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审计初探

2012-04-29 15:14杨英姿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36期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保护

杨英姿

摘 要: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的阶段,对改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提出,审计工作要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意识。而环境审计作为环保监管的重要工具,理应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有鉴于此,拟从环境审计的现状入手,对当前环境审计难以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企业环保审计的最佳切入点和必要的配套措施,以期对环保审计的真正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审计;审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93-02

一、中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中国的环境审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环境审计的引入和开展相对较迟,近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政府环境审计项目,内部环境审计和独立环境审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一)中国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现状

中国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的理论还不完整、不成熟,难以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

中国审计理论界在环境审计领域的积极探索已初显成效,尤其是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现阶段审计理论界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系统研究,更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加之国外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使得中国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研究的发展跟不上环境审计实践开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实践。因此,中国环境审计理论需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系统化。

(二)中国环境审计实践发展现状

由于环境审计的概念引进中国的时间较短,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实践并不多。国家审计署曾于1983年和1985年两次对兰州等20个城市开展了环境审计。但因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审计的重点放在合规性审计上,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环境计划及绩效进行审计。十几年来,国家审计署逐步拓宽了环境审计的工作范围,开展了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对环境的审计评价,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领域,如绿色食品和清洁卫生等。同时审计署先后组织开展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等多项环境审计。除此之外,国家审计署还积极开展了对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资金和政府双边合作等渠道引进资金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促进了同联合国环境署、开发署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了环境保护资金渠道,在生态保护、环境法制、全球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目前,中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北京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渤海的污染治理;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防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同时,审计署将继续关注国家环境保护主要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当前中国环境审计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五大瓶颈

(一)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审计缺乏充分前提

中国目前已颁布了近二十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颁布有近四百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与发达国家现已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环境会计规章制度、环境会计报告准则、环境审计制度等至今还尚处空白。

(二)环境会计尚未建立,环境审计缺乏良好基础

在进行环境审计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中国至今尚未建立环境会计,没有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形式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存在随意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环境审计缺乏可操作性

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是环境审计过程中的必然程序。然而,科学的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具体标准究竟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计量?采取什么样的指标和标准作为审计分析与评价的标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自身缺陷以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增加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的操作性难度,易产生环境审计风险。

(四)审计主体单一,人才匮乏,环境审计缺乏拓展性

中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由于环境审计涉及面广,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参加审计的人员既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又要熟悉环保法规、环境科学知识。中国国家审计机关中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是以财务会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知识结构单一,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结果是完成所有的环境审计工作几乎是不现实的,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被动应对,从而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和深度,削弱了环境审计的力度和水平。

三、可持续发展下中国环境审计的实施

(一)加快实施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想的结合。发展环境会计可以节约审计成本,为环境审计提供依据。中国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活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应尽快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的环境会计的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政府应恰当地引导、鼓励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使环境会计理论能早日与实务相结合。

(二)建立以联合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

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开展环境审计首先要求具备财务审计的技术方法,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首先应懂得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其次,环境审计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环境主体的构成上,可以尝试国家审计机关与环保、法律机构,审计人员和环境专家实施联合审计的模式,以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三)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意识

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于加强。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正树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因此,我们应加大环境审计宣传力度,使各方面都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加强培训,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广大审计人员对于环境审计这一审计新兴领域普遍比较陌生。要顺利开展环境审计,高质量的完成环境审计的任务,从长远来看,要加强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开展相应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后续人才;从目前来看,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不断吸纳环境专业人才,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以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注重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问题是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 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中国在开展环境审计时应注重对政府监督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内容。中国的环境审计要跟上国际发展,必须在审计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

四、结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王跃生,2002)。按照这样的,环境与发展成了中国现阶段企业“博弈”的一个核心部位,对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和高层次经济监督系统的审计,理应通过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责,谋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1] 蔡春.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蔡捷.中国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06,(15).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环境审计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与未来
治理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国外水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及启示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环境审计初探
审计监督下环境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