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陈秉初 周阳
摘 要 以“细胞的代谢”一章为例,就如何采用S-P表方法做教学质量的评价作论述。从根据学生对试题的应答情况绘制的S-P表中,教师可得到关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试题的质量等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S-P表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学生注意系数和问题注意系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S-P表 生物学 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采用S-P表方法作教学评价符合教学实际
根据新课程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教学评价中应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评价的标准。S-P表就是立足于学生和试题的一种评价方法。S-P表法起源于二维统计表,是由藤田广一教授等在1969年首先提出的。S-P表,即学生——问题得分表,是学生的测试分数与试题的答对人数的一览表。S-P表分析评价方法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将学生(S)和具体问题(P)相对应,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学生注意系数、试题警告系数,并给出相应文字评价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制的S-P表,获取所需信息应用到教学中。
生物学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其教学质量评价通常选用的是作业和试卷的形式。由于教师批改的作业量大,通常不会对作业作出统计分析;作出统计的通常是大型考试试题,然而一张试卷的覆盖面有限,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可选择任课教师自编每章测试题或其它途径获取每章试题,用于教学质量检测。如此,教师能够较为及时地获取学生近期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教师在对试卷做出评价时,通常是统计每道题做对学生数、做错学生数,即得到的是基于试题的信息,或是学生的卷面分,是比较外在的却难以得到基于学生的内在的信息。比如,该学生在此评价中表现出的水平是否正常等。S-P表方法的应用,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问题这两者的信息均衡问题。
2 S-P表分析评价方法流程
2.1 评价信息来源
选用S-P表作为评价方法时,为了客观地评价生物学教学效果,通常根据生物学的内容,选用客观题(通常是选择题、填空题或正误判断题)的形式。在学习完每一章的内容后,教师自编测试题或选用章节复习卷等进行测试,得到学生本章内容学习的反馈信息。例如,在“细胞呼吸”一章中,根据《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当选取一部分高考题作为其中一部分题目,借以说明S-P表的制作分析方法。
考查有关有氧呼吸与厌氧呼吸:
【例1】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作用增强
B. 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厌氧呼吸
C. 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需氧呼吸逐渐增强
考查厌氧呼吸的过程与两种不同厌氧呼吸方式的差别:
【例2】 下列关于厌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
B. 需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 厌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由氢的积累
D. 质量相同时,油脂比糖元需氧氧化释放的能量更多
考查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3】 果蔬储存时,采用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的方法和密封地窖保存到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细胞呼吸B. 抑制光合作用
C. 增强细胞呼吸D. 促进光合作用
2.2 绘制S-P表
3 S-P表说明
3.1 S-P表中相关参数说明
(1) Si为学生编号,在表中纵列从得分高往低排列;Pj为问题编号,在表中横列按回答正确人数从高往低排列。
(2) 表中“1”表示第i个学生的第j个问题回答正确,“0”表示回答错误。如第一个“1”表示2号学生的第2个问题回答正确。
(3) Yi表示每个学生的得分,Yj表示每个问题答对的人数。
(4) Ni代表学生的正确率,Nj代表题目正确率。
(5) G表示全部学生的得分之和。
(6) 虚线表示S线,实线表示P线。
3.2 S线与P线画法
S线是由学生做对的题数所绘成的折线。由表中每位学生所做对题数的右边画一条竖虚线,然后将这些竖虚线连接起来形成阶梯状折线。
P线是由问题答对的人数所绘成的折线。由表中每道题目答对人数的下面画一条横线,然后将这些横线连接起来形成阶梯状折线。
3.3 学生注意系数CSi的计算
学生注意系数CSi表示:第i位学生的应答变量与学生群体应答变量之间的偏离程度。
CSi=
以第3位同学为例计算CSi:
S线左边该位同学第3题答错,第3题答对数之和N3=4;S线右边该位同学答错题为第5题,该题的答对数之和N5=3。该位学生答错率=1-N3=1-0.6=0.4;S线以右各题答对数为N1+N5=6。
则:CS3=(4-3)/(21*0.4)-6=0.42。
当CSi大于或等于0.75时标出“*”,表示对该考生的应答应该给予充分的注意。
3.4 问题注意系数CPj的计算
问题注意系数CPj表示:第j个问题应答变量与学生答对题数变量之间的偏离程度。
CSi=
以第1题为例计算CPj:
P线以上答错者为第3位学生,其对应的答对数为4;P线以下答对者为第2位学生,其答对数为2。该题答错率为1-N1=1-0.33=0.67;P线以下各考生答对数3+2+2+2+1=10
则:CPj=(4-2)/(21×0.67-10)=0.5。
当大于或等于0.75时标出“*”,表示对该题应严格分析,甚至舍弃该题。
3.5 学生注意系数和问题注意系数的评判标准及意义
学生注意系数和问题注意系数是反映学生、试题与正常状态之间的偏离程度。所以,警告系数越大,则越需要引起注意。一般情况下,当CSi(CPj)<0.5时,无需引起注意;当0.50≤CSi(CPj)≤0.75时,需引起一定的注意;当CSi(CPj)>0.75时,需引起特别注意。
从S-P表可以直观读出丰富的信息。
从学生注意系数可以得出学生的稳定性,对于CSi>0.75的个别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适合于该学生的方法进行辅导。此外,还可以从表中得出学生总体掌握情况:当“0”较多地出现在S线左方“1”则较多地出现在右方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从问题注意系数可以得出试题的稳定性,当试题CPj>0.75或“0”较多地出现在P线上方“1”较多地出现在下方,表示要对这些试题进行严格分析。由此,S-P表方法评价结果能对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把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S-P表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设计和策略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6 提高S-P表应用效率
从以上S-P表的绘制可以看出,虽然S-P表方法能够较为科学而直观地反映出学生-问题的情况,但如果面对学生数量和问题数量相当大时,制作者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用于计算分析。因此,在阅读前人探索的成果中发现,可以利用S-P表软件解决这个问题。S-P表软件是利用Excel中宏处理的设计语言VBA编制基于Excel的S-P表分析程序,教师在绘制S-P表过程中,只需输入对应于问题的学生得分数据,计算机便可自动进行计算,因而大幅度提高了将S-P表分析方法用于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
4 根据S-P反映的信息推测学生和试题情况
4.1 学生情况分析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1号学生的注意系数为2.5,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其原因是将正确率最高的第2道题目做错,而其他题目则全部做对。这说明1号学生在学习水平上是没有存在问题的,将第2题做错可能是由于考试过程中的粗心,也可能是当时受到外界因素(如噪音等)的干扰而导致分心;除了上述偶然因素外,可能其中还存在必然因素,比如近期家庭有不好的状况或是心中有没有解开的心事等。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该多关注1号学生,分析并找到原因。如果原因是上述的必然因素时,要引起极大地注意,可能现在还只是开始,解决起来会相对以后根深蒂固是较为容易。
可以看到7号学生的注意系数也超过0.75,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也要从多方面来挖掘。可能是7号学生近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大增、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热情高涨;但是,也可能是由于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等不良因素造成的。7号学生的情况同样需要引起关注,若是第一种原因,教师需要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若是第二种原因,则需要及时进行教育,以防情况恶化。
6号学生的注意系数为0.77,也需要引起注意,其原因于7号学生大体相似。
4.2 试题情况分析
从S-P表中可以看出:(1)试题的情况均正常;(2)第1题的正确率为0.33,处于最低水平;(3)第2~5题正确率大致递减,符合试题编写的难度趋势。试题一般是由易到难编写的,因此,虽然第1题的问题注意系数在正常范围内,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第1题的难度较大,该题的编写不符由易到难的趋向;也可能是第1题中有学生较易上当之处,在分析试题时要着重指出。
参考文献:
[1] 杨军.S-P表分析法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2009,(9).
[2] 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专题5细胞呼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B版,39-4.
[3] 陈洁.S-P表评价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赵永年,黄金丽.教学评价方法——F-S-P表[J].教育评论.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