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起
在美国探亲期间,我结识了女儿的同学,年仅36岁的周女士。她现在是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助理兼财务总监,年薪118万美元。她原毕业于国内东北一所知名的理工大学,1998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国际金融贸易专业硕士学位,连读博士学位。说起她的成功经历,颇有些借鉴意义。
虽然她在国内读大二的时候就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但来到美国以后仍觉得难以与美国同学沟通。专业英语还过得去,生活用语则生硬而含混,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而不敢开口说话。特别是单独与美国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因为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而很尴尬。那时候,她从内心里打怵与美国同学交往,更不愿意参加他们的聚会。
可一次偶然的华人聚会却使她改变了想法。
那是2000年的一个春天,她应邀到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去出席一个同学的婚礼。一走进那条街,她竟有一种回到国内的感觉,到处都是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穿戴,熟悉的语言,甚至熟悉的住宅门面,熟悉的饭菜,熟悉的举止言谈……。当时她着实兴奋了一阵子——多好呀,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从朋友的介绍中她得知,在这里居住的华人有40%是开餐馆或是在餐馆打工的,30%拥有自己的小企业小作坊,30%是中小公司的白领。他们有车有房,衣食无忧,过着小康生活。
在开车回来的路上,她突然想起刚才婚宴上一位同桌者的话: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还是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只能在边缘混,这日子与在国内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不如在国内的同学混得好呢!她似乎茅塞顿开,突然明白:要想真正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首先要进入美国生活,与美国同学打成一片,进而要融合到美国的文化当中去,不能做美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更不能用“中华文化”把自己封闭和包裹起来。现在她再想想那个华人社区,怎么也不像是在美国,——与其如此,“那出来干什么?”
她清楚地意识到,来美国学知识不仅是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如果能与美国同学打成一片,这些同学将是她宝贵的资源。从那以后,她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经常主动参加美国同学的聚会,努力用美国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经常使用当地的语言风格去说话,很快赢得了美国同学们的好感,他们迅速接纳了她,把她当作朋友,以至有了好多无话不谈的美国朋友。渐渐地,她的语言不仅有了明显的突破,而且对美国文化的感悟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后来她还被推选为学生会的副主席。
毕业后,在多次求职的面试中,她都因为沟通能力强,口语好,同时了解美国文化,熟悉美国社会,而被众考官所赏识。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者的泪泉,洒遍了牺牲者的血雨。”从这位周女士的成功经历来看,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不能只惊羡她今天的成功和富有,而应该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她成功的模式,其中不难发现凡成功者都需要具备一套与人沟通、与文化相融的特殊本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推介自己,表达自己,努力地将自己往外拓展。可以说,他们沟通的本领有多大,成功的机率就有多高。
表达自己,沟通别人,看似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实则有许多学问在起作用。怎样与人沟通,与社会沟通,需要文化熏陶,更需要长期积淀。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是发声器的传播时代,勇于沟通和善于沟通,无疑是每个职场新人的必修课,更是你渡向理想彼岸的成功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