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久旺
摘要研究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黄学超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对西藏高校520名藏汉大学生进行感恩现状调查和基本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西藏高校藏汉大学生在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较高,剥夺感受维度上的得分较低。本文同时也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感恩(gratitude)是一个十分广泛且复杂的概念,它可被当作一种情绪、态度、美德、习惯、人格特质、情感特质。Emmons和Crumpler(2000)把感恩描述为个体对受惠后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联系的情绪。①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陈昌兴等人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和情怀,是一种情绪体验。②学者们对感恩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一点是,感恩是个体对他人本着良好意愿所给予的恩惠的一种积极的反馈。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孝道”便是感恩思想的集中体现。有关感恩的论述大量见诸于宗教、哲学、伦理学的文献。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③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恩心理研究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感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表明,感恩是一项有价值的特质,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中感恩都被大力提倡和称赞,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④感恩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优良品德、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使人们体验到被爱和关心。⑤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感恩意识己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内涵。对大学生来说,感恩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些关于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弱化甚至缺失的观点。⑦⑧那么当代大学生到底如何认识感恩、感恩现状如何以及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已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睡,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很高。由于自然环境及气候恶劣,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物质及政策上的长期极大扶持。尤其是西藏高校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等方面享受着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理应怀有感恩之心、勤奋努力回报社会与祖国。本研究对西藏三所高校520名藏汉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在年级、民族、城乡类型、兄妹个数等背景变量上的差异,为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院学院三所高校大一至大三共5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08份,有效率为97.69%,极少数学生在个别题目上没有作答。调查中藏族大学生274人,汉族大学生234人;大一233人,大二119人,大三156人;来自城镇的140人,来自农村的349人,未填写此项19人。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黄学超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⑩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感恩父母,主要涉及对父母的感恩;感恩自然,主要涉及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情感剥夺,主要涉及个体的剥夺感受;以及感恩社会,主要涉及个体对社会的感恩。调查还辅助用了自编问卷分析。计分采用Liken5点等级法,“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感恩分数越高表明感恩倾向越强烈,剥夺感受得分越高表示剥夺感越强,反之亦然。
1.3实测过程
实测过程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主试皆为经过培训的高校老师(多为辅导员)。在指导语中,向被试强调回答的独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向被试说明对其所填信息严格保密,以打消其回答问题时的顾虑。被试完成所有问卷的时间大约是10分钟,问卷当场收回。
1.4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一般状况分析
2.2藏汉族大学生感恩状况差异分析
2.3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年级差异
2.4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城乡差异
2.5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状况在兄妹数量上的差异
3讨论
3.1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一般状况
将感恩量表的四个维度得分分别进行高中低分组后描述统计发现,西藏高校大学生在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及感恩自然三个维度上的高分组所占人数最多,均占到总人数的87%以上,少数在中间组,低分组极少数甚至几乎没有人。且感恩父母及大自然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感恩社会次之。根据感恩量表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及感恩大自然的得分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烈,说明大部分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倾向较为强烈,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其中感恩父母的倾向最强,藏族大学生高分组人数占到97.8%,而汉族大学生高分组人数占到95.3%;其次在感恩大自然和感恩社会高分组上,藏族大学生人数均占到总人数的89.8%,汉族学生在感恩社会高分组有87.2%,感恩自然高分组上占到89.3%;而剥夺感受维度上得分越高剥夺感越强烈,本研究发现藏汉族大学生超过一半人数在低分组,相当一部分在中间组,而高分组的人数占到接近7%左右。这说明有一定数目的西藏大学生体验到剥夺感,以上结果支持国内同类研究结果, 而与当下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情绪感恩行为弱化等论断不一致。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基本内涵为“爱亲、敬亲”,以报父母抚育之恩。对于个体而言,最大的恩情就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而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也特别重视父母的养育恩情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他们认识到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哺育他们成长,抚育他们不容易。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时刻不敢忘记父母对他们的期盼,想办法让父母感到快乐幸福,以报其养育之恩。感恩自然方面,生活在西藏的人们对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皑皑白雪高山等大自然景象充满了敬畏与感激,认为是大自然给予他们生机与生活的一切,因此他们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感恩之情。在感恩社会方面,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得分也比较高,说明对于社会给予帮助的他们具有一定的感恩意识。不过本研究同样发现有一定数目的大学生存在有剥夺感受,这可能与青春期大学生学生特有的心理冲突与矛盾有关。处于青春期“突变阶段”的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成人感、叛逆性也在增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必定会有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比如觉得周围的人对他们不真诚,社会对他们不公平等一些剥夺体验。因此学校有关教育部门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解决好青春期冲突与矛盾,改变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与行为从而使得他们健康成长。
3.2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西藏高校大学生感恩状况在城镇和农村、兄妹数量及出生排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现有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可能是因为采用感恩量表差异造成的。在感恩父母维度和剥夺感受上存在年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的感恩父母倾向比大二学生更强烈,大二大三学生比大一学生剥夺感受更多。
4对策与建议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都应该心存感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也不会成为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感恩意识是人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感恩应该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高尚品质。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感恩倾向普遍存在于浅意识,还没有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层面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这些是教育者今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意识的教育,其中高校感恩教育对于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感恩教育关键在于加深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强化感恩行为。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
首先,加强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具体来说可通过在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出板报、开主题班会及宣传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关于感恩知识;还可通过收集有关感恩的影视作品、歌曲、讲述古今中外关于感恩的事例、举办感恩知识讲座,开展有关感恩的辩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平台和载体,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理解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以及怎样感恩等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校园树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模范和榜样;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宣传鼓励,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应该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加感恩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新的突破口,维持并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情绪,鼓励大学生把感恩情绪转化为感恩行动,为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强化感恩行为。感恩行为是人们受到外界恩惠和帮助后,倾向于把感恩意识和感恩情绪反馈给外界的行为转化过程,高校应该把感恩教育和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把感恩情绪转化为感恩行动提供必要条件。当然感恩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应该包括家庭成员,组织乃至社会人士在内共同参与,树立感恩榜样,以身作则,而且感恩教育应贯穿与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
注释
Emmons,R.A,&rumpler,C.A.Gratitudeasahumanstrength:Appraisingthevidence.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0.19:56-69.
陈昌兴,刘利才.感恩的动力机制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7-29.
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感论[M].王秀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GallupG.Gallupsurveyresultson"gratitude",adultsandteenagers.EmergingTrends1998,20(4-5):9.
EmonsR.A.,&McCulloughM.E..Countingblessingsversusburdens: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gratitudeandsubjectivewell-beingindaily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3,84:377-389.
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J..Thegratefuldisposition:Aconceptualandempiricaltopograph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112-127.
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儿点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7.28(2):108-114.
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75-76.
胡茂新.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原冈及其对策.福建论坛,2007(8):90-91.
黄学超.大学生感恩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
王庭照,王丽.80后大学生威恩意识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7(2):45-49.
孙艳宏,徐文新.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45-53.
罗平,毕月花,汪念念.藏族大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
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2008:19-21.
高长丰.大学生感恩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