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012-04-29 00:44刘沛生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县域经济城镇化

刘沛生

[摘要]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县域的经济水平,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农村城镇的直接推动力。通过对二者互动机制的研究,我们要使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从而在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县域经济;城镇化;互动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4. 02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4- 0037- 03

县域作为国家一级重要的行政区域,处于富民、安民的第一线,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郡县治、天下安”这一古训至今仍然适用。如果说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如何减少农民的数量呢?其路径无非就是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将农民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在这条路径中,城市化无疑成为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时,指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壮大县域经济,借以解决国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据统计我国县域GDP已经占到全国的60%,在东部一些发达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也约占全国的25%;县域人口占到全国的73%。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这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壮大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民负担重的两大难题。

1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含义

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而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表面上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往往存在争土地、争资金等现象,两者是一对矛盾,但实质上两者可相得益彰,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2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1 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2.1.1 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县域的消费水平

目前,农村人口相对较多、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富余。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会继续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速度往往超过了城市化速度。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工作。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以往主要是依靠大城市的吸收,但随着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如果单纯地依靠大城市来吸纳解决显然不可能,而且由于这些劳动力大都素质不是很高,难以满足大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因此,大力进行城镇建设,以此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抉择。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起重要的拉动作用。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占60%,但消费量不到城镇居民消费量的50%,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2.33倍。通过城镇建设,可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市场;同时,城镇建设一方面使城镇人口增多,另一方面也使居民收入提高,可以扩大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这两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2.1.2 城镇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城镇化有利于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具有拉动农产品有效需求的作用,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农村经济繁荣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民收入高、消费欲望就会随之增强,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季城镇的消费水平。

农副产品数量的增加,是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有利于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及轻工业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多,必然会增加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缩减了农产品自给性需求,扩大其商品化程度,提升其市场化程度。在提升农业结构的同时,也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同时,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多,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第三产业的需要亦会随之增加。一方面,原来的第三产业部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第三产业部门也会形成并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会带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从而有利于形成收入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发展。

2.1.3 农村城镇化推进可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过程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过程;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变迁,也是社会文明的变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城镇化过程除了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以外,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一系列更新。因而,农村城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正因为如此,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会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同时对人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新事物的不断认识和接受,会推进人的观念不断更新,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人口的人文素质。而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2.2.1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城镇的发展增强动力,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行

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为区域经济特色化的发展。以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为例,区域特色经济,是我国目前东南沿海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从本质上说, 区域特色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区域集聚为基础的产业群。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产业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具有高效率和灵活性方面的优势, 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目前,许多县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对某一特色产品的规模经营,这无疑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在农业产业化之下,由于其带动作用,会形成一系列产业群。农业产业化这一特有的联结功能,从产业上突破了工业和农业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为推进农村城镇化起到了带头作用。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应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通过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消除城乡经济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要通过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来支撑,通过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收入增加、人口素质提高、基础建设完善等等来促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标的完成,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则会更为快速。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城镇经济协调,通过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引导县域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各个区域、省、地范围之间,将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城镇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不二途径。

2.2.2 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城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城镇化的水平越低,其商品集散的程度也越低。目前,建制镇是我国最低的城市级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周边的农村区域。因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势必会制约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农业的产业化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小城镇的发展和壮大作为载体。农业产业化是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而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由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实体来经营。这些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经营上相互依存。同时,它们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这就决定了由农村产业化延伸出来的生产经营组织的分布必须相对集中,而不能过于独立和分散。城镇化恰恰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集中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

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60%之多,若再将县城和县域集镇的非农业人口计算在内,我国县域人口要占全国总人口的近90%,由于我国县域经济区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有小城镇和集镇7万多个,这些地方集中了我国相当大部分的购买需求和商品交换关系,是我国重要的商品交换场所,它不仅是生活资料的巨大市场,也是生产资料的重要市场。

2.2.3 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助推器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已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这一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上升的事实得到佐证。工业生产的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必然走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城镇的性质和工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又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事实上国民收入的3/4应归功于劳动,只有1/4归于资本,也就是说,增加劳动比增加资本对产量增加的贡献更大。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是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劳动力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在16%~20%之间。

城镇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各种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过程。工业的规模化必然带来工业的集中化,而集中的方向必然是城镇。同时,生产的集中化又会带来生活的集中化。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带来居住区域的集中。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也加速了城镇化。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问题很严重,这是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也是阻碍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农村城镇化要通过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来支撑,通过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的进行,带动居民收入增加,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基础建设完善。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标的完成,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则会更为迅速。因此,我们应该将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城镇经济协调起来,通过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引导县域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各个区域,省、地范围之间,使得城镇经济与县域经济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2).

[2]李胜会,李明东.县域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分析[J].兰州学刊,2004(1).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县域经济城镇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探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