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赣方言语法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七八十年代,至90年代及新世纪初有了长足进步,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已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百余篇。已有成果重描写,多研究词法,对单点语法的系统研究和对赣语某一语法现象的多方言点的系列研究还不够,对古镇古村落方言语法研究才起步。
赣语的大本营在江西境内,江西境外亦有赣方言分布点。江西境内的赣方言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地区,江西境外的赣方言主要分布在湘东、湘西南、鄂西南、皖南、闽西北等地。与语音研究或词汇调查比较,赣语语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有关赣语语法研究的论文仅有百余篇,专著1本。下面,笔者对赣语语法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述。
一、专著
汪国胜的《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是江西境外的一本赣方言语法专著,也是目前公开发表的唯一一本赣方言语法著作。学术界对其评价颇高。该书具有论文集的性质,由作者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若干篇论文组成,包括《大冶金湖话的“的”“个”和“的个”》(《中国语文》,1991年3期)、《大冶方言的程度副词“闷”》(《方言》,1992年2期)、《大冶话里的“很”类程度副词》(《语言学通讯》,1992年第3~4期,1993年1~2期)、《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1996年5期)、《大冶话的语缀》(《方言》,1993年3期)、《大冶话的“倒”字及其相关句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5期)、《大冶话里的状态形容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大冶话的物量词》(《语言研究》,1993年2期)、《大冶话的代词》(部分内容发表于《语言学通讯》,1993年3~4期)、《大冶方言语法札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内容集中于大冶方言的词法。
二、论文
(一)词法
截至目前,已发表的单篇赣方言的语法论文主要集中在词法方面,多表现为对虚词的研究。虚词主要探讨助词、介词、副词以及某些语缀或词尾。其中,助词的研究成果最多。
传统语法学把助词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研究结构助词的论文有:肖世民的《吉安方言中的“个”》(《吉安师专学报》,1989年1期)、曹廷玉的《永修方言的结构助词“个”》(载于《登攀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究动态助词的代表性论文是戴耀晶的《赣语泰和方言语法的完成体》(上、下)(《语文研究》,1995年1~2期),该文讨论了“矣、刮、改、阿能、呒能”五种语法形式在泰和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分析细致而深入。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杨耐思的《常宁方言的动态助词》、董正宜的《攸县方言的动态助词》、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的动态助词》这篇论文收入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徐阳春的《南昌方言的体》(《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3期)、《南昌和上犹方言语法体的比较》(载于《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卢继芳的《都昌阳峰方言中的虚字“得”》(《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11月),任燕平的《吉安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肖萍的《吴城方言的完成体与已然体》(《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专刊)、《永修方言动词的体》(《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专刊)、《对余干方言动词某些体范畴的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都昌方言的“得2”初探》(《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赣语波阳方言的动态助词》(《苏州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2003年)、《赣语彭泽方言的四种体范畴》(《语言研究》,2004年增刊)、《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完成体与已然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3期)。
研究语气助词最早的论文是熊正辉的《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方言》,1982年1期),该文全面地介绍了南昌方言中15个语气助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汪国胜的《湖北大冶话的语气词》(《方言》,1995年2期)细致地描写了大冶话的语气词所能表示的种种语气意义,并说明了其用法上的特点。语气助词的研究成果还有:万里凤的《南昌方言语气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3期),徐阳春的《南昌话语气词“是”字初探》(《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2期)、《南昌方言语气助词“啊”的用法初探》(《语言应用与研究》,1996年3期),刘平的《宜春话的语气助词“着”》(《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王晓军的《赣语新余方言语气词的几个特点》(《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5期)。
有的助词是兼类词,兼有多种用法。如:陈满华的《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载于《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胡明扬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徐阳春的《南昌话“得”字研究》(《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4期)认为,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该文对南昌话的“得”字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描写,是南昌方言语法研究的一篇较有分量的论文。这方面的论文还有:许小明和周玲玲的《江西吉水话的“里”探微》(《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期),李冬香的《浏阳方言的“到”》(《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5期),刘祥友的《浏阳方言的“咑”》(《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5期),查清兰的《星子方言的“着”字》(《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2期),龙安隆的《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得”字的比较》(《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邵宜的《赣语宜丰话“得”的研究》(《语文研究》,2007年1期)。
其他助词的研究成果,有陈满华的《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3期)、陈伟然的《关于湖南安仁方言中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中国语文》,1999年2期),等等。
研究语缀或词尾最早的是熊正辉的《南昌方言的子尾》(《方言》,1979年3期)。谢留文《南昌县(蒋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方言》,1991年2期)是词尾研究论文中的力作,该文描写细致,全面地分析了“子”尾和“里”尾在蒋巷方言中的分布环境和用法,并指明了“子”尾和“里”尾在不同环境中的语法意义。这方面的论文还有:饶星的《宜春话的“积”尾》(《宜春师专学报》,1981年2期)、《永新方言的“加”》(《宜春师专学报》,1985年4期),颜森的《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方言》,1989年1期),高福生的《南昌话里的句尾“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王晓君的《赣语新余方言的小称词缀“的”及其它相关词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邵宜的《从赣方言看表示动物雌雄语素的词性及其功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章新传的《余江话的“里”尾》(《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期),昌梅香的《江西吉安赣语“得”后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3期)、《江西吉安赣语“叽”后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关于介词的研究论文有杨耐思的《常宁方言的介词》、董正宜的《攸县方言的介词》、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的介词“尽”和“驾”》,这3篇论文收入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关于副词的研究论文有:陈小荷的《清江话和丰城话的程度副词“伤”》(《中国语文》,1989年5期),彭冰泉的《安福方言的程度副词》(载于《语言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阮绪和的《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吕华萍的《安仁方言的程度副词》(《大学时代》,2006年4期),李艳华的《湖南安仁方言中几组有特色的程度标记》(《现代语文》,2006年12期),段福德的《永新话中的程度副词“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期)。
研究虚词的论文还有谢留文的《南昌县蒋巷方言的两个虚词“是”与“着”》(《中国语文》,1998年2期)。文章讨论了该方言的语气助词“是”的6种用法以及“着”字的2种主要用法。
除了虚词研究成果之外,还有对代词、量词、形容词等实词的研究。其中,对代词的研究最多。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的《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中国语文》,2003年6期)全面地介绍了江西境内赣方言的指示代词,指出:在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有二分、多分、近指远指不分三种类型,并列表指明了其分布范围。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刘坚的《乐平方言的代词》(《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1期),万波的《安义方言的人称代词》(《方言》,1996年2期),蔡宝瑞和陈昌仪的《瑞昌(槐树下)方言的近指和远指》(《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2期),戴耀晶的《赣语泰和方言的代词(稿)》(载于《代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耐思的《常宁方言的代词》、董正宜的《攸县方言的代词》、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的代词》、李冬香的《浏阳蕉溪方言的代词》4篇论文收入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的代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昌仪、蔡宝瑞的《吉安市方言的指示代词》(《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期),付欣晴的《浅析抚州片方言代词的特点》(载于《语言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周冬梅的《峡江方言的人称代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汪平、李崇兴和蒋平的《平江长寿方言的语音语法特点》(载于《方言平议》,汪平,2003年),汪国胜的《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中国语文》,2003年6期),聂国春的《丰城方言代词概要》(《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1期),梅光泽的《宿松话的疑问代词“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阮绪和的《武宁话的代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4期)。对代词的研究,还涉及到“格”语法范畴的探讨。如:陈昌仪的《江西铅山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中国语文》,1995年1期),肖萍和陈昌仪的《江西境内赣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之考察》(《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6期;《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5期)。
关于量词的研究,有万波的《赣语永新方言量词的清声浊化》(《语文研究》,1996年3期)。
关于形容词的研究,有方平权的《岳阳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法的若干形式和特点》(《云梦学刊》,1994年1期),任燕平的《吉安市吉州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章新传的《余江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4期),曹保平的《都昌方言的变式形容词》(《语言科学》,2003年4期),刘君君的《新余方言形容词分析》(《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4期),肖萍的《赣语吴城方言的XA式状态词》(《语言研究》,2008年2期)。
关于动词的研究,有杨耐思的《临湘方言的动词补足语》(《中国语文》,1957年9月),该文介绍了临湘方言动词补足语的两种构成形式、作用以及出现的语言环境。
词法方面还涉及对重叠式的研究,有曹保平的《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4期),阮绪和的《江西武宁(上汤)话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阮绪和、陈建华的《武宁话的重叠式》(《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3期)。
除上所述外,赣方言词法研究的论文,还有许小明的《江西吉水方言中的“几”与“个”探微》(《吉安师专学报》,1999年1期)。
(二)句法
相对于词法研究来说,赣方言句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算多。汪国胜的《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方言》,2000年3期)和《大冶方言的双宾句》(《语言研究》,2000年3期)两篇论文值得称道,前篇排比了该方言里表示比较的各种说法,后篇考察了大冶方言双宾句的各种句法表现。孙宜志的《宿松方言的“一VV到”和“一VV着”结构》(《语言研究》,1999年2期)从表义特点、组成部分、句法特点三个方面探讨了宿松方言的两类结构:“一VV到”和“一VV着”。论文分析细致,结论可信。此外,还有张民权的《试论南昌方言的“不”字及“不”字结构》(《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2期),陈小荷的《丰城话的主观量及其相关句式》(《语言学论丛》第19辑,1997年),吴启主的《常宁方言中的一个常用格式》(《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1期),胡清国的《南昌话和普通话否定标记的句法差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梅光泽的《宿松话中的一种特殊双宾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邵宜的《赣语宜丰话“约数(量)”的表示方式》(《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1期),阮绪和的《江西武宁话的“拿”字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2期)。
另有几篇综述性质的语法论文,例如:吴启主的《常宁方言的语法特点》(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5期)从词类、语序、句型、句式、句类等方面介绍了该方言的语法特点。还有曹保平和冯桂华的《赣方言都昌话的语法现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何清强的《江西地方戏曲中的客赣方言语法现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
三、其他
赣方言语法的研究成果,还出现在一批博士后出站报告及博士、硕士论文中。博士后出站报告有肖萍的《江西吴城方言语法研究》(2008年)。博士论文有陈小荷的《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1989年)。硕士论文有蔡宝瑞《新建(大塘坪蔡家)方言语法概要》(1994年)、孙宜志《宿松方言语法研究》(1998年)、涂有志《永修方言虚词研究》(1998年)、肖萍《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体”》(1999年)、付欣晴《抚州方言研究》(2000年)、张燕娣《南昌方言代词研究》(2001年)、萧九根《八都方言研究》(2001年)、罗国荣《贵溪方言的语法特点及该地区推普问题研究》(2002年)、昌梅香《吉安赣语的常用后缀》(2003年)、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语气词》(2006年)等。另外,部分客赣方言专著也涉及到一些语法的研究,江西境内的有:陈昌仪的《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江西省方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魏钢强的《萍乡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1年),颜森的《黎川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刘纶鑫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部分赣方言点专著:唐爱华的《宿松方言研究》(2005年),付欣晴的《抚州方言研究》(2006年),李冬香和刘洋的《岳阳柏祥方言研究》(2007年),张燕娣的《南昌方言研究》(2007年),卢继芳的《都昌阳峰方言研究》(2007年),胡松柏和林芝雅的《铅山方言研究》(2008年),刘纶鑫的《芦溪方言研究》(2008年)。江西境外的有:吴泽顺和张作贤的《华容方言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黄群建的《阳新方言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陈满华的《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李志藩的《资兴方言》(海南出版社,1996年),吴启祖的《常宁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夏剑钦的《浏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此外,某些地方志也会介绍一些赣语语法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浅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赣方言单篇发表的语法论文共计117篇。其中,江西境内论文数与江西境外论文数的比例约为3:2,词法论文数与句法论文数约为10:1。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的3篇,70年代的3篇,80年代的9篇,90年代的45篇,2000年至今的57篇。90年代以后发表的论文数占到了87%以上。
赣方言语法研究至今虽说已有50余年历史,起步还不算太晚,近年来也有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尚不尽如人意,上述赣方言语法研究论文除了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外(平均1年不到3篇),论文质量也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缺乏系统研究(包括对单点语法的系统研究和对赣语某一语法现象的多方言点的系列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以语法现象为个案的单篇论文,缺乏详细的论述,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备系统性。2.对方言语法现象的解释较少。诚然,“描写不易”。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是有必要的。赣方言语法已有文献大多偏重于某一方言现象的描写,而对于该现象的解释还做得很不够,缺乏理论深度。3.句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4.在赣方言已有的语法文献中,方言研究者所选择的方言点,大多集中在县市,对古镇古村落的关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赣方言是汉语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研究的富矿。赣方言中的语法研究仍将是方言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大有可为。有理由相信,随着赣籍学子学历、职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赣方言语法研究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赣方言语法研究的力作定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