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动平台,实现“说”“写”能力的同步提高

2012-04-29 01:40郑曲东
考试周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口头辩论表达能力

郑曲东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特别强调以“读”促“写”,这当然是正确而必要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这条正确的路径有时候走起来却是异常的艰辛。具体的原因不言自明,比如,阅读量不足;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读完后没能真正理解,也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文字,等等。应该说,通过读别人的“成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是一件需要耐心、兴趣甚至一定的先天禀赋的事情,对部分精英学生我们当然可以这样去要求和实施,但是假如让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这样的相同的途径和方法去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成效如何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是中学语文诸多教学原则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可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积弊深重,时至今日,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往往只重视“读”和“写”方面的训练,而把“听”和“说”(特别是“说”)方面的训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导致的结果是相当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书面表达能力也徘徊不前。其实,“说”和“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出口成章”,诚然,谁能说一席中心突出、条理清晰、用语准确的话不是一篇好的文章?因而,一般说来,一个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人,其实际写作能力也一定是不差的。

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听说读写是一个以思维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可调控系统,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思维过程)的相互转换上。“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听说读写在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他还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显然,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四项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都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很多中学生一到让他们自己去说的时候,总是笨嘴笨舌,根本说不出什么东西。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见识少、认识肤浅、思维狭窄、语言组合能力不够等,但是,教师重视不足、学生训练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应该构建尽可能多的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努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以“说”促“写”,以“写”促“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下面我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同步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心语交流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量极其丰富,学生时刻会受到各种刺激,有了刺激,自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也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内外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创设适当的情境,构筑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吐露、表达出来,只言片语、点滴体会都行。比如可以围绕书上的某句名言,QQ上的某句签名,微博上的某个观点,等等,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应适时地点拨,指导,这样日积月累,汇少成多,学生在养成习惯的同时,自然就能提高口头表达水平。另外,在通过口头和其他同学交流之后,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把这些“智慧之花”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能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且能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活动记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喜欢以活动、讨论、互动等来代替原来的讲授,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之中,有些活动和讨论特别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深入有效地学习、吸收、思考,课堂气氛可能很热闹,可有不少的学生往往在课后感觉脑袋空空,好像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产生这种问题的因素当然有很多,其中没能做好活动、讨论或者互动之后的记录是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过、说完是不够的,只有记录下了往往才能真正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比较、思考、总结的过程,这样做,对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

三、口头创作

魏晋时期的名士喜欢聚在一起,围绕一定的学术研讨内容及范围,“主”提出问题,并发表观点,然后“客”问难,有些像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学术论坛”。学习这样的集体口头创作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漫谈读书、讨论时事、评点时弊等。具体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主持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规定一定的发言时间,然后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抒发某种情感,阐明某种见解。发言的时候,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指出缺点和不足,也可以肯定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替换字词(化方言为规范,化口语为书面语),剪裁事例,提取观点。在活动中,学生相互评点,相互启发,集体创作,可以很好地实践新课程提出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自然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有效得多。

四、作品推介

每个学期,我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其他同学,学生可以简介书或者文章的内容,也可以简单谈谈其中的某个观点,还可以谈谈阅读后的一些感受、体会。学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他们是乐意在练说活动中展现自我的。为此,他们就会积极地准备练说活动所需的材料,就会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广泛阅读现代的书报杂志,并且从中筛选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强的信息材料。学生可以在推介前写好发言稿,也可以在推介后再总结。这样,不但“说”带动了“读”,而且“读”也提高了“说”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仅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辩论档案

以辩论的形式来组织语文教学,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全面综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把辩论引入作文教学(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习惯给段材料或出个题目、话题,提些要求,学生则当堂完成作文。学生经过短时间的冥想苦思、匆忙敷衍,写出来的文章干瘪单薄、空话连篇。如果能有准备地组织好课堂辩论,丰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路,那么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素质会大大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也就会较快地得到提升。可以说,一次成功的辩论赛,胜过十堂机械的议论文技法教学和训练。在这里需要特别重视的是,每次辩论,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教师都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建立辩论档案,主要工作应该包括:记录、整理辩论经过、分组整理辩词、撰写辩论心得体会等,这个环节的工作,很多教师往往把它疏漏掉,殊为惋惜,因为只有这样做,才算是一次真正完整有效的语文活动,也才能真正全面综合地提高“说”与“写”的能力。

随着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了高中课堂,他们大多交际不广,见识不多,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不够流利自然,声调、神态、仪态等都不尽如人意。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在“说“的训练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坚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让学生在“说”的方面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在活动中,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朗读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短文,或者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等。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到了一定的阶段,再通过必要的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说”与“写”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说““写”能力的同步提高也不例外,刚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有困难的,但只要坚持进行“说”与“写”的同步训练,真正做到“说”与“写”的相互促进,我们就一定能收到较大的成效,在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3]王锋.以说促写化言为文.中学语文教学,2007,(1).

猜你喜欢
口头辩论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