的是两者的结合,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智力投入、心理投入和社会性投入。

对于学生投入概念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如果说学生卷入是学生投入最初形态的话,那么“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心理和体力的总和”是Astin(1984)第一次对“什么是学生投入”作出回答,之后不断有学者给出自己的解释。如“学生在与所要求的结果直接相关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努力程度”[2],还有“学生投入到活动的程度,这些活动被高等教育研究证明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相关”[3]。这两个定义的共同点在于认为学生投入的“责任人”是学生本人,而“机构和部门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塑造他们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去的过程”则明显将“责任人”认作学校和相关机构[4]。“学生投入到与目的结果经验相关的活动上的时间和努力以及机构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所作的努力”的解释则认为学生和相关机构同时对学生投入的实现承担责任[5]。

学生投入到底是投入什么?Kuh(2007)将学生投入界定为“课堂内外的有效教育实践的参与,并带来一系列可测量的结果”,认为学生投入不仅是课堂上学习的投入,还包括课外有益活动的投入,类似的论述有“学生投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同时包括明显的学科方面和非学科方面的学生经验”[6]。

学生投入是一个多面性的元概念,它将教育研究中很多独立的因素整合到一个概念中,用来描述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提供了一个研究学生在校生活的整体思路,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师和同伴的归属感;学生的主体感、自我效能感和完成课堂内外任务的努力;学生在学科和总体学习中的卷入、努力和专注水平;学习因为其本身而被享受的程度以及被看做一个为了赢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必须忍耐的过程的程度。投入是一个多变的状态,被一系列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所影响,包括感知到的价值或学习的相关性、学生经历的适当挑战以及学习中成功的机会[7]。随着时间的推进,对学生投入的研究逐渐加深并扩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投入,一些研究者对“投入的” 学生特征和“脱离的”学生表现进行分析。如Schlecty(1994)曾对那些投入学习的学生所表现出的特征作分析,认为他们被学习所吸引;即使面对挑战和障碍,仍能坚持;明显乐于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投入的结构与分类

Fredricks等(2004)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学生投入划分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三个维度,得到普遍认可。其中,行为投入指个体参加在校期间的学业或非学业活动的高度卷入,如准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服从学校和班级规则等;情感投入指对学业任务或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等)的积极情感反应及对学校的归属感;认知投入是一种思维训练,包括学生在学习时使用的认知策略和心理资源的高度卷入。

上述三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个体在某一维度的投入越高,总体学习投入也相应越高。三个维度既有各自明显的特性,它们之间也相互交叠[8]。如行为投入的显著特点是可观察,但也包括卷入和努力的概念。三个组成部分没有好坏之分,并非层层递进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都是学生投入的一种,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其中,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是认知投入的前提条件。脱离(disengaged)或投入低并不是简单通过判断其缺少了投入的特征而断定,投入与脱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状态[9]。如有的学生完成任务的目的是想尽快脱身,按时出席只是为了外部的奖励或避免处罚等。

学生投入是一个多面、多维度的概念,并且与社会、学业和智力情境有着特定的联系,因此,学生投入常常被分为社会投入、学业投入和智力投入[10]。其中社会投入是归属感和参与学校生活;学业投入指参与到形式上规定的学业中去;智力投入是严格意义上学习中的情感以及认知投入,利用高阶思维技能(如分析和评估)来增加理解、处理复杂问题或建构新知识。

完全脱离的学生或辍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至少能够投入到学习任务程序中来,如上课注意听讲、做作业,有时也会提问题。Martin Nystrand&Adam Gamoran(1991)将学生投入分为程序性投入和实质性投入。程序性投入是指遵守班级规则和纪律(如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实质性投入指对学习内容和问题的持久关注(如投入到学习内容或问题中去)。学业成就的获得,单单靠程序性的表面投入是难以实现的,要求学生必须对学业内容持久地真正投入。

三、学生投入的测量

对学生投入内涵理解的不统一,带来的问题是影响因素的难以确定以及学生投入水平测量的困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投入?程序性投入与实质性投入有什么经验上的区别?并非所有投入的学生的表现都一样,而且学生投入的表现形式杂乱、模糊、难以捉摸,常常不清晰,更没有一致的表现。

(一)学生投入的判断标准

测量的前提就是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Kuh是构建学生投入系统框架的第一人,他将NSSE建立在以下五个标准或质量维度的基础之上,且每个标准下设一系列相关问题项目,这五个标准分别是:1.学业挑战水平。具有挑战性的智力和创造性任务对学生学习和高校质量极为重要。2.积极与协作学习的水平。当学生热情参与到他们的教育中时,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更多,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思考和应用他们所学的。当学生与其他人协作来解决问题或掌握困难的学习材料时,他们获得大学期间以及日后处理所遇到的凌乱不规则日常问题的能力。3.师生交互水平。与教授一起完成研究项目、在大学委员会或社区组织为教职工提供服务,这让学生直接看到专家是如何识别和处理实际问题的。4.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满足学业目标完成之外的各种学习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多样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关于他们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以及欣赏其他文化和生活方式。5.校园环境支持度。在那些致力于学生成功和培养不同组织间积极的工作和社会关系的学校里,学生表现更好、满意度更高。在AUSSE中,这五个标准被修订为六个:学术挑战水平、学习积极程度、师生交互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学习环境的支持度以及工学结合。

(二)学生投入的测量方法

大学不应该在缺乏学生投入数据的前提下对他们的政策和实践的有效性作出判断。有效数据的获取前提是科学完善的测量手段。澳大利亚学者Elaine Chapman(2006)对学生投入的测量方法归结如下。

自我报告的形式。学校是否有效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入的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只能通过学生自己来报告。分别针对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维度设定具体问题项目,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

查看学生记录和评定量表。利用总体评定量表来测量学生投入的应用不是很多,研究者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来进行测量。

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常常用来对学生自我报告的结果进行确认。

任务样本分析。即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作品来评估学生投入。收集学生计划、文件夹、作品、展览和学习日志资料来分析学生高阶问题解决和元认知学习策略使用的依据。

集中案例研究。调查限定在一个较小的目标学生小组时,更利于收集详细的描述性投入水平记录,研究者通过记录学生与其他人或物的交互细节来诱导性地解决学生投入问题。

四、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

学生投入取决于机构内和机构外很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以动态形式在学生个体身上发挥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因素会扩展或转移[11]。Newmann(1989)曾根据教学研究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结果,将影响学生投入的因素归为五类:外在奖励、内在兴趣、社会性支持、归属感和胜任力的需要。新西兰的Robin Gibbs等人(2010)在提交给教育部的报告中对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它们的影响力大小进行了等级划分。影响力较大的因素有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和兴趣、目标取向、学业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影响力中等的是关系型学习;影响力较小的是认知自主性和学习者意向。Vicki(2010)在综述中将其影响因素表述得很具体,包括学生、教工、本土情境、学校或相关机构、教育理念、国家政策等,且强调以上方面的综合作用。Sharon Friesen(2010)认为影响学生投入的关键因素有教师的教、学习任务或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以及技术,并认为技术改变了学生的课堂体验,丰富了教学实践,在学生逐渐增多的趋势下,技术带来的多样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当然,技术促进学生投入不是绝对的,这就牵扯到一个技术应用的合理性问题。

我们可以将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概括性地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个体因素指的是一些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种族、家庭收入、父母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人格特征(如自我效能感、自主性、成就目标、逃避失败的倾向等);环境因素包括班级、学校、家庭等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当然,对学生投入影响因素的探索,应该视具体环境而定。

尽管学生投入与好的学习结果之间的联系清晰,但如何促进学生投入的实现仍然是存在问题的。Richard Strong等人(1995)认为学习投入水平较高的学生被四种期望所激励:成功、好奇心、创造力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实用的投入模型“SCORE”。Krause(2005)曾列出十个促进学生投入的原则性建议:创设和保持一个激励性的智力环境;重视学业和高标准;监督人口统计学特征存在差异的群体及其对投入的影响;确保期望明确并且是反馈性的;培养社会联系;接受挑战;提供目标指向性的自我管理策略;利用评估来塑造学生经验和鼓励参与;用心管理在线学习经验;在政策和实践中认识到投入本质的复杂性。把握具体环境中学生投入的影响因素,添加或加强积极因素,消除或减少负面因素,是提高学生投入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F.Barkley.student engagement techniq-

ues:a handbook for college facuty[M].Jossey-Bass,

2009.

[2]Kuh,G.D.and Hu,S.The Effects of Student Faculty

Interaction in the 1990s[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1,(3).

[3]Krause,K.and Coates,H.StudentsEngagement in

First-Year University[J].Assessment and Evalua-

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08,(5).

[4]HEFCE.Tender for a Study into Student Engage ment.

Bristol: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R].2008.

[5]Kuh,G.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Inside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J].Change.2001,(3).

[6]Coates,H.A Model of Online and General Campus-

Based Student Engagement[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07,(2).

[7][8][9][11]Robyn Gibbs & Dr Jenny Poskitt.Student

Engagement in the Middle Years of Schooling

(Years 7-10):A Literature Review[R].2010.

[10]Sharon Friesen.Student Engagement,Equity,and

the Culture of Schooling[R].2010.

猜你喜欢
国外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代表性模式探析
国外学前教育特征分析与启示
探析国外税务会计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现代家庭农场研究
国外市政工程管理质量控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收益报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