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涛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83-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注意讲究教法,使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学生百学不厌,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下面就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疑问,激发兴趣
创设疑问情境是培养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巧妙地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唤起注意,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枯燥,且对“闰年、闰月”又感到难以理解,我就根据学生好奇多疑的心理特点,抓住教材中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很多人都是一年过一个生日,可是小林满12周岁生日的时候,他却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奇怪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起来,并力求解决这一奇怪问题。
二、故事启迪,激发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往往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或自编一些生动的故事,借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首先讲周总理的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周总理在五十年代出国访问时,外国人问他:“中国有多少人民币呢?”周总理想:也许这位外国人一是想知道中国的经济实力,二是想试探中国总理的智力。于是周总理机灵地回答:“中国的人民币有18元8角8分”。我讲完故事后,就问学生:“你们说,我国就只有18元8角8分这一点点钱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不是,我国不是只有这一点点钱,我国有很多很多钱。”我说:“对,我国有很多很多钱,但周总理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要了解。于是我就解释:“当时,我国流通的人民币只有几种:10元的,5元的,2元的,1元的;5角的,2角的,1角的;5分的,2分的,1分的。把以元为单位的几种人民币合起来就是18元,把以角为单位的合起来就是8角,把以分为单位的合起来就是8分。周总理说的就是这意思。”学生听了,兴趣盎然,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元角分的认识”。
三、直观操作,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操作,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在教师指导下,逐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在直观操作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操作感知:在一块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上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长和宽各应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在这个长方形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演示(图1)。让学生观察、理解。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为了论证这个结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拼,得出如下几种拼法,验证了上面的结论是正确的。(如图2所示)
四、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进取心强,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根据他们这一特点,我常常采用开展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比”中“练”,在“练”中“比”。这样一来,学生们精神集中,情绪高涨,练得主动、积极。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时,我让学生在班中开展了“抢答”竞赛活动,并采用了两种形式:其一,由老师说出“乘法口算”的前半部,让学生抢答其后半部;其二,把乘法算式写在黑板上,把学生分成四组,开展接力赛:上一个学生做完一道题,另一位学生就紧接着做下一题,直至到每个学生都做过练习为止。最后,分别计出四组得分,确定名次。这样的竞赛活动,既能让学生巩固新知,又培养了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激趣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