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美丽

2012-04-29 00:44:03林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35期
关键词:品社奥林匹克品德

仔细翻阅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社会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必要的基础。但品社这门学科又有其必然的特殊性,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品德性是这门学科的灵魂。

当然,品社教材中的社会知识,不论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等等,都隐含着一定的道德规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历史赋予我们善与恶的辨识与选择,文学闪烁着人性深处的光辉,地理把自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品社的教学中,历史、文学、地理等知识的教学是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品社课堂的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离不开“研究”二字,离不开教师的研究,离不开学生的研究。“研究”在百度百科中有这样一段解释:研究的英文“research”源自中古法语,意思是彻底检查。研究是一个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或理论,或把这些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研究”的意思更加凝练、易懂:①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②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可见,师生在品社课本的教学与学习中要探寻其存在的内在规律,通过最佳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取得教学与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一、教师走进文本,提高课堂的效率

不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综合知识的获取,都应该追求有效、高效,一般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品社教师走进文本,钻研教材,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为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学生已经会的、知道的少讲,多出来的时间重点讲学生不知道的、知之甚少的。

1.由小到大。这里所说的“由小到大”更多地意味着“整合”,就是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在六年级上册《品社》教材第九课《奥林匹克的故乡》一文中有“来到奥林匹克竞技场”中的小故事,小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对“奥运之父”顾拜旦的介绍,以及“古希腊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奥林匹克格言”等内容的介绍,这么多一小块一小块的知识介绍、故事讲述,学生看一遍大致就知道、理解了。我决定以一个大问题穿引——希腊为什么被称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这样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他们必须在书中了解所有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知识、故事,进行归纳、分析,条理清晰地说出个一、二、三、四。在整合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希腊,掌握了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还从“奥运之父”顾拜旦身上及奥林匹克格言中感受到一种精神,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由少到多。“由少到多”更多地意味着积累、充实。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对知识的认知、追求却是无限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不仅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获取综合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许多课本中已有的知识还可以外延出其他相关的知识。六年级下册《品社》教材第一课《可爱的地球》中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环球航行的人——麦哲伦。当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了麦哲伦这位航海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航海家,并制作表格进行对比:

学生通过资料收集、绘制表格、对比分析这一系列过程,扩大了知识面,获取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如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海,在途中各自有哪些重要经历等等。这些知识的获得,也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

3.由文字到生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理念在《品社》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如在《奥林匹克的故乡》一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介绍希腊早期文学的,早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上,学生在学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希腊文学,并推荐《希腊神话》让学生阅读,所以品社书上的这部分内容,我只需与学生共同温故。而在六年级上册《品社》第四课《身边的变化》一课中,学生对许多知识不甚了解,如粮票、肉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如果直接进入对课本内容的教学,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难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之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向自己的长辈去了解、查找书籍和网络中的相关资料等途径,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随后再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学生走进文本,成为课堂的主人

品社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也包括学生的研究,其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自己学习的创造力、学习力,引领他们在研究中求得真知,所以学生要研究、会研究、乐研究才是教师研究的最大价值。

1.研究的时间安排。学生研究的时间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①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研究,如六下《品社》第三课《我们互通有无》中有一张2002年中国制造的部分商品占世界份额的条形统计图,课文学习之前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了2002年以后几年这些商品在世界上所占份额比例的统计图,并从中发现变化,得出相关变化的结论;②可以在课堂学习中研究,如前面所举的《奥林匹克的故乡》一课,学生根据一个主问题,层层剖析,得出结论;③可以在课后研究。学生的学习、思考、研究不应在下课铃打响的那一刻画上句号,课堂的学习应该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热情,点燃学生主动进行后续研究的激情,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研究者。如六年级上册《品社》第十二课《春节和圣诞》,课文上完后,学生进行的后续研究是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何想法和建议?这样的后续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自主的研究中增强了学习能力,提升了的思想认识。

2.研究的组织形式。组织形式是指按一定目的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的表现形式及其结构组成。在品社课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参与研究的互动状态可分为①个人研究;②伙伴研究;③小组合作研究;④个人研究在先,伙伴研究对话为主,小组研究为辅;⑤个人研究在先,伙伴研究对话和全班研究为主体等等。当然选择哪一种研究形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能力。有时我们还把一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交给不同的研究小组,由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当然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上课形式锻炼了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通过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宽容、共赢、共生的品格。

3.研究的内容选择。这里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课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也来源于文字与现实的矛盾处。它可以聚焦在某一个情感聚集点上,也可以聚焦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与思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有时一篇课文可能只有一个内容需要研究,有时可能不止一个研究内容,但不论研究内容的数量及难易程度,学生都在研究,都在研究中品尝着收获的喜悦。

三、师生走出课堂,实践中共同成长。

“社会即学校”,《品社》的课堂教学与生活相通,与实践相连,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结果,教师应针对学生发展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动手实践等,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合作、探究、判断、分析等能力,把所“学”转化为所“行”。

1.队会课。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记住你的管理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要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坚持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的正确的前进方向,即在“不教育”的环境中依然保有教育的积极效果,离不开必要的管理与引领。队会课在对队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在构建“真正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品社课的外延延伸至队会课,是对品社课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我们结合品社课的相关内容,由学生在队会课上进行相关的讲座、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如艺术欣赏、世界著名科学家介绍、世界著名运动员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将领介绍、2014年青奥会等等,学生们在队会课上获得了较多的知识,受到了情感与美德的熏陶。

2.假日小队实践活动。我们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努力让品社课堂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这个过程,形成一种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学的、说的,一定要落实到行为上,落实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由品社课堂延伸出来的一个个小课题的研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合作、耐挫等各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情心、公益心。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自发、自主、自由的方式,自觉地走进生活的世界,给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融洽的成长空间,也不断丰富着教育的新内涵。

品德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一个态度与方法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对待人,怎样对待自然,是认同还是抗拒,是接受还是反对,我们和它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它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品社》课是学生品德养成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师走进文本,学生走进文本,师生实践于课外,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在《品社》课中“研究”这个词语不再仅仅意味着理性的冷静与严谨,它还充满了感性的热情,使知识传授与道德养成合二为一,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研究,让品社课堂更加美丽!

(林敏,南京市龙江小学,210013)

猜你喜欢
品社奥林匹克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培养爱国情怀 争当文明主人——《品社》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微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你在心口难开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