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搬迁引起的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12-04-29 06:48莫晓红
科教导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松山湖校区心理健康

莫晓红

摘要两校区或多校区大学里,常常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学生在各校区间搬迁。校区搬迁引起多个方面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需要我们及早预防和发现。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2012级学生为例,思考进行校区搬迁的大学生面临的组织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的变化,分析它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削弱影响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校区搬迁环境变化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成立后,东莞理工学院就同时拥有松山湖校区和莞城校区两个校区,东莞理工学院2012级新生将在莞城校区完成大一一年的学习,十个院(系)的新生在莞城校区由莞城校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并拟于大二开学前集体搬迁回主校区——松山湖校区,在学生处领导下,回归各院(系)主管。

校区搬迁引起各种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其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早预防,不及早制定应对方案,就会使新生旧的心理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又增加新的心理影响,使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滞后,引发心理危机。

1四个环境变化

1.1组织环境变化——“集权”与“分权”

校区搬迁最显而易见的是组织环境的变化。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莞城校区管委会来承担,松山湖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指导,由各院(系)全权把握如何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工作的组织机构有相当程度的相对独立性。而由莞城校区管委会来“集权”管理所有院(系)的学生,各院(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权不大。

组织环境的不同使两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目标上、方式上、工作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搬迁校区后心理教育工作难以无缝对接,学生难以适应,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效性的同时,也影响学生对院(系)的归属感。

1.2文化环境变化——核心理念不彻底一致

两个校区虽然都在团委、学生处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但松山湖校区的文化活动主要由各院(系)主办,莞城校区的各项文化活动则由莞城校区委员会负责开展,两校区学生年龄层次不一样,活动场所、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和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涵外延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在校区搬迁时也面临着文化环境的变化,本质上折射的是两个校区文化活动核心理念的不彻底统一,这种不统一很容易造成从莞城校区回来的学生无所适从。

1.3人文环境变化——压力增加

人文环境的变化主要由于两校区学生构成差别较大,学生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教育背景等都有别,学生分处两个校区,会有很不同的体验。

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2012级新生三千多人入驻没有师兄师姐的莞城校区,同级学生间的资源分配相对均匀,学生干部岗位、勤工俭学岗位、奖助贷评选等竞争相对较小;而松山湖校区有三个年级的在校生八千多人,回归主校区后,各种竞争来自更多的年级和院(系),由于竞争加剧、心理调试能力的差异和不平衡,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无法应对各种压力,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自制能力差,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家庭困难但得不到资助、自觉优秀但得不到奖赏、在各种竞争中屡屡告败的学生可能体验到孤独、苦闷、迷茫,不能集中注意力、感到比不上别人等情况会有增加,人文环境的变化可能对这部分学生的影响最大,在校区搬迁的过渡期,要注意发现和处理。

1.4心理环境变化——部分社会支持短暂缺失

以上三种环境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心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文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支持的变化。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安慰,降低个体对压力严重性的感受,从而减轻压力体验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保持心理健康。在搬迁初期,学生出现部分社会支持的短暂缺失,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倾向于采用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不能有效地缓解应激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造成低社会支持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1.4.1主观支持——育人环境变化引起认同感缺失

良好的心理环境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使生活在其中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慢慢改变个性。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包括诸多内容,但重中之重是要实现学生对大学的“认同”和“归属感”的产生,也就是“大学精神”的产生。校园搬迁导致育人环境变化,会降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心有不定”则无法安心学习与工作,更甚者可能造成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排斥和反感,抵制和对抗。

1.4.2客观支持——地理环境变化引起社会支持减少

家庭支持削弱。莞城校区交通便利,学生可以常回家,可以在家庭里得到很多心理支持,甚至依赖家庭。迁到“偏远”的松山湖校区意味着不能经常回家,对这部分“习惯了回家”的学生来说,家庭支持的减弱直接导致其社会支持缺失。

社会支持缺失。莞城校区的辅导员、老师陪伴学生走过重要的第一年,可能搬到新的校区后由新的辅导员接管;结识的朋友可能面临相处一年后要分离,到新校区要接触新的朋友,这都需要一段时间重新了解,建立信任,获得社会支持,这会造成学生辅导员、老师和朋友身上得到的客观社会支持出现短暂缺失,特别是对本来家庭支持弱的学生心理影响更为严重。对于很大部分学生,校区搬迁后需要重新进行心理调适。

2预防与应对

2.1从多方面减少环境变化幅度

2.1.1增强母院(系)概念

通过增加莞城校区各院(系)统一领导下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自主性,使两校区院(系)同步,改“集权”为“分权”,实现两校区组织环境的一致。通过往来交流,网络、电话联系等方式增强同院(系)两校区师生的交流,新生可以在原院(系)的辅导员、老师和师兄姐身上寻得较为稳定的心理支持,减少因校区搬迁对社会支持的负面影响。

2.1.2建立“大校园”认同感

两校区文化活动同步宣传,核心理念、原则、方式要一致;两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有整体规划,分年级分层次而非分校区开展,以此保证两个校区一盘棋,增加两个校区一致性。

在入学教育中增加学校认同感教育,以“大校园”的概念取缔学生心中“分校区”的概念,增强学生对整个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而非对莞城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处处注意建立学生“大校园”感,有助于从感觉上缩短两校区空间距离,减少因育人环境变化产生的“离校感伤”和“新校适应”。

2.1.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文体活动相互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德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效排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通过拓宽德育方法与途径如在德育中开展心理咨询、运用测量技术等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团学各项文体活动中,例如组织开展“搬迁幻想”一类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找到搬进松山湖校区的好与不好,教育新生在更为复杂丰富的人文环境中寻得支持和机会,应对可能面对的竞争与压力。

2.2减少心理问题发现与处理的时滞性

2.2.1主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1)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做好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于母院(系)共享。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全面记载学生在大学生活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运用调查分析、心理测试、日常行为判断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其兴趣、能力、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点等。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校区搬迁之后接手辅导员对新生摸底了解的时间,减少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时滞性,并且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开展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解决心理困惑。团体咨询可使那些有可能出现障碍的学生在心理上及早得到调整,有准备地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压力,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采用多样化形式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动寻找、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然后分期、分类主动上门咨询。

2.2.2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

(1)构建网上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在心理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系统提供心理量表或问卷进行心理问题诊断,并根据心理问题提供解决建议,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2)利用心理学网站为两校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各种形式心理健康和服务。跨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创造条件让两个校区师生在不同的空间进行无障碍交流,让学生获得没有空间概念的社会支持,那么学生在面对校区搬迁时,就能更有信心地适应新环境,既避免了两校区沟通的来回成本,又能取得更有效更及时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成江.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M].

[2]严海辉.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系统[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陶能样.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3.

[4]刘艳山.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2001.3.

[5]丘云岳.高校多校区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6.

猜你喜欢
松山湖校区心理健康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力求呈现视听唱的和谐统一 东莞松山湖别墅影K娱乐室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