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2-04-29 00:44杨艳娥
科教导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德育机制

杨艳娥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比较现代网络平台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透视,分析了现代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与蓬勃发展刺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们习惯的行为方式、惯性的思维模式、潜在的审美情趣、显性的兴趣爱好、隐性的价值尺度、长久的文化素养。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个人、群体、企业、产业、社会及国家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中,青年大学生与青年知识分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主体。“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基于网络平台综合优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现代网络平台的优、劣分析

1.1现代网络平台的优势分析

我国互联网已经步入了发展的深化期。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意识群体与个体发展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特别是网络德育实践,将思政教育主、客观意识产物与校园网络载体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强烈吸引力与网络文化传承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价值观、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得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高校网络文化产品和品牌,已经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的精神营养大餐。在网络德育文化推广的大环境下,网络平台在高校中的发展有如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我国步入互联网使用初期,党中央就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指导方针。紧接着,教育部、共青团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就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利用网络平台稳定德育发展策略作全面探讨。2007年1月,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任务,同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2)科技支持优势。网络技术的投入、成长、成熟、革新,使得人们利用网络平台的目的变得更加复杂及人性化。新科技环境造就新网络环境,新网络环境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不断升华。

(3)内容支持优势。高校网络德育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如宏观的经济、科技、人文、政法;中观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微观的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游、玩、工作、学习、成果、观点,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以作为网络平台沟通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核心德育内容以软文、硬文方式融入当中,让网络百花齐放,魅力四射。

(4)主体支持优势。在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当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决策层、技术材料支持层、包装宣传推广层、学生层,无一不生活在网络当中,因为网络与机制的共同作用,促使这个网络德育核心主体所构成的体系,职、责、权、利、能、协作、分工、资源优化配置等要素运营合理、科学,系统内力与外力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循环跃进式运作,生生不息。

1.2现代网络平台的劣势分析

科技的发展如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网络技术同样也符合这一规律,我们在积极肯定网络平台发展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平台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信息流通方面,由于信息量大、依托平台多,进入壁垒低等情况,很难对网络信息实施质控和量控,当网络流通信息蕴含负面因素时,就会导致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价值倾向方面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危害。如信息泛滥、网络安全、色情、暴力、丑态、异域文化侵蚀与同化、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与替代、道德伦理歪曲化等等,给青年学生带来道德相对主义、自由主义、享受主义、霸权主义、人际情感疏远、道德规范弱化、道德失范、违法犯罪行为等道德、心理、观念、行为潜在与实际的蜕变,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2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透视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的领导下,经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策管理者、技术支持者、宣传推广者的意识主体们几十年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规划、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探索与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设与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底蕴的营造与推广、高校社会实践的架构与运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建与协作等方面取得较为卓越的成效。

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缺乏长效德育机制的支持,加之外界环境瞬息万变,高校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发展转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相对疲软的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宏观来看,国家发展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目标、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培养的目标和大学生自身求学动机目的逐渐脱节,目标不统一。从手段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手法过于单一,或者说德育手段更新速度赶不上大学生主观意识的更新速度,造就大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从教育主体上看,由于各个主体所处环境的机制、体制和制度长期不会发生很大变动,导致部分主体思想意识陈旧,不思进取,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个人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大降低,也是造就教育模式单一化、陈旧、机制不灵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客观上来看,教育内容的传递,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难管理性,使得网络负面信息横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侵蚀与异域文化同化,心智不坚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如语言偏激、行为极端、心理素质发展不健全、沉迷网络、网瘾、网恋等现象层出不穷。从环境来看,现实环境与虚拟网络环境之间的碰撞,造成位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沉迷于网络之中的大学生出现理解与沟通的断层。从平台上看,新数字科技运作平台对传统载体平台产生和平演变与替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产生后续危机。从机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功能机制、育人机制、管理机制面临新时代发展的抉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基于网络平台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平台的产生,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内需。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强调: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基于此,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机制与立法,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键是机制与立法,机制涉及的面有,校园网络文化机制,网络管理机制,网络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网络优化推广机制,内部激励机制等,机制的构建须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观念、价值倾向为核心,各层机制、制度相互配合,互促共进,有效梳理,科学管制,优化配置,力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绿色、安全的运作平台。立法可完善体制,督促行为,净化环境,促进体系发展创新。

(2)环境优化,环境优化主要针对校园网络环境来展开的,力创“和谐、安全、健康、三效一体”的网络平台,多主体关系和谐,网络安全可靠,信息绿色健康,实现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效率:管理效率、运作效率、更新效率;效能:高效率低耗、节能环保、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运营环境,多方、多手段、多渠道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与素质培养的效率提升。

(3)有效沟通,通过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介,实现大学生和国家、社会、政府、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有效沟通,让多方彼此相互了解,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增加系统内部凝聚力、团结力和向心力,理解、包容、和谐、共进。

(4)软性植入,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显性教育模式与隐性教育模式相结合,通过德育教育内容的软性植入,融入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游、玩、工作、学习、成果、观点,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当中去,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符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期望的人格魅力、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价值倾向。

(5)平台联合,将传统平台与网络平台强强联合,造就优势互补,产生平台联合协同效应,创造更加强势的德育教育环境,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规模,延伸高校思政教育纵横跨度,实现德育素质教育多元发展,集约化运营,力保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工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0F77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03.

[2]思正.全国高校思想教育示范性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正式开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4.

[4]韦吉峰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郑永廷,张彦著.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曾长秋,薄明华编.网络德育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朱波.浅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经验.心得,2010(2).

[8]郑重.高校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德育机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