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英、德四国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跨文化研究

2012-04-29 02:08郭敏
科教导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四国家庭成员人际

郭敏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对中国、英国、德国、日本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结果显示:(1)中国、英国、德国、日本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差异;(2)英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其它三国大学生,德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低于其它三国大学生,中国和日本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差异不大。

关键词人际信任大学生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际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到很多层面和维度。Deutsch(1958)最早将“信任”定义为是个体预期某件事会发生,并根据这一预期做出相应的行动。而关于人际信任的定义最经典的是Hosmer(1995)提出的,他认为信任是个体的一种预期,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是个体在做纯理性选择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国外最早对信任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上世纪5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有关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制了有关量表测试人际信任。Rempelhe和Holmes(1986)在80年代对关系密切者的信任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可以区分三个基本要素: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国内专门研究人际信任的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在讨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时,把人际信任当作一个重要的成分或维度来讨论,并且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跨文化角度进行人际信任的研究也并不多见。我国学者张建新、香港中文大学学者MichaelH.Bond(1993)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我国学者王飞雪和日本学者山岸俊男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出发,研究发现,与日、美相比,中国人对人性具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分析和描述,辨证地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选取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四所大学学生共568人作为正式被试进行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问卷调查。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人际信任量表(ITS)测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1976)编制。用来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的可靠性估计。量表共有25个项目,主要有两个因子。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采用5级对称平分法,1表示完全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总分范围25~125分,被试得分越高信任度越高。量表3个月和7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8和0.56,均达到显著水平。

1.3施测与统计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现场施测,当场收回问卷。两个月完成测量任务。有效问卷的所有资料被输入SPSS13.0和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四国大学生进行了人际信任的实证研究。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人际信任总分:0.659;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0.448;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0.566。

为了比较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对四国大学生人际信任及两个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1。

注: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为明确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是否显著,通过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的F值为27.927,P值为0;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的F值为1.966,P值为.098;幸福感总分的F值为7.530,P值为0。因此说明中、日、德、英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其第一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第二个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LSD方法)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英国大学生在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总分均在.01水平上显著高于中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德国大学生在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总分均在.01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三国大学生。

3分析讨论

本研究显示,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上从高到低依次为:英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其中,英国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居于首位;中国和日本大学生居中,且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而德国大学生的得分最低,且显著低于英国和中国大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在英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中,诚实、忠诚、讲信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是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这一文化传统造就了英国人诚实守信、对他人高度信任的民族性格。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以重人伦为本,是“亲缘”关系的外推,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人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范围以及人际信任度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转变。因此,中国大学生作为先进的青年一代,人际信任度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日本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但是,日本人反而更加紧张,激烈的竞争让日本人更加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度也较低。

在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上,英国、德国、中国、日本大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福山(1995)认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会的国家。但是,中国大学生在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上与其它国家大学生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中国社会主要是通过熟人之间的亲情关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现代中国社会正转向主要通过具有法律效用的契约来维持大范围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高度理性化的人际交往行为,首先是建立在现代中国人的个人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这种借助于外在有形的契约与法律条文,迫使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可以培养人真正的责任意识。正是由于中国人出现的这种信任模式的转变,使中国大学生对无直接关系者产生了较高的信任,与其它三个国家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FukuyamaF.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J].NewYork:FreePress,1995.

[2]RotterJB.Anewscaleforthemeasurementofinterpersonaltrust[J].JournalofPersonality,1967(35):651-665.

[3]Yamagishi,YamagishiM.TrustandcommitmentintheUnitedStatesandJapan[J].MotivationandEmotion,1994.18(2):129-166.

[4]DeutschM.Cooperationandtrust:Sometheoreticalnotes[J].NebraskaSymposiumonMotivation,1962:275-319.

[5]ZhangJX,BondMH.Target-basedtrust:Acognitivemodelandcross-culturalcomparison(inChinese)[J].ActaPsychologicaSinica,1993(2):164-171.

[6]吴根友.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J].伦理学研究,2003(3):31-33.

[7]蔡迎春.一项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训练实验[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李雪峰.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

[10]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

[11]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 作用[J].心理学报,2000(3).

[12]徐本华,庞彦翔.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研 究,2004(2).

猜你喜欢
四国家庭成员人际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⑤“死去”的城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③ 别惹魔法师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② 生命卡
四国战记 第一季 ① 带猫的男人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