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让化学课堂更精彩

2012-04-29 00:44陆浩淼
化学教与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溶质体积笔者

陆浩淼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48-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2

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被列在课堂执教能力的首位。因为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听课效率。然而很多教师对“提问”有着诸多误解,缺少理性的思考,导致“提问”行为随意性大,无效问题多,课堂效率低下,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首先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言简意赅,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和回答。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是有效的,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认知冲突,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再次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层层深入。让他们在体验自信、兴奋、迷茫、不知所措、豁然开朗等感情的同时锻炼思维。下面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就优化课堂提问谈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层次化问题——让难点不攻自破

我们都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作为教师,最头痛的也是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材的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技能技巧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难点,不但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习,还会在以后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中设置障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真的是件很容易的事,覺得他们自己真的很聪明,从而坚定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念,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经研究发现,层次化提问对于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市售浓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6%,密度为1.33g/mL。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盐水?需浓盐水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

由于此类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是抽象、难懂的,同时他又是中考的重点。为了突破难点,笔者将这道题目分解成了如下若干个子问题:

问题①:浓溶液想配制成稀溶液应该怎么办?

问题②:加水后谁不变呢?

问题③:配制后的溶液溶质为多少呢?

问题④:如果设浓盐水的质量为x,则浓溶液的溶质又为多少呢?

问题⑤: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⑥:水的体积怎么算呢?直接是体积间的相减吗?为什么?

问题⑦:现在体积不可以相减怎么办?

问题⑧:水的质量要怎么算呢?

问题⑨:要计算的水就是稀溶液中所有的水吗?为什么呢?

问题⑩:那所需的水到底要怎么算呢?

问题①、②利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使学生自然的将此类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让学生从情感上觉得此类题目就在他们身边从而拉近距离,使之并不陌生;问题③、④既复习了前面溶质质量计算公式又为后面的问题做了铺垫;问题⑥、⑦是对第三章“微粒间的空隙”进行复习,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由于微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液体体积之间是不能简单相加减的”,以突破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容易将体积直接相加减的难点;问题⑧、⑨、⑩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所加水的质量等于稀溶液的质量减去浓溶液的质量。以上10个问题连环相扣,层层深入,螺旋上升,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讨论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使知识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轨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最后再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浓溶液配制成稀溶液的过程,彻底突破难点。

二、创设情境化问题——让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

复习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好的复习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然而很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时:有的过分强调知识的再现,如死记硬背物质的性质、化学用语、定律公式等,以大量练习代替复习,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根本就不重视;有的方式比较陈旧,如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提问缺乏启发性,重点不突出,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为了缓解以上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效率”做了些研究并发现,使用“情境问题”能够改善目前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在第二章的复习课中,为了克服以上问题,笔者设置了小芸逛超市的情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刚上课时笔者首先问:“如果在超市你都会买些什么呢?”(该问题是自由回答题目,即学生无需举手,可以坐在座位上自由回答)。于是本节课就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隆重开场了。接着笔者拿出一包薯片,问:“这里是什么气体呢?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以此来复习学生在新课题出现时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经过了交流讨论,设计并验证假设后问:

问题①:实验现象是什么呢?

问题②:由此推测出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呢?

问题③:商家为什么用氮气而不用其他气体呢?

问题④:小芸这时又想到她当时在做“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这是为什么?你能帮她分析一下原因吗?

问题①和②分别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问题③复习了空气的体积含量、氮气的性质和用途;问题④复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并对此实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如果这些知识的复习是以通常的形式提出,就显得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而在这堂复习课中笔者以小芸在超市中的活动为明线,从薯片到碳酸饮料再到雀巢纯净水,设置了多个生活情境,再在此生活情境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知识,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彻底改变了复习课沉闷、乏味的气氛,达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善用已有知识提问——让新知识不再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学生已有的认识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了解学情,把学生的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在讲到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中溶液的定义时,由于学生对于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难以理解所以笔者在教学时利用学生学过的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做过的实验——食盐和蔗糖溶解。重新做该实验后问:

问题①:这些固体为什么消失了?

问题②:如果将食盐水和蔗糖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分层吗?固体物质会出来吗?

问题①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自己得出“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和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并区别于悬浊液和乳浊液;问题②主要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学后面的新知识,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陌生,增强了学习信心、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上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安排学生发言,不断研究,用心体会,取长补短,认真总结,才能使课堂提问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把化学课上的生动活泼,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马静.观课议课 问题诊断与解决.课堂观察学习资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 相恒芬.物理教学中“提问”艺术[J].教育艺术,2010,(12)

[3] 鲁亚妮.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后反思[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4] 樊荣,例谈化学有效性问题的设计途径[J]. 化学教与学,2011,(11)

猜你喜欢
溶质体积笔者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滴水成“冰”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归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