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芳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在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基础上又出现了分组活动、区域活动等教学形式。我们在区域活动教学中发现,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尝试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从而为他们在集体中真正从事自主活动提供保障。
一、给予具体的要求,让幼儿了解规则
幼儿往往会用直观、具体的思维理解事物,因此教师在活动前就要告诉幼儿活动中应该怎么做,要遵守哪些规则,提出具体、明确、合理的要求。例如:进入区域时要按照进区卡的数量准确进入,保证区域中幼儿的数量,避免因人数过多发生拥挤混乱现象;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要有秩序,不争抢、不吵闹,保持活动时的安静氛围;爱护区域中的材料,轻拿轻放,不损坏、不破坏;活动结束时要主动收拾、整理区域等等。教师在幼儿每一次活动前先告知规则,并保持规则的一贯性,这样才会有利于幼儿长时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可给幼儿一个直观活动的对比,针对上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次活动前提醒幼儿,及时强调规则,让幼儿加深印象。
二、适时帮助与指导,加强规则的认识
幼儿的关注能力和理解能力受其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记忆印象比较短,活动前教师的讲解只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认识,这就要求活动中教师进一步把规则更完整地展示出来,督促幼儿遵守活动规则。在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科学、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巩固规则意识。
1.通过观察,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规则意识形成的阶段。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会观察,发现幼儿缺乏哪些规则意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可将规则蕴含于区域环境之中,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区域活动中最明显的规则就是“有序”活动,幼儿往往会因为争先恐后导致区域活动中混乱现象的发生,也会因为区域中的人数过多,活动无法开展等,因此,“有序”规则意识的建立,尤为重要。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观察,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将规则渗透于活动中。如:在创意区“颜色变变变”活动中,我们使用形象、明了的步骤分解图片或照片,让幼儿独立看图片,按照分解的示意自己开展操作活动(例:先拿出一个调色盘——选择两种或多种颜料——将少许颜料点在调色盘上——把选好的几种颜料搅在一起——观察图片、照片找到答案等),引导幼儿有秩序的活动;在数学区图形分类活动中,将每个分类盒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教师指导,幼儿就会明白怎样分类;在收拾玩具材料中,将不同材料分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剪刀的图片、胶水的图片、手工纸的照片以及各种制作材料、工具的标志等等,幼儿根据图示的要求就可以找到物品的相应位置,同时知道使用后要把物品放回原处,这样不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让幼儿从中学到了对应、分类的方法。再如:在进区限定人数的方法上,可以采用挂进区牌、贴进区标志或在区域门口的地上贴小脚印的方法,避免因进区人数过多造成混乱,有效提示幼儿自己控制进区的人数,帮助幼儿养成有秩序的良好习惯。
3.因人而异地给予指导,纠正不良的规则意识。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及时了解活动的动向,根据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因人而异地给予指导,可采用私下聊天的形式帮助改正。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违反规则的幼儿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引导其注意规则,加深规则意识。
三、 正确评价,让幼儿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
活动后的评价既能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愿望。活动结束后,让幼儿通过讨论和分析等评价活动,说说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提高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活动中的评价可作为总结的一种方式,其作用就是帮助幼儿整理出完整的经验,让幼儿巩固活动中有价值的部分,积极帮助幼儿成长。活动后还可通过幼儿间的互动交流,说一说谁表现好,谁整理物品最整齐,谁与同伴合作得融洽等等,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养成,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规则的了解和认识,及时指出不足,帮助其更好地成长。
总之,良好的规则意识能够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其遵守秩序的积极性、原则性。区域活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和见效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潜心探究、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建立。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