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

2012-04-29 01:01:57陆铭宁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陆铭宁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彝家新寨”建设工程的现状,认为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将彝家新寨建设与彝族文化产业化结合,培育可靠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彝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针对该工程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将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彝家新寨 民族文化 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彝家新寨”建设的现状

“彝家新寨”建设是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实施的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凉山彝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央和四川省为支持凉山彝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是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政策倾斜、资金集中、项目建设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聚集。聚合资源,整村推进,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彝家新寨。3年来,凉山已建成彝寨新村572个,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几百个整体风貌统一、自然生态相伴、农家特色浓郁的彝家新寨拔地而起,村民搬进功能分区、人畜分居、厨厕分离,太阳能、沼气池、彩电、沙发、电饭煲等生活用具现代化的新居。道路宽敞硬化,水、电、卫生站、“1+6”村民活动中心、公厕、垃圾处理池等公共设施齐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彝家新寨建设与同步推进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改善了民生也促进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化、民居彝族特色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基层管理民主化、村美民富的文明和谐的彝寨新村。

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彝家新寨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新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彝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彝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当地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综合扶贫开发任重而道远。

新居和现代设施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彝家新寨建设是统筹项目,其资金是按照“国家扶持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贷款支持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而来,“四个一点”不一定是今后的固定资金来源。因此,开拓新生产方式,培育可靠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群众富裕文明程度,真正实现建新寨、壮产业、促发展、奔小康。为此,彝区已在新寨建设的同时,把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转化。狠抓劳务输出、特色农林畜产品种养植等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诸如苦荞麦、洋芋、烤烟、蚕桑、蔬菜、水果、特优禽畜等生产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不少品种已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但从整体上看,彝区资源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也不平衡,例如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种养殖业较好,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受到重视,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应加强彝族文化资源开发,将新寨建设与彝族文化产业化结合,赋予彝乡特色经济产业的文化特质,建成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彝家增收,彝寨可持续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凉山彝区传承保留最好,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导向性资源。彝族历史悠久,其知识、道德、礼仪、饮食服饰、文学艺术、典籍宗教、天文历法等构成积淀深厚、个性张扬、饱含智慧的彝族文化体系,在彝区乡村传承保留最为完整,是中华文明大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能赋予彝区农牧林产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业、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文化特质,提升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宝贵的导向性资源。应立足市场,选择途径,推动彝区乡村彝族文化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将彝族饮食文化内涵引入食品加工业,推动彝寨绿色食品产业化。彝族酸菜、坨坨肉、千层荞麦饼、火烧洋芋、荞麦茶、杆杆酒等传统美食,是彝族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的结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发掘“美食”之“美”的科学文化内涵,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继承、创新彝族传统加工技艺,优化包装设计,打造突出彝族文化元素、融合彝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名、特、优”品牌食品,以其文化品位和魅力开拓市场,形成支柱产业。

二是彝族文学艺术体育文化产业化。凉山彝族民间文学艺术体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组织彝族歌舞娱乐表演竞技,丰富游客活动,壮大旅游产业。培养支持彝家学子深入彝寨体验采风,创作彝族文化类的影视、音像、书卷制品,创作戏剧、小品、说克哲等彝族文学作品,提供彝区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形成彝乡文化产业。

三是彝族医药文化产品产业化。医药学关乎村民生存繁衍。彝族长期积累的动、植、矿物药物学知识以及治疗瘴气、虐疾、虫蛇虎豹咬伤、刀枪创伤的秘方、验方、单方,构成彝医药文化。如用蚂蝗吸出蛇毒咬伤处血液;活小鸡配血满草、草鸟、牛膝治骨折;用毛堇菜治刀伤,苦荞面退高烧以及冶肿瘤、克山病、血吸虫等病伤,彝医验方独见功效。彝区所产花椒、木姜、茯苓、桔梗、附子、大黄、葛根、沙参、草乌、黄芹、板兰根等药物,市场需求极大,既可采集,更可规模化种植加工,形成新的产业。

四是彝区红色文化产业化。红军长征路经诸多彝寨。铁厂村“会理会议”遗址、“彝海结盟”遗址、普格红军树是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上记载的节点;红军倮倮连战士故居尚存,喜德的登相营、九盘营、石梯子,越西的中所、新民、海棠等彝寨都是红军驻过、长征红色文化影响深远的彝寨,鱼鲊古渡、仙人湖、水观音、彝海、登相营古堡、海棠古镇风光相映其间;红军布告、标语、红军洞史迹珍贵。整合各类资源,可以打造红色彝寨旅游产业,赋予彝区农林畜特产红色文化元素,提升其纪念意义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制作曾招待红军的结盟杆杆酒、长征矿泉水、团结荞麦饼、拥军坨坨肉肉等系列红色文化食品,还可以发掘彝族传统工艺,制作赋予红色文化精髓的漆器、雕塑、绣品、银器等系列手工艺品。

五是彝区传统手工技艺产业规模化。彝族有传承久远,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如象征美丽和富贵,具有辟邪、抗菌、祈福之功的彝族银饰;采用酸枝木等纯天然原料,用传承数千年的髹漆手工艺,经近四十道工序制成,彝族特色造型的彝族漆器;彝族妇女用锁绣、挑花、贴绣、勾绣等技艺,在服饰、挎包上绣出形象生动、充滿彝族特色,又能区别出义诺、所地、圣乍地域特色的图案的绣品等,都是“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工艺品。组织农民学习交流各类手工技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势必改变现今彝族手工艺品生产主要在城镇的产业格局,进而成为彝寨的增收产业。

六是彝家新寨乡村旅游产业化。神秘独特多姿的彝族文化是激发人们产生彝寨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选择彝族文化中特色浓厚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拓展旅游消费市场,形成彝寨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推出彝家新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还可开辟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基地等。二是通过体验经济,多样化地展现彝族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彝寨生态生产、民俗乡风、特色景观与休闲、养生、修学、科考旅游链接,开展“彝家乐”、阳光之旅、索玛花之旅,打造彝族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拓节日文化旅游资源。例如,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点燃火把驱除邪秽,烧虫保丰收,是彝族火崇拜和生产经验传承。还可组织游客参与村寨打火把、歌舞、选美、斗牛、摔跤等活动。四是开发独特的毕摩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神秘文化展演项目。毕摩是“祭师”,彝族宗教仪式组织主持者、文化知识传承者、狱讼中神明裁判的法官,身份奇特,地位崇高,能用“捞油锅”、“端铧口”方法判案,用脚踩、舌舔烧红的铧口、铁练驱邪治病,神秘莫测;毕摩神秘文化表演能增强彝寨旅游吸引功能。毕摩传承的经书祭祀经、驱鬼经、送魂经、创世经,史书《勒俄特依》、教育书《玛木特依》及毕摩图画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艺术珍品和原始宗教的典型“活化石”。

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对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调查评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弘扬优秀文化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摸清家底,因势利导,有序开发。根据各个村寨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民族文化特色,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选择适宜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建设发一至数项主导产业;注重产业所需专业人才培养和彝族群众科技文化水平和产业技能的提高;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要站在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深入彝区,对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诸多问题调查研究,在彝族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科学发展彝区乡村经济文化产业。

(作者为西昌学院经济学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点课题“大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ZWH201202)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