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李媛媛
【摘要】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是数量多、内容杂,相互竞争激烈,于是质量问题就更显重要,成了该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所系。本文着重阐述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成因、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 电视 谈话类 改进策略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实话实说》,以一种全新的电视文化形式,把一群各抒己见的平头百姓从四面八方集合而来,在一个极具平民风范的主持人的引导下,将弥散的民众话题引入到一条妙趣横生而又独具规范的河道中,这种极具生动性的节目形态,不仅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还在全国持续地掀起了一股“谈话旋风”。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目前是数量多、内容杂,相互竞争激烈,于是质量问题就更显重要,成了该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所系。
那么,电视谈话类节目为什么会在我国如此迅速地得以发展呢?
首先,是电视观念更新、电视功能拓展的产物
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视这一媒体功能的认识,往往只限于信息传达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服务受众功能,而恰恰忽视了电视“沟通意见”的功能。既是“沟通”,就应当在“双向”和互动上进行不懈努力。我国电视人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被灌输的宣传的概念支配下从事电视实践的”,电视媒体以“官话”、“套话”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居高临下的架势和声调,让人只能仰视着接受,这势必拉大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成熟起来的观众已经逐渐厌倦了这种形式单调、没有交流的说教。于是,新闻媒介开始“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进行“谈话”。
第二,是社会文明程度、开放程度提高和社会成员自我意识增强的结果
我国有句古训叫“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善于辞令的“巧舌如簧”者则被定位于小人,更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祸从口出”的惨痛经历。由此可见,语言的表达绝不是简单的口才问题,其背后有一整套的制度、环境和文化传统。而近年来,语言表达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书面表达能力更直接、更重要。相互交流与沟通是一个开放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放的重要标志。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很从容、很自信地在公共场合、在电视上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标志着我们的社会环境更为健康和开放,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的群众真正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人。
第三,是电视业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产物
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中,电视受众的文化选择越来越走向多元和开放,促使电视不断调整战略战术。电视的特质是视听结合,这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尽管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在传授方式上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但面对面交流思想则是电视区别于广播的最大长处。要充分发挥这一长处,使电视节目更贴近社会、贴近百姓,而谈话类节目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西方国家电视界的多年实践,早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向外国学习的产物。
电视的“面对面”,为电视的编办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电视谈话类节目对电视本身来说,是颇具潜力的一次突破性发挥;对电视人来说,是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对电视观众来说,先是有了一个说话和说实话的地方,其次是锻炼和培养了说话和说实话的能力和思维。它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是中国电视传播语言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电视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大众越来越喜爱的一种节目形式。那么它又是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它具有传播的优势和独特的视觉价值与审美价值。
首先,它体现了人际传播的完整性
与广播谈话节目相比,电视谈话节目的优势在于它有一种更形象的说理手段——画面。人们在谈话的同时,表情、动作等都历历在目,极富真实感和个性化。受众通过屏幕,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还可以“观其形”,使受众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种非语言的信息符号已被传播学家证实,在人际交流中可以传达40%—65%以上的信息。
其次,是它形成了人际交流的真正互动
谈话节目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在谈话的同时,使整个谈话过程和现场自然形成了一个“场”,这是一个多种信息相互交流的系统。每一位参与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阐释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随着谈话的深入,信息和情感的不断流动、碰撞与逐步积累,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并能积极进行反馈。
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的谈话节目,如何不断提高它的质量,越来越被电视人和广大受众所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从中引出应有的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切实的工作。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虽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等为代表的新闻——社会性受众参与的谈话节目。话题所关注的内容往往兼具社会热点效应、情感关怀和心理自助的特质,都是兼有新闻性和社会性的。这类节目的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展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
第二类是以江苏卫视的《人间》等为代表的情感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多从个人角度出发,因为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而具备了个人化情感倾诉的感性力量,人情味更浓。在嘉宾平实而富有感情的叙述中,突出体现了人类共通的“真情”,为观众呈现一个个有悬念、有戏剧冲突的情感事件。
第三类是以主持人和嘉宾为核心进行的专业话题讨论,如央视的《对话》节目等。话题较多地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焦点人物。由于嘉宾多是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其“权威性”较为突出,同时也由于受访者多是某一领域的成功人士,在谈话节目中这类节目是离“平民化”较远的一种。
纵观国内目前林林总总的谈话节目,笔者认为,它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电视传播理念的几个更新和突破。
首先,它体现了人际传播的魅力。电视的可视性使完整的人际传播得以真正实现,它除了信息含量丰富的口语传播外,大量的形体语言也同时参与了传播。这种传播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就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嘉宾间坦诚的交流,说到动情处的点点泪光,以及情到深处的相拥而泣都被摄像机如实地记录下来,通过屏幕传达给了观众。这种现场真实感,画面的冲击力是其他表现形式和手段难以达到的。
第二,平民化的视角。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使媒介和主持人从高耸的云端回到了大众的中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平民化主持人,如马东、周游,他们极为普通,甚至有点其貌不扬,但他们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以平等的心态、平和的方式找到了与民众交流的途径,使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公共论坛。
第三,对受众主体意识的认定。在谈话节目中,嘉宾不是有别于现场观众而存在,而是在受众层面上的主要和次要发言人。嘉宾的选择是重事不重人,更多的普通人作为嘉宾在台上侃侃而谈,观众也从陪衬走向了发言人的角色。由于有了观众个性化语言的基础,主持人的特色开始逐渐凸现,出现了张越、柴静这样颇具个性的主持人。
第四,栏目的特点、个性日趋凸现。国内不少谈话栏目有意识地注重自身的定位和特点,由一般性的话题向专业性、对象性的方向发展。央视的《夜线》节目,以塑造观众幸福感为目标,以情感教育为内容,以观众最大化参与为手段,在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中,寻求和谐完美的共处世界。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创制的过程中,要力求办出节目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一个节目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各个节目在形式、风格、内容定位之后,认真探索,努力实践,不要浅尝辄止,轻易改旗易帜,转向太快。如果各个谈话节目都有较高的质量,都能办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那样才能真正出现全国电视谈话节目“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作者单位:阜阳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