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语文课堂的精彩看似偶然,其实蕴含着必然。每一个灵光闪现的背后都融入了教师的智慧,每一个高潮的涌现都是学生生命体验被唤醒并且产生了强烈共鸣之后的情感折射与理性升华。语文教学离不开“蓄势”,也不能没有“生发”。
一、蓄势,让教学生津
“蓄势”本是一种写作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非常讲究“蓄势”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同写作一样不能平铺直叙,需要诸多环节的蓄势,通过精妙的预设,使课堂波澜起伏,情趣盎然,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并一步步进入学习佳境。
1.设置悬念
因为先前的自由活动,上课之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比较松散,甚至有些懈怠,如果不巧妙引导,他们很难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这时教师就要通过精心设计,制造一定的悬念,运用富有吸引力的导语来蓄势。
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雨,是我们熟悉的朋友。我们见过春雨的缠绵,雷雨的刚烈,秋雨的凄婉……那晶莹的雨滴有时甚至会飘进我们的梦里,滋养我们的童年。你们见过桂花雨吗?想不想去看看?”学生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悬念的设置还可以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或者是在课的结尾部分。例如在教学《狼和鹿》时可这样分别设置悬念:在开始部分设问:“狼是鹿的天敌,课文为什么把它们列到一块为题呢?”在学习到猎人捕杀狼这一段落时再设悬念:“看到一只只凶残的狼被捕杀了,你心里感觉怎样,能为鹿勾勒一下未来的生活场景吗?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课文学到最后再问:“看到大片的森林枯黄了,绿色在一天天减少,这时猎人们会怎么想?他们痛定思痛之后可能会怎么做?”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让学生一步步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核,并对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有了自我认识与建构。
2.埋下伏笔
文学作品中的伏笔常常使人牵肠挂肚、食不甘味。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伏笔”,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珍珠鸟》的开篇就是“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真好”埋下伏笔。先让学生说“ 真好!”接着问:冯骥才老先生说朋友送他一对珍珠鸟真好,好在哪里、又怎样好呢?看谁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了这样一个“关子”,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就特别留心,不时会发现鸟儿的可爱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种种快乐,课堂因此变得富有情趣。由此可见,教学中伏笔的巧妙使用能使课堂结构更加严谨,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张弛有度
“文似观山不喜平”,课堂也是一样。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通过匠心独运,合理安排课堂的节奏,使其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握好“三度”:
第一,统筹兼顾,引领有“度”。教师应学会调控的艺术,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探究,什么时候该组织交流;什么时候该引导他们静静思考,什么时候该激情诵读……在“牵引”和“对话”之间适时转承,课堂就会像悠扬的乐章。再以《狼与鹿》为例,首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狼还是喜欢鹿;当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甚至意见相左的时候,教师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话锋一转,适时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看看凯巴伯森林附近的人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然后出示凯巴伯森林前后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孩子们自然明白了:地球上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保护它们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学生在课堂上时而紧张、时而轻松,在一波三折的课堂节奏中感受着学习的意义。
第二,点面结合,拓展有“度”。语文知识很多是以点的形式呈现的,分散在教材、课外读本、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课堂上我们应注意这些联系,适时进行拓展,如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知识,教学《鞋匠的儿子》时,让他们了解林肯的生平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教师要科学把握知识外延,做到拓展有度,有时应点到为止,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所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必须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
第三,起承转合,生成有“度”。教师在教学任务转换的时候,要注意为学生接受下一任务而“蓄势”,以维持其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和思绪时刻都在变化,在兼顾预设、适时起承转合的同时,更要智慧应对课堂的生成。一位老师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林肯是总统,那些人这么羞辱他,他为什么不让警察把他们抓起来?”老师先是一愣,稍后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问题我暂不回答,留给大家作为课后作业研讨。”很好地保护了这个提问的学生,又给其他学生留下了探究的空间。
4.烘托渲染
这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蓄势的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之后,情境的创设变得更为方便,美丽的自然风光、各色的动植物等逼真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化解了很多教学难点,也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我认为烘托和渲染也应该有度,不能堵塞学生想象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是一种情境。
5.层层推进
教学过程中的层层推进,可以看作是为一堂课高潮的出现而“蓄势”,也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活跃、最亢奋的状态。如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分四步蓄势:第一步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第二步出示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找一找诗歌中提到的五处地名分别在哪里,介绍红军经过这些地方时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第三步朗读诗歌,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第四步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长征组歌》,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一次次蓄势,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铺陈和跃进,学生最后一遍读,已是情感丰沛。正是教师一步步的蓄势,层层推进,使课堂进入了高潮。
二、生发,为课堂增色
“生发”就是生长发展。具有生发性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这样的课堂能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给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1.兴趣生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教师应努力寻找蕴含其中的兴趣生发点,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点燃它们。
第一,导入诱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前,教师可利用图画、音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故事、小幽默、小魔术……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第二,设疑生趣。为学贵能疑,巧妙设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不同教学阶段都可设疑,但侧重点各不相同。《鞋匠的儿子》开始可以扣题设疑,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也可以这样设疑:“如果你是林肯,就任总统后第一次演讲就遭受了这样的嘲讽会怎样做?他为什么能把讥讽变成赞叹的掌声?”
第三,矛盾激趣。课堂不能如一潭死水,教师应该围绕课文内容或者抓住上课时学生出现的截然相反的观点,适当地制造一些矛盾冲突,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教学《狼与鹿》的时候就让学生围绕“狼该不该猎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随着辩论的深入,思想也在不断升华。
第四,活动升趣。有效组织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古诗竞背、成语接龙、故事续编以及各种专题语文活动等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常常使学生忘我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了稳定和升华。
第五,评价稳趣。卡耐基小时候是个大家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因为继母的鼓励而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迪,有时候教师一句中肯的激励性评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
2.情感生发
语文是可以怡情的,语文教学因为有学生情感的生发而充满了情趣。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抓住文章中一些感人的细节,通过语言渲染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他们深情吟哦,体会浓浓的的乡情;教学《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让他们听瀑,感受自然的激情;教学《珍珠鸟》的时候,让他们和鸟儿对话,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在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中,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想与认识也在升华。
3.思辨生发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在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思辨,他们的课堂不仅有深度,而且有灵性,总是会使听课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珍珠鸟》的片段: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窦老师通过人与鸟不同表现的对比,抓住一些细节引导学生不断地走进文本,一个词的运用、一句话的解读都能让学生多角度去比较,多方面去品味,通过师生的对话与交流,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比较与品味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什么是信赖,懂得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课堂也从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逐步走向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学生的思维因此变得深刻而敏锐,真正达到了“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境界。
促使课堂思辨生发的方法不少,如创造平等的对话平台,通过对话与沟通,打开学生的思路;构建真正的论辩平台,通过品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别、评判、欣赏;提供多元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4.智慧生发
课堂是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不断看见学生灵光的闪现,不断有智慧的生发,如何才能做到呢?不少人做过专门的研究,我觉得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言,宜“严”不宜“纵”;就激发兴趣而言,宜“亲”不宜“疏”;就启发思维而言,宜“放”不宜“束”;就培养能力而言,宜“扶”不宜“抱”。概括起来就是“严”而不“苛”,“活”而不“乱”。
三、蓄势与生发相辅相成
不断积蓄力量,在最好的时候爆发,这不仅是自然的道理,也是教学的真谛。真正高效的课堂,都是蓄势与生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1.蓄势——生发的根基
蓄势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策略,也是教师为课堂生发所做的必要的准备。教学方法的确定、环节的预设、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都是在为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服务。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蓄势”。 蓄势是生发的根基,正因为教师充满智慧的层层生疑、步步激趣,课堂才会不时见到让人欣喜的生成。
2.生发——蓄势的绽放
如果把蓄势比作园丁在培育花朵,那么生发就是一种自然的绽放,当然这种绽放也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需要有合适的时机。教师在课堂上要在最合适的地方,如文眼处、对比处、细节处、矛盾处、关键处等等,以最合适的方式引领,有时需要暗示点拨,有时需要比较辨析,有时需要旁敲侧击,有时需要延展辐射……这样,课堂就会不断有高潮涌起,不断有精彩绽放,学生就会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智慧和能力才能不断生长。
(邰凤琴,金湖县实验小学,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