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木 程明
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场所,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中的师生交往和互动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掌握课堂管理技巧,就是要解决学生课堂精力不足和学习低效的问题,使师生能享受高效课堂带来的乐趣,这也正是课堂管理的主旨所在。
1 常规管理,深入课堂抓纪律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具有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等普遍特点,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开小差;有的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等。这些情况如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由此可见,教师就必须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制订行为准则,即常规管理。
(1)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想挑战教师的权威;相反,是大力支持教师教学的表现,因为学生的提问足以表明他在认真听课并在积极思考,他在试图把知识内化,这是有效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其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解除传统师生不平等的枷锁。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就必须改变强制性管理。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建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有效的课堂管理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3) 使用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惩罚。
教师惩罚的目的不是让违反纪律的学生丧失脸面,而是维护纪律的权威,对于严重违反或者蓄意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应该予以及时制止或告诫,从而保证课堂秩序的宁静、和谐。
2 时间管理,额定时间出效率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效果。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挂图、实物标本、活蹦乱跳的活生物体等一一罗列,直观教具的重复出现使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教学时间延长。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创造条件,保障并适度增加“积极学习时间”,显得非常重要。
2.1 把握最佳时间,优化教学过程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 min内,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时域,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实上,一些课堂教学就是因为未能合理分配时间和把握最佳时域而导致教学效益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和确定主次、把握宗旨,结果偏离教学目标,20 min过去了却还没有进入或搞清重点内容。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
2.2 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掌握率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有效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又会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适度的信息量。
2.3 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加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专注率也就是在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提高学生的专注比率意在增加专注时间,使其尽量接近于分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选择时机不准,就容易导致更多时间花费在维持纪律方面,从而减少专注时间。
3 情感交流,激情引趣显活力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智力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情感状态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恰当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 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因此,笔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生成绩优劣,也无论学生表现好坏,我都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比如,有一次课堂上发现某学生心不在焉,于是我在课后特意找时间和他交谈,发现主要原因是家里最近出了点问题,导致他心理有负担。得知情况后,我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从那以后,他上生物课时比以往认真多了。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教师与学生关系疏远,甚至只知批评、惩罚,教育效果就差。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2 寻找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强或减弱的作用。初中生对生物学知识虽然比较感兴趣,但重视程度不够。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经常在课堂上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感受生物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课堂上适时引入生物前沿知识,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教育,学生逐渐产生了学习生物的需要,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3 低起点,小步伐,重塑学生自信,培养积极情感
针对初一学生真正学习生物才刚刚起步这一特点,笔者确定了课堂知识点讲解时切入点放低一些,步伐放小一点的教学方针,细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积极情感。
4 多元评价,千方百计全面化
评价是加油站,正确的评价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期引起学生对学习和课堂的兴趣,那你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最佳表现。传统生物教学中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往往比较注重教师单方的教学评价,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评价,一方面,不利于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容易引发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可以用以下三种常见方式来评价学生。
4.1 老师评学生
教师通过每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学生一个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智力开发、学习态度、创造力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然后对学生在课堂的发言积极性、小组合作态度等来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也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4.2 学生自评
就是学生由配角变成主角,主动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使评价的过程成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评价的过程中倡导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进步、成果和不足,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事可做、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发展状况,提升个人价值,促进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3 学生之间互评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形成竞争态势。比如在老师指导下,组与组交换批阅试卷,同桌相互批改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管理最终目标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形成一种有序、和谐、轻松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康克南,陆正取.“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初中课堂管理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
[2] 田静.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质性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3] 叶宏如.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8).
[4] 艾亦臣.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J].才智,2009,(18).
[5] 陈列,靳玉乐.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问题与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08,(4).
[6] 朱金卫.中学课堂管理问题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27).
[7] 朱金凤.中学课堂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读《中学课堂管理》的几点体会[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5).
[8] 唐茂华.关于《中学课堂管理的7个要点》的阅读及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5).
[9] 刘丽君,常金玲.中学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