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世友 崔莹
摘 要: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除股东利益最大化和控制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之外,对债权人利益以及全社会福利的保护也成为了商业银行高管的任务之一。更多的任务目标条件导致激励契约也更为复杂。在委托代理框架下,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与高管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基于此在Holmstrom-Milgrom模型框架下建立多任务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并求出满足最优解的条件。分析可得当我国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无法提供最优激励时,管理层会愈发追求绩效来保证产出,进而减少在风险控制和承担社会责任上的努力。长期来看,若管理层欲获得最优激励,就必须保证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是稳定持续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多任务委托代理;社会责任;激励契约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4-0058-05
Multitask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s Incentive Contracts QU Shi-you1, CUI Ying2
(1.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protection of creditor and social welfare becomes one of the aims of the executives in commercial banks. More targets lead to the incentives more complex. In the principal-agent framework, analyze 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tasks executives taking, establish a multitasking principal-agent model based on the Holmstrom-Milgrom model, and then obtai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supervisory department and social public are unable to achieve the optimal incentives, the administrators endeavors more to pursue profits instead of the risk contro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long run, if the executives would like to obtain the optimal incentive, they have to keep a constant and stable endeavor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 banks; multitasking principal-ag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entive contracts
1 引言公司治理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该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委托人如何提供最好的激励契约使得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完成任务。可见,代理人应完成的任务目标是激励契约履行的目的。与一般企业不同,商业银行具有利益相关者众多、经营目标较多、监管更为严格和信息透明度较差等特殊性,其委托代理关系与代理人应完成的任务亦更为复杂。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除最大化股东利益和控制风险以保证商业银行稳定经营之外,保护债权人利益以及全社会福利也成为了商业银行高管的任务之一。在更多的任务目标条件下,商业银行激励契约亦需要不断优化。这不但从理论上丰富了激励契约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践水平。
本文将在委托代理框架下,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与高管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基于此在Holmstrom-Milgrom模型框架下建立多任务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契约并求出最优解。
2 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研究中,商业银行高管激励与绩效相联系的较多。Barro认为高管薪酬取决于经营绩效,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1]。John & Qian的研究表明,银行业CEO的薪酬-绩效敏感度较低,使契约设计的难度增大[2]。John et al.的研究证明银行CEO的收入-绩效敏感度随着总体杠杆率的升高而下降,随监管加强而上升[3]。随着监管的加强,John et al.[4]、Kane[5]以及Danielsson et al.[6]的研究涉及到风险控制激励的环节。Ang et al.[7]则认为银行监管减少了高管激励薪酬的绝对数量。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监管进一步改革。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2010年12月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商业银行受到了更为全面的监管。Cooper等人将监管引入到激励体系中,其研究显示监管对私有银行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对高管薪酬影响不大[8]。Cunat & Guadalupe证明,放松监管对银行和其他金融高管薪酬的水平与结构有显著影响[9]。王兆星认为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和银行业应密切关注国际银行监管改革,调整监管政策和经营模式,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10]。可见,提高绩效与应对监管、控制风险都已经被引入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尤其在激励契约的研究中,黄新飞、张娜[11],吴一平[12],徐冯璐[13]等都将提高绩效作为高管所完成的任务之一。蒋海[14]、邵科[15]则把监管纳入激励契约范畴,将控制风险作为高管所完成的任务之一。
随着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之一。近期有学者对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黄怀亮基于诱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稳健经营和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强化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路径选择[16]。何德旭和张雪兰则主张在我国商业银行治理中逐步推进利益相关者治理以善尽社会责任[17]。Arora & Dharwadkar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有效的公司治理不鼓励正面和负面的社会责任,但是懈怠和积极的差异会导致更高的正面和更低的负面的社会责任[18]。高管人员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但是将社会责任纳入激励契约范畴的几乎没有。本文就将社会责任作为高管所需完成的任务之一,进行商业银行激励契约的研究。
3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同其他公司相比,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Macey & OHara[19], Capiro & Levine[20], Arun & Turner[21],李维安和曹廷求[22]等普遍将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特殊性归结为:(1)利益相关者众多;(2)监管更为严格;(3)经营目标较多;(4)信息密集但透明度较差;(5)高负债经营等。这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的多样性和代理人的多任务性,尤其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包括银行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与银行之间的代理关系、监管部门与银行之间的代理关系、利益相关者与银行之间的代理关系、社会公众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代理关系等。
由于政府部门作为监管者可以代表社会公众行监管银行的权力,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可以代表其他利益相关者行使确保银行稳定经营的职责,为了使模型分析更为集中,所以可以把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简化为三种:
(1)银行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最初的研究初衷就是解决企业所有者和高管之间的激励问题,股东要求经营者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这也是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目的,高管必须以实现这一目标为前提才能都得到最优激励。这也就是激励约束和激励相容。商业银行股东和高管之间就是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委托代理关系。
(2)监管部门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监管部门行使监督银行稳定经营、保障金融体系乃至经济秩序持续发展的职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尽最大努力控制风险。2009年
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2010年12月巴塞尔协议III出台,新一轮的监管变革势必要更深地渗入到银行治理当中。只有与监管部门完全配合,将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有机结合,将监管因素融入到日常经营中,商业银行高管才能更好地掌控风险,监管部门才能为高管提供更完善的激励。可见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高管之间是以实现风险最小化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目标的委托代理关系。
(3)社会公众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社会公众包括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就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虽然监管部门已经代表社会公众行使了一部分监管的权利,但是有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会使监管目标偏离社会最大化,所以此处提到的社会福利是除去由监管带来的金融稳定所引起的社会福利。金融危机使社会公众对部分商业银行不负责任的表现十分失望,积极敦促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提高社会责任就成为了商业银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代表手段。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公民、环境、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责任。可见社会公众与商业银行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以实现社会责任为具体目标的。
以上三种委托代理关系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有一定的影响。监管部门对风险控制的加强,会直接影响经营绩效,增加银行经营成本。社会公众要求的提高社会责任,也会使经营者不单纯从绩效角度考虑问题,在一定时期内甚至会减少收益[23]。但是从长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24],促进商业银行正面形象的树立,对经营绩效有积极的意义。可见,在这三种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人对高管指派的任务包括:获得利润、风险控制以及履行积极的社会责任。
4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优化
多数研究将Holmstrom-Milgrom[25]模型应用于商业银行的激励契约,各学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代理人的行为分析。依据Holmstrom-Milgrom模型,我国学者蒋海等建立两任务模型,绩效和风险控制共同引入激励契约设计,假设高管活动为:股东权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14]。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扩展了代理人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对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进行了优化。
(1) 模型建立
5 结论
综上,根据激励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性,现阶段其委托代理关系可以概括为股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同管理层的关系,管理层作为代理人需要完成的任务分别为提高绩效、控制风险以及履行积极的社会责任。基于Holmstrom-Milgrom模型所构建的委托代理模型显示,在委托人三方同时提供最优激励的情况下,管理层可获得最优激励。如果委托人中的一方无法提供最优激励,为保证产出,其余两方提供的激励将被加强。目前来看,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均很难达到最优激励,这将导致管理层愈发追求绩效,减少对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的努力,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长期来看,若管理层欲获得最优激励,除委托人三方在当期同时提供最优激励外,社会公众所提供的激励也应该是长期的,这也要求管理层必须保证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是稳定持续的。基于以上结论,对我国商业银行激励契约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1)激励契约应根据高管任务扩展不断调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完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逐年扩大,城市商业银行亦迅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高管应完成的任务不断扩展。激励契约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优激励的目的。(2)激励契约的时效性应与高管任务完成情况的显现期限相吻合。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体制中较为普遍的是短期激励,但是高管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付出的努力无法在短期内转化为绩效,风险控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使管理层获得最优激励,就要求激励应该是长期且连续的。当管理层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通过指标明确显示出效果的时候,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有效的契约期限。(3)加强社会公众的激励约束,进而形成长期稳固的激励模式。2007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公布《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将银行的社会责任提到新的高度。但是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对高管的激励监督意识不强,监督渠道也十分不畅。商业银行应主动肩负起推动社会公众树立监督意识的责任。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可行且易于被公众接受的形式,使公众行使委托人的权利,从而达到优化高管激励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ABarro J, Barro R. Pay,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of bank CEOs[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0, 8(4): 448-481.
[2]AJohn K, Qian Yiming. Incentive features in CEO compens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3, 9: 109-121.
[3]AJohn K, et al.. Regulation, subordinated debt, and incentive features of CEO compens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2007. 308.
[4]AJohn K, et al.. A Theor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0, 13(1): 95-125.
[5]AKane E J, Kaufman G G. Incentive conflict in deposit-institution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australia[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993, 1: 13-29.
[6]ADanielsson J, et al.. 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2, 26(7): 1407-1425.
[7]AAng J S. et al.. Internal monitoring, regul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top executives in bank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1, 10(4): 325-335.
[8]ACooper E. Monitoring and governance of private banks[J].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9, 49: 253-264.
[9]ACunat V, Guadalupe M.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ctor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9, 33(3): 495-504.
[10]A王兆星.国际银行监管改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0,(3):4-10.
[11]A黄新飞,张娜.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112-121.
[12]A吴一平.经济转轨、契约设计与银行改革—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102-108.
[13]A徐冯璐.国有银行双重业务下委托代理模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3):80-85.
[14]A蒋海,朱滔,李东辉.监管、多重代理与商业银行治理的最优激励契约设计[J].经济研究,2010,(4):40-52.
[15]A邵科.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9):45-48.
[16]A黄怀亮.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9):84-87.
[17]A何德旭,张雪兰.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J].金融研究,2009,(8):75-91.
[18]AArora P, Dharwadkar 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ttainment discrepancy and organization slack[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 19(2): 136-152.
[19]AMacey J R, OHara M.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J].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3, 9(1): 91-107.
[20]ACaprio G Jr, Levine R.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inance: concepts and international observations[A]. In Litan R E, Pomerleano M, Sundararajan V, eds. Financial Sector Governance: The Role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C].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2. 17-50.
[21]AArun T G, Turner J D.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concepts and Issue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4, 12(3): 371-377.
[22]A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J].南开学报,2005,(1):83-89.
[23]AMcWilliams A, Siegel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1): 117-127.
[24]AMcDonald L M, Sharyn R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bank customer satisfaction: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2008, 26(3): 170-182.
[25]AHolmstrom B, 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1991, 7(Special Issue: Paper from the Conference on the New Science of Organization): 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