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受美国教育

2012-04-29 04:18陈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童子军家长活动

陈姗

在美国短短的28天里,我有很多见闻和想法。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背景,陌生的语言氛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名小学生,一切都需从零开始。

■ 镜头回放

镜头一:童子军

童子军希望培养12种品质:信赖、忠诚、乐于助人、友好、讲礼貌、仁慈、听指挥、乐观、节约、有灵感、干净、有敬畏心。

童子军为Boy Scout的译名,它是一种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这种方法用以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有用的公民。童子军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目前全世界约有两亿五千多万名童子军。童子军1903年起源于英国,102年前传入美国。

童子军主要帮助孩子们在游戏的乐趣中学习自立、公民精神、户外生存、社会意识等。7~8个人组成一个小队,几个小队结成一个大队。这些大队经常有野外活动:练习搭帐篷、自己做饭、野外生存等。童子军共分3个年龄层:(1)小老虎层,6岁开始可以参加童子军,和家长一起参加活动。(2)豹子层,三年级(8岁)开始。有自己的小队,10人一组,家长做领队,一般是妈妈参与,6~8个小队组成大队,通常10岁前孩子的活动与手工有关,更大的孩子就可以露营了。10岁前孩子的活动需要学校的支持。10岁起有过渡性的活动计划。11-14岁是童子军的黄金时代,有大量的野营和户外活动。(3)探险,14-20岁。活动难度大,也有与艺术、职业等相关的活动。大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童子军是一个志愿性的组织。在其他国家,组织的所有权和机构都不同。目前来看,童子军的成员长大后成就很大,比如多数大企业的CEO、政府的高级官员、军队中的高级将领等都在青少年时期参加过童子军。

童子军有等级,最高等级是鹰级,但只占童子军人数的2%。西点军校很愿意接收获得过“鹰级”勋章的童子军入校学习。

镜头二:德育是个“筐”

在我国有这么几句形容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口溜,说:“德育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我不知道美国的德育有没有实效性,但我看到了他们一些独到的做法。

以休斯敦学区罗伯茨小学为例,教师通过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品格,希望每一个学习者都要具有关怀他人、勇于探索、拥有激情、敢于冒险等品质。教师认为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校培养学生在做事情时要有这样的思考周期:这件事情是不是应该做?这么做对不对?学生升入五年级(毕业年级)后,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德育主题做展览。除了品德观念的教育,学校还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如学生为医院的病人准备生活日用品(牙刷、牙膏等);在志愿服务方面,学校有各种团体,如“行动中的学生”、“学生会”、“孩子也服务人”等。这些团体分别开展了为海地地震及日本地震的捐赠活动。

此外,学校还通过艺术、美术、舞蹈等课程来开展品德教育。在这些课程中教师主张:(1)学生不是学技巧,而是通过艺术找到一种表达自己情感、想法和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管是唱歌还是画画,都能反映来自不同背景的信息。(2)课堂学习是让学生知道不管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融合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阶段。(3)进行艺术表现时,学生要对艺术表达的内容负责。(4)学生学会如何对作品进行思考,想想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镜头三:学前班里研究忙

美国小学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规范程度,令我唏嘘不已。

在中国,我们一般认为做研究应该是上大学后才开始的事情,而美国人相信孩子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在河边橡树小学,教师教孩子研究方法是从学前班开始的,他们对于孩子研究能力的培养观念如下:

●学生从很小就知道,做一个研究要有一个题目,同时研究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很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学生急于去寻找答案,而是教学生如何去提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去寻找答案。提出问题后要确立研究目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需要花多少时间,做多少调查,也就是要做出一个计划,并根据执行情况及时调整。

●对于资料的收集,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收集,还教导学生什么是剽窃,让学生明白做研究要有基本的学术道德观念。同时,教会学生怎样记笔记和利用资料。

●教学生如何对资料进行评估,这些资料对于自己设立的题目和目标是否合适?是否够了?达到目的没有?如果资料不够还需要再去收集,有时资料还会导致原来设立的目标需要重新修订,这将提高研究的质量。

●产品制作过程是一个创造力参与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用最个性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最后是产品展示环节。

每个项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连贯的,学生对操作的程序非常熟悉。低年级学生完成项目研究时,教师的帮助比较多,然后渐渐放手,高一点的年级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研究,更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项目。

镜头四:家长也得“做课”

美国家长提供的服务是为学校,面向的是全体孩子,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知道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每所学校都有类似“家长委员会”的组织,这类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我不便恭维,但是在美国学校一般不会轻易“放过”家长。他们给这类组织命名为“家长协助教师委员会(PTO)”,一看名字,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个组织不只是用来让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评头论足的,而是要让他们协助教师做事。

PTO是由家长、部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联合组成,主要为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联系,希望在教育教学、课后活动等方面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活动和机会,如在学业上帮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学校扮演辅助、支持的角色。

PTO每个月都要开会,总结上个月的工作,并为下个月的工作做计划。PTO的主要工作除了为学校募捐和做一些公益劳动外(图书馆帮忙、学校前台服务),主要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协助教学

阅读理解活动:学生选定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书,每本书读两遍,然后回答这本书提出的相应的问题,测试阅读效果。学生可以把答题分数当作“钱”,在PTO的活动中买小礼物。这个项目所需的资金都由PTO负责。

科学盒子:每个月,都会有家长去学校的每个班讲一节科学课,内容在课本之外,由家长设计课程的内容,比如人体生理、地质、生物学等。

说出书名——阅读智力活动:这是学校间的对抗赛,学区中还有联赛。学生根据描述回答问题,快速说出书的名字。

另外,PTO还负责一些其他的特色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刨冰社交会、郊游或参观等活动。

2.丰富教学

创造性写作:专门为孩子提供一个创作性写作的项目,每年花费约18000美金,请专家来教孩子如何写诗等。

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参加学区和州的比赛。

丰富的艺术活动:请爵士、芭蕾舞、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家到校给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

校园文明:不允许有仇恨,提倡相互的尊重和认同。

3.沟通

每个星期PTO组织都要给家长发电子邮件通报家长会的情况;每个月都要印刷新闻纸(小报纸)等。

美国人的做法值得提倡,对学生教育的责任既是教师的也是家长的,我们中国的家长也为孩子做得很多,花很多钱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还要负责接送。只不过我们一般都是为了自己家的孩子。

■ 在行走中思考

思考一:能不能真正关注细节

有时,我们崇尚“一想就知道”,所以我们很少去真观察、真试验。我们认为那样做很烦琐、很可笑、很幼稚。我们不屑于看细微之处,因为我们认为大概差不多。

有一个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喜欢办“大事”的国度。我们也知道引导学生做探究,我们也知道探究是重过程不重结果,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有一个非常精辟的例子,同样是教学“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我们是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个玻璃片,让学生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个玻璃片上,把其中一滴水摊开,然后观察,最后得出结论“水的蒸发速度与表面积大小有关”。而同样的教学,西方教师却为学生提供两个带有小方格的玻璃片,而且提供了天平,探究中要求学生先称两滴水,水的重量相等后再分别滴在玻璃片上,然后让学生摊开其中一滴,并比较摊开的占几个小格,没摊开的占几个小格,一段时间后仍用天平称两滴水的重量,得出结论“水的蒸发速度与表面积大小有关”。

美国人确实如此,他们注重细节,崇尚理性。例如,休斯敦政府认为,贫困生放学后,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没有办法享受到各种活动的乐趣。在当前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些对孩子的未来非常不利(比如就业、经济收入等)。他们经过统计发现每个辍学生一生在经济方面要损失至少26万美元。再如,美国教育工作者长期观察研究发现,高中一年级学生易被高年级学生的紧张学习气氛吓倒,对高中课程“望而却步”,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业,甚至辍学,所以设置只有一个年级的学校(单独的9年级学校,高一)。单独的9年级对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完成高中学业有辅助作用。可以说在美国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都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而不是靠“拍脑袋”,其工作的严谨与细微可见一斑。

再看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前班学生站队的指导:一是在地上摆上半圆小标志,学生每次站队时都以标志为标准保持距离,经过一段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如学生上卫生间的要求:每个班发放两个去卫生间的牌子(男女各一),楼道内有专门的教师对拿牌去厕所的学生进行管理,以避免学生在厕所内出现问题,保证学生安全。如对问题学生的处理,细致到迟到怎么办、打人怎么办等(学校都有具体的行为条例)。如5比1的规定:学生在学校说1句负面的话,要用5句正面的话来弥补。

再如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只举前3条为例,美国:(1)每次都礼貌地称呼老师;(2)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3)有问题要举手。中国:(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可以说,严谨与注重细节,是美国人的工作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思考二:是不是真能“以生为本”

美国不是面向“全体”而是面向“个体”,几乎照顾到所有人。“少数服从多数”不属于美国,美国提倡“一个都不能少”。美国人相信: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有开发自身才能的权利。他们不但相信而且捍卫这一权利。这就是美国的“以人为本”。

一位中国校长到美国一所学校参观,看到楼道的墙壁上挂有一些学生照片,照片下面有一些文字,由于不懂英语,所以这位校长认为这是宣传优秀生。在交流的时候问美国校长是不是利用宣传栏在宣传优秀学生,以起到榜样的作用。美国校长回答说:“这不是宣传优秀生,而是我校身体不好的几位学生的照片,下面的文字是说明他们发病时的表现以及救助方法。这样做是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了解情况,以便这些学生出现危险时大家都能及时抢救。”

康迪特小学鼓励学生阅读。将图书分成若干级别,每一级别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针对每本书,教师都提出5个不同的问题,学校根据学生读的不同级别的书和读完书之后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学生积分,每月根据学生积分的多少让学生换取自己喜欢的用品,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大部头的书,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思想上中美之间也有不同,我们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美国则重视人的创造能力的开发。以美术课为例,我们主要是教学生绘画的技能,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掌握了技能,长大以后就可以创作了。而美国教师则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他们认为没有技能以后可以补上,但是没有创造能力却将一事无成。那么我们能不能折中一下,在传授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也不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这正是我们课改的初衷。■

□编辑王宇华

猜你喜欢
童子军家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美国童子军只有男孩才能加入吗?(答读者问)
家长请吃药Ⅱ
Mushroom and Toadstool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