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勇
摘要:实验法是学习金属钠知识的重要方法,文章创新设计其性质实验,增强了实验效果,有利于创设更佳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钠;观察;燃烧;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93-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41
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好本节内容对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在本节学习中用到多种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这其中观察法和实验法是最为直观的体验学习方法,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值得老师去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从而为学生呈现最佳的学习情境。
一、問题的提出
教材在本节内容中主要设计了三个实验:金属钠的取用及观察、钠的燃烧、钠与水的反应,旨在加强学生对于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认识,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均存在观察效果不佳等缺点,影响了实验的功能,有待改进。细细搜寻了一下有关钠的性质实验创新设计,有关钠和水的实验研究比较多,有些效果也很好,在此就不做过多的介绍,本文主要谈谈我对钠的观察和钠的燃烧两个实验的创新设计。
二、钠的观察实验创新设计
1.传统的实验方法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的颜色。
2.存在的不足
主要有两点:一是用小刀切去金属钠一端的表层后,其暴露的断面比较小,不利于学生的观察,二是钠在空气中极易被O2氧化,所以断面迅速氧化成灰白色,而不太容易认识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3.实验创新设计
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钠氧化后变成灰白色这个现象是很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关键在于怎样给学生清晰呈现金属钠的银白色,从而形成良好的对比效果。
这里介绍一种自制钠棒的方法,仪器选择:两支大小不同的试管(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里,要求两管壁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实验方法:先加热大试管,减少试管里的空气含量,取花生米大小的一块钠,不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迅速用小刀切去表面氧化层,放入大试管里,在酒精灯上继续加热,与此同时也加热小试管的底部,待到钠熔化时,把小试管快速插入大试管底部,液态钠充满两试管壁之间,立即用熔化的蜡烛封闭两试管口的空隙,使钠和空气隔绝,一根闪亮的“钠棒”就做好了。
4.实验的优点
(1)观察效果佳
透明的玻璃,银白色的金属钠闪闪发光,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钠氧化后的灰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然理解了这一氧化的过程,进而会认识到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为下面钠的化学性质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2)保存时间长
在实验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隔绝氧气,使得金属钠不易被氧化,故钠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三、钠的燃烧实验创新设计
1.传统的实验方法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2.存在的不足
主要有四点:(1)加热石棉网温度升高慢,难以迅速达到钠的着火点,但促使了其氧化,使得钠在燃烧之前,表面产生了大量的暗灰色物质,严重影响了实验的效果;(2)一般石棉网成分比较复杂且不太干净,钠在其上面燃烧不仅火焰颜色有异样,同时生成产物也不纯,影响观察实验的现象和Na2O2的颜色;(3)钠燃烧的温度很高,完全敞开式的反应体系,可能会使产物大量汽化,留在石棉网上的Na2O2很少;(4)实验对石棉网有损耗。
3.实验创新设计
笔者尝试了用坩埚、铁片、试管等进行钠燃烧的实验,用坩埚的可视性差,实验之后附在坩埚底部的黑色物质较多,难于清洗,故否定,用铁片的优点是钠燃烧现象较明显,铁传热快,缩短了反应时间,但反应结束后铁片上的黑色物质更多,不利于观察Na2O2的颜色,相比较而言用试管进行实验效果最好。取一支破损无底的试管,洗净晾干,用试管夹夹好一端备用,取黄豆大金属钠,去除表面的氧化层,放到水平放置的试管中部,用酒精灯对准放钠的部位加热,可以看到钠先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接着燃烧,黄色火焰,同时产生大量的白烟,此时可以以试管夹夹住的地方为支点,上下轻轻摇晃试管,这样有利于空气进入试管,排除烟,同时燃烧现象更明显,熄灭后,试管内留下非常明显的淡黄色固体。
4.实验的优点
(1)废物利用
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破损试管,收集起来可用于此实验,变废为宝,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节约教育,当然从学生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老师可以对破损的试管进行一定的处理,将不规则的破损端口截去。
(2)实验干扰少,现象明显
洁净的玻璃对于观察钠的燃烧现象,以及最后观察Na2O2的颜色都没有干扰,能最佳的呈现实验的本身,是很好的载体。
(3)生成的产物多
此实验装置可看成是半敞开的,相对于石棉网、坩埚、铁片完全敞开式的实验装置,减少了产物的损失,最后生成的Na2O2比较多。
四、实验思考
新课程的实施已有好些年头,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教材编写中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一些实验的设计并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期待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广开思路,提出好的建议,更希望教材编写者能集众家之长,改进实验方案,更好的发挥实验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郑志信.新课标教材中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J].化学教育,20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