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毓晨 刘霞 杜晓明
[摘要]生态理性主义是在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详细了解生态理性主义,就必须先了解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思想的提出,对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理性主义;生态理性主义;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61 — 02
生态理性主义,是在批判与发展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要详细了解生态理性主义,就必须先了解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理性主义的发展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1〕。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
笛卡尔是公认的欧洲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理性主义的肇始者。他认为哲学必须从“我思”开始,人类知识可靠性的基础应该在于人的理性,这样它才能保证演绎推理的正确性。在对知识进行普遍怀疑之后,他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重建了科学大厦〔2〕。笛卡尔区分开了认知的事物和客观的事物,从而确立起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有自由意志,因此人是不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的,并且人还可以通过理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笛卡尔所提倡的理性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到了黑格尔,则把“人的主体性”推崇为推动世界自我展现、自我认识的“绝对精神”。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惟一标准 ,同时也是每个人的天赋 ,它因此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二、理性主义使人类走向了科技现代化
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进程 ,人们逐渐把自然科学当作真理的唯一表现形式时 ,同时也把对科学理性的崇拜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科技理性是在科技呈现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理性主义,它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促使人从理性出发去探索科学并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人们不仅能够控制自然,而且相信人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科技征服的结果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幸福。
在高扬科技理性的近几百年里,人类战胜了无数的自然灾难,征服了陆地、海洋和天空。理性主义使人类迈进了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人类凭借对科技理性的掌握最终成为了包括自然界在内整个世界的主人。
三、对科技理性主义的反思
早在科学理性主义所向披靡的时候,一些先知的思想家就观察到了理性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休谟指出因为理性完全没有主动力, 因此不能成为道德的源泉。他认为理性是“是”与“非”的问题,道德是“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 ,而“是”如何过渡到“应该”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虽然理性在人征服自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善恶仅从理性本身是回答不了的。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人类征服自然本身就是恶的,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科学理性主义存在的合理性〔3〕。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提供了人类所向往的目标的手段,可是它不能提供目标和价值本身。康德提出适当的对理性进行限制,即理性不是任意的,它要遵循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否则自然界就有可能和人的理性发生冲突。康德希望用道德对科学理性进行约束。他甚至认为道德高于科学 ,人的精神信仰应该始终制约着科学理性〔4〕。
凭借对科技理性的掌握,人类试图利用自然界的一切来满足无穷的欲望,因此对自然的掠夺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人类又把通过消费制造的垃圾大量的排放到自然界中,这就形成了可怕的生态危机。例如传统能源面临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于是许多生态思想家对理性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如果我们无限制的征服自然,人类的发展前景又在哪里呢?
四、现代生态理性主义的提出
超越以主客观、心物、思有二分的哲学思维方式是现代西方哲学不同于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旦突破了主客观二分,现代的人类就会对科学理性主义有全新的认识〔5〕。 这种建立在机械论和经济主义之上的科技理性主义,把自然过分简化并机械分割,违反了自然规律,因此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科技理性给社会和国家所带来是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就促使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提出新的理论来对科技理性进行改造,这一新的理论就是生态理性主义。
生态理性主义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主义立场出发,以对象性思辨的技艺智慧和整体领悟的诗意智慧的整合与贯通的形式 ,实现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的共同目标。生态理性与科技理性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要求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 ,不再是人类对自然界单纯的无限索取;第二,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转变为即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双层目标;第三,生态理性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跳出了传统的理性领域, 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认识系统整体框架内的融合提供理论基础〔6〕。
生态理性虽然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它是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因此它是有生命力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笔者认为要实现生态理性主义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一剂良药的目的,还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大量的有益的养分。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就看到了用中国人文精神克服西方科技理性弊病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文化将是人类实现凝聚文化多元化的有力支点,特别是在高科技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当今,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哲学中没有和西方哲学中意思一样的“理性”这个说法,也一直没有产生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元论”。但中国人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更喜欢用感性的视觉,把自然也理解成有情感的。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对人的无穷欲望的控制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说明中国的智慧在于把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做个道德完人上。这也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境界,这对限制科技理性所带来的对自然界的无限掠夺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不能随意践踏
我们知道,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哲学对待生命的观点,一直是“向死而生”,因此他们把幸福寄托在彼岸的世界以及来世;中国哲学的典型特点则是“生生不息为之易”。因此几千年来,不仅是人,而且包括自然,在中国人眼中都是活生生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自然不但是有生命有思想的,而且比人的思想境界还高明,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既然自然也有生命,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应该效仿自然的伟大品格
《道德经》讲,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7〕。”这些都形象的说明人的言行要和自然的规律一致,只有这样,人才能趋利弊祸。
笔者认为中西哲学通过互补,可以更好的让人类实现一个即科技发达又有道德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这正是我们所提出的生态理性主义的实质内涵。
六、生态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势
对这个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生态危机有很大程度上是由大量使用传统的能源造成的。对此,人们提出用新型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但是,不断发生的核污染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型能源可能会带来我们预想不到的更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欲的思想,只有从总体上减少对自然的掠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我们强调生态理性主义要注重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因为科技理性主义彻底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今后要建立一个用道德约束科技理性的精神家园,我们希望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但是当今的世界,发达国家想尽一切办法把环境污染问题转向不发达国家,使得这些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全球范围的协调机制去共同应对生态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整合中西哲学中的相关有益的思想,提出更有利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更完善的生态理性主义来。
综上所述,生态理性的发展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尤其是实现从理论的完善到现实中应用并解决问题,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预测,生态理性主义的未来之路必定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态理性主义会发展成为有效处理生态危机的理论模式。因此笔者也衷心希望在中西方哲学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前提下,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冯俊.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兆华,左勇.解读“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5-7.
〔5〕牛庆燕.“科技理性”的合理性限度与“生态理性”的价值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3):28-32.
〔6〕曾庆发.科技理性问题研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3,(03):314-317.
〔7〕论语,道德经,荀子〔O〕.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