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物词褒贬色彩的语言民俗文化探究

2012-04-29 00:44张鸿艳
现代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类动物谐音吉祥

张鸿艳

摘 要:汉语动物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汉语动物词所体现的褒贬色彩反映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等传统价值观念。褒扬类动物词和贬抑类动物词各自独具的深层民俗文化背景因素主要表现在谐音文化、图腾崇拜和人本观念、传统道德观等方面。

从古至今,动物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对于动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并基于动物的某种特征进行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概念意义和指称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以此来表达自己或喜爱、欣赏或厌恶、憎恨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些蕴含着褒贬色彩的动物词也折射着特定文化社群所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承载着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一、汉语动物词的褒扬色彩

人们经常基于一些动物的良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产生丰富的联想,突出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由一些成语、熟语、吉祥语、吉祥图案等形式作为载体,表达人们的喜爱、欣赏、赞美等褒扬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由龙、凤、麒麟等传说中的吉祥之物和牛、马等对人们生产生活贡献较大的动物名称组成的词语较多地含有褒义色彩。龙、凤是汉民族吉祥、高贵的象征,汉语中由它们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如“真龙天子”“龙凤呈祥”等;而传说中的另一神灵之物麒麟则被人们作为天神送子的象征,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年画。华夏民族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张岱年、方克立,2007:26),体大力强、善于负重的“牛”在农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而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勤劳、忠厚、执着、奉献的代表。如人们经常用“老黄牛”来指那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扬那些默默奉献却不图回报的人的高尚精神。从古至今,“马”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脾性温顺、善于奔走。“马”的勇往直前和蓬勃向上在一些成语、熟语中有所体现,如“快马加鞭”“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等。一些含有“马”的称谓甚至还蕴含着“英俊”“聪明”等义项,如人们将“杰出优秀的人才”称为“千里马”,以“识途老马”比喻经验丰富、明辨是非之人,少女的心上人也被称为“白马王子”……人们喜爱“马”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汉语动物词的贬抑色彩

既然外形优美、性情温顺、对人有重要价值的动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由其组成的词也具有了较强的褒义色彩;那么,那些微卑、丑恶、对人无较大益处的动物则只能得到与之相反的负面消极的评价,甚至有许多由这些动物构成的词语成为了骂词詈语,带有贬损、侮辱的詈骂功能,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这些词以达到宣泄情感、侮辱对方的目的。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来的骂人的动物词就有74条,如:阿猫阿狗、白眼狼、跟屁虫、狗头军师、老狐狸、母老虎、鼠辈、狗屁、狗咬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德吉卓嘎,2005:16)。可见,以动物之名骂人的詈词占了不小的比例。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寻求动物与人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以动物身上的某些不良特征,如外貌、生活习性等,来对应人的某些恶劣的性格、品行、道德等;把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贬斥为动物,表示对对方的轻蔑之意。通常,以“狗”“狼”“猪”“蛇”“鼠”等动物名称组成的词语含有较强的贬抑色彩。如:

狗的恋主性强,继而引申出奉迎巴结、倚仗权势之意,例如仗势欺人、与人作恶的人被称为“走狗”和“狗腿子”,奉迎巴结的人被称为“哈巴狗”,卑鄙无赖的人叫做“癞皮狗”。另外,“狗”与其他一些动物搭配组成的成语也都是贬义的,例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盗鼠窃”等。

狼的本性凶残、暴虐、狠毒、有野心,由“狼”构成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其的憎恶之心。如称好色之徒为“色狼”,称忘恩负义之人为“白眼狼”,称心狠毒之人为“狠心狼”“野心狼”“狼心狗肺”。

猪的天性好吃懒做,是“愚蠢笨拙”“肮脏丑陋”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带“猪”的骂人话,如“笨猪”“蠢猪”“懒猪”“死猪”“肥猪”“猪头”“猪脸”“猪脑子”等等。

蛇会咬人,而且有毒,有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在汉文化中“蛇”是阴险毒辣的象征。因人们对蛇的憎恶而产生了许多贬义词语,如“毒蛇”“美女蛇”“地头蛇”“蛇蝎心肠”“牛鬼蛇神”等。

正所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因其形象畏缩卑微、偷盗窃取、行动狡猾而受到人们的鄙视与忌恨。在与“鼠”有关的成语中,实在难以找出一条是褒义的成语。如“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盗或鬼祟、卑鄙,“贼眉鼠眼”形容人其貌不扬,“目光如鼠”和“鼠目寸光”用来比喻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形容一个人胆量很小,就用“胆小如鼠”等。

除以上动物之外,最不起眼的小虫有时也被用作骂詈语贬称他人,其鄙夷之意却毫不逊色。如无主见的人是“跟屁虫”“应声虫”,嗜睡懒惰的人是“懒虫”“瞌睡虫”,还有“蛀虫”“寄生虫”“糊涂虫”等。

作为詈语重要类别之一的动物詈语,其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它的表达方式既具有汉语修辞学意义,又具有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以后者为重。动物詈语渗透着汉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我们研究语言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三、汉语动物词褒贬色彩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褒扬类动物词的民俗文化内涵

1.褒扬类动物词与谐音文化

谐音,就是指“利用汉语词语的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是一种同音借代的关系”。而谐音双关,“就是由一个词语联想到与其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个词语的语义,而且后者的语义是主要的交际义”(盛超,2005:43)。“汉字的同音字太多了,而吉祥字也有很多,这就使很多事物的名称都能跟吉祥之事联系起来,只要在语音上有联系,不管该事物属性如何,民间总能以某种方式把它作为一种祈福符号来使用”(黄涛,2005:186)。这种利用谐音进行祈福又叫做“讨口彩”,在我们汉民族民间就有许多基于谐音象征而产生的关于动物的民俗事项,如一些以动物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的吉祥物和吉祥图案等。

蝙蝠本是一种丑陋的鸟,就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蝙蝠被视为吉样、幸福的象征。由于“蝠”与“福”同音,民间有“福禄双全”“五福拱寿”等谐音用语。民间的一些吉祥图画中也经常可见“蝙蝠”的身影,如两只蝙蝠寓意“双福”,五只蝙蝠镶嵌在寿字形窗格上寓意“五福拱寿”,蝙蝠与鹿、仙鹤组图“福禄寿”(黄涛,2005:189),等等。

“鱼”因为与“余”谐音,也是民间用来表达吉祥的动物之一,表示“富贵(吉庆)有余”,象征财富。年画中也经常出现“鱼”的形象,如:“鲤鱼跃龙门”寓意“步步高升”;一条鱼在长着莲花的水中游动的“鱼戏莲叶图”,取“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寓意吉祥语“连年有余”(黄涛,2005:186);数尾金鱼在鱼缸里游组图“金玉满堂”(黄涛,2005:189)等。

“鹿”谐音“禄”和“路”,寓意“福禄双全”“福禄长久”“路路顺利”等。在吉祥画中,两头鹿为“路路顺利”,鹿与蝙蝠为“福禄双全”,鹿与蝙蝠、仙鹤组图“福禄寿”(黄涛,2005:187)。

谐音双关是汉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求吉利、重含蓄的文化心理。以上这些都是动物词因谐音双关而产生的文化民俗象征含义,表达了汉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褒扬类动物词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通常指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也有表现)流行的一种信仰和习俗的体系”(盛超,2005:29)。“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崇敬的图腾、保护神。《说文解字》指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其形象是由几种动物综合而成:象鼻、牛头、鹿角、马鬣、蛇躯、麟身、鳄棘、鱼尾、鹰爪、鼍足(郭锦桴,2010:300)。在汉民族的心中,“龙”是神圣的,古时是帝王的象征,后来民间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引申出“高贵”“吉祥”之义。所以,汉语中有“龙”的词语皆为褒义词,如“真龙天子”“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

而经常与“龙”相提并论的“凤”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民间也是吉祥、神圣的象征。“凤”经常与“龙”结成许多成语,皆具褒扬色彩,如形容人的神态气度不凡的“龙眉凤目”,比喻才华出众的“龙跃凤鸣”形容书法笔势生动、秀逸的“龙飞凤舞”等。

由“龙”“凤”等组成的词颇具褒扬色彩,蕴含着汉民族崇敬的感情,这是传统神物信仰扩散的结果,也是汉族人民对古老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的反映。

(二)贬抑类动物词的民俗文化内涵

1.贬抑类动物词与人本位观念

人作为最高等的动物,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更加强调自身的价值。相反,对一些他们认为“低等”“卑劣”的动物就产生了强烈蔑视之情。“从深层文化心理看,贬损类詈语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孟昭水,2006:79),突出体现了“物贱人贵”的传统的人本位观念。这样,一旦以动物来称人,如“(懒)猪”“狗(腿子)”“(白眼)狼”“(缩头)乌龟”等,就是将其贬为人类之外的“异类”,对该对象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动物詈语“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反映人类自身对人性的强调和强化”(关英伟,2000:40)。

2.贬抑类动物词与传统道德观

中国自古就深受佛教的影响,民间俗语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善恶因果论等重要教义对中国人民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伦理观念深植于人民心中,成为了汉民族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是非善恶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汉语贬抑类动物词中也有显著的体现。

狼是动物界最凶残的动物之一,生性凶狠残暴,有时甚至同类相残相食。成语“狼心狗肺”用以比喻狠毒、贪婪之人,“虎豹豺狼”比喻凶恶残忍之人。狐狸是狡猾的代名词,性多疑,含“狐”的词语也多为贬义词,常用作詈语,如:用“狐狸精”“骚狐狸”等贬斥那些用美貌姿色迷惑、勾引男人的女人,“九尾狐”用来喻指阴险奸诈之人。(郝志华,2002:25)这类动物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惩奸除恶的传统美德。

四、结语

汉语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是汉语词语文化意义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类别,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人们依据动物的外形、行为习惯等特征,通过隐喻的方式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词有了褒贬色彩,并凸显了汉文化的图腾崇拜文化、人本观念、传统道德观等。汉语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汉民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的独特映射。所以说,从人文角度,尤其是赋予其顽强生命力的民俗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汉语动物词语,其学术研究价值还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陈创生.称谓、吉祥语、禁忌语、咒语的文化象征——对几种日

常语的意义阐释[J].学术论坛,2003,(1).

[2]陈伟武.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2,(4).

[3]德吉卓嘎.《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詈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5.

[4]关英伟.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郝志华.汉语动物词文化意蕴例释[J].咸宁师专学报,2002,(1).

[7]黄涛.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D].吉林大学,2006.

[9]李月松.汉语动物词语之国俗语义研究[J].汉语学习,2008,(6).

[10]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J].汉语学习,1997,(3).

[11]刘福根.汉语詈词文化意蕴例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8,(3).

[12]孟建安,柳金殿.詈语与社会文化[J].修辞学习,1997,(5).

[13]孟昭水.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2006,

(4).

[14]盛超.汉语动物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

[15]王清.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应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18]周元琳.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以汉语“狗”

族语汇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类动物谐音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首个基因修饰有袋类动物培育成功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鸟蛋与爬行动物的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