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本质论的当代价值

2012-04-29 01:34郭清秀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当代价值

郭清秀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和新的生长点。新时代语境下,社会生活本质以本真、本体、本源的价值诉求方式,体现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新的增长点,仍具有普遍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 当代价值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对它有真切的认识和把握。理论话语的冲突、历史与现实的差距、错误倾向的诱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致使我们对寻找答案反而无所适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生活本质,答案就蕴涵其中。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根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这一论断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冲破思想迷雾,找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准确方向,其真理性已经在客观社会实践中得到不断证实。在思想意识多元化、信息出口大众化、实践领域更新化、实践效果交互化的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让实践从书本回归生活,用它的真实面貌把握社会生活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实践活动主体效应的日益增强和在主、客观上呼唤实践的增权赋能,其根本旨趣在于为当代人类实践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价值范式。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实践仅仅作为认识的源泉、动力和目的以及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来概括和表述,着重揭示认识对实践、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关系。然而,对于社会实践自身所包含的全部关系、属性、功能等方面没有充分展开表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仅仅从某些情形入手解析其内在各种基本矛盾的运动,这些矛盾是从社会生活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其本质是由社会生活过程决定的。其本真是对社会生活面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各种日常生活便不单单是个体之间的简单生物性关系,而是承载着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演进,当前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越来越复杂、深刻。

进入21世纪,人类在为自己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而欢呼感叹的同时,也要为或即将为因此产生的种种负效应“买单”。倘若我们仅仅如唯心主义者躲在庞大复杂社会现象的大伞后面一般,从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基本前提出发,把实践归为精神活动,仿佛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问题都可以用意识的话语来掩盖了,仿佛我们对人类所有随性的实践活动不必规约了。现代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极力标榜重视实践、行为、效用、“纯粹的绝对意识”等,但他们的所谓实践,其含义无非是指主观经验的一种,或者是退化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甚或认为社会毫无本质可言。如“民主社会主义”打着“实践”的大旗,行着“实用主义大杂烩”之举。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他们不懂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因此,马克思以外的一切实践观不管其产生时间的早晚、或者名称的翻新,都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实践的真意。

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并受这些关系所制约。脱离这些关系、孤立地考察单个人的一时、一事的活动,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实践,还原实践的本来面貌。不管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说”、还是“高富帅的马太效应”,一方面使我们对人类个体对自然对人类束缚的日益减少慨赞,另一方面也使“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悄然泛化,这在根本上是社会发展“负效应”的衍生品。只有对过去历史实践有一个完整、客观、准确的理解,才能在对历史实践中的人物事件评判时有所扬弃,才能更理智地面对现实实践并发挥人的能动性超越主客观的桎梏。人们在社会中对它的认识只有越来越丰富和完善,在人类发展动态链接环节中对必然的认识才能越来越真实和可靠,对未来实践的指导才能越来越准确和深刻。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这里的“体”,可理解为“体现”、“体用”。首先,社会实践把社会物质条件即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联结起来,构成了由低到高的社会形态。另外,因为人们接触实践往往从微观的具体实践内容入手,并对此内容作出客观改造和主观评价。这种改造和评价某种程度上成为主体对实践认识的“本身”,即实践本身为“体”,三种物质条件为服务“体”的方式和外在表现的“用”。

第一,生产实践是人之所以为“人”,和其他生物相区别、分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总和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满足人最基础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把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各种丰富的形式推向巅峰。近年来,人类生存的力量发生“非生态化”、“非人性化”的各种博弈,归根结底是生产实践的终极博弈。第二,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实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④这里强调的整体是发展着的整体,而并非固守的、僵化的整体模式;这种发展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凝聚的为整体服务的发展,任何背离这两个原则的实践既会失去动力,也终将脱离发展的轨道。只有实践才能为人类提供这样变化的条件,也只有实践才挖掘出人类在生存基础上发展的需要。第三,社会实践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现实的本质进行刻画。“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⑤实践过程本身是历史的、客观的,这个能动的过程也是历史的、客观的,二者作为认识社会规律的基本条件,通过人的不懈地再实践和再认识,从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勾勒出这一社会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抽象的、最一般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离开了社会实践的土壤根本无从谈起,离开了人类的实践也没有任何价值。第四,社会实践决定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以及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超越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观诉求都会被实践结果所扬弃。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类的所有微观个体的实践目的、过程、形式、结果的最终合力,也都将会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形态更替来表达。

今天,飞跃发展的生产力把人类带进了倍速发展的实践新时代。人类社会实践的创新性、延展性和广泛介入性是以往时代无法比肩的。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只有不断的研究探讨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实践,研究现代社会实践在规模上的广润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揭示其特点和规律性,丰富和充实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原理和体系,才能保持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色。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新的生长点

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首先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开始,找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根据社会生产方式基本运动原理引出的所有观点也都印证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和全部社会生活的精华。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生事物使我们眼花缭乱,仿佛我们的实践已经很丰富很深刻了,许多前人梦想和未梦想过的东西都已经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此同时,更多未解的迷团、困顿的思想、疲乏的精神也在扣问我们过去的实践、现在进行着的实践和即将付诸的实践,怎样才能找到社会生活的新的生长点?实践依然是最好的答案。无论社会形态如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怎样,实践的程度总是取决于人生产什么、创造什么、以及怎样生产和怎样创造。实践的既定条件展示了人的历史性和受制约性的暂时性,实践的创造性活动本身也展示了人的可能性的长效性。用辨证实践的眼光透析社会,后人评论今人的实践,正如我们现在回馈前人,很可能依然发现其范围狭小,内容贫乏,方法有限。

无论古今,所有社会问题都是实践问题。实践永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对本质和规律的探索,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去突破、去理解才有生命力。找到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的新起点,在理论和实践视野内关注社会、个人和历史的统一,把握现实过程和变化中对人及其生存发展条件的具体历史状态,为人得到全面发展,摆脱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依赖的局限,占有自身的全面本质,成为“人化的人”,这是当代社会实践中萌出的新课题。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文系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1A520)

注释

①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第56页,第363页,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当代价值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