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东
信息技术是一个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学科,它的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有诸多先天的优势,其学习活动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髓。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尝试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 预习与复习兼顾,奠定互动课堂基础
信息技术课有必要预习吗?可能有一些学生会认为预习没有必要,上课时听一听、练一练就可以了,何必浪费时间。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信息技术课以实际操作为主,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预习可以了解一些基本方法,再通过课堂活动,举一反三掌握更多方法,学习效果更好。所以每堂课后,我都要求学生当晚复习,巩固学习成果,并提前告知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下节课的前一天做好预习。在开始的时候,我设置了“导学提纲”,以问题系列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主学习之路。其实,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内容不多,预、复习费时少,但效果却事半功倍。在我施教的班级中横向比较,预、复习落实较好的班级在知识的连贯性和掌握程度上,比其他班级明显要高出一截。通过预、复习,为课堂双边互动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小组合作助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个人做事,通常有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学生的兴趣是内驱力,外驱力就是一些外部因素。信息技术课不是统考科目,外驱力不足,学生可能会不重视该学科,但学习兴趣是有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保持甚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让糟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兴趣一点点流失。如何让学生内驱力支撑起整个学习过程呢?我主要借助了建立学生学习小组这种方式,在学习小组中,小组长负责制定小组的规则和纪律,根据组内学生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而组员在小组学习中认真聆听其他人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与他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小组交流和合作探究,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小组长在这里变身成“小老师”,而真正的教师则退居“二线”,只做一个引领者、帮助者、激励者,还课堂给学生。我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用学过的Excel知识帮助管理家庭支出等。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信息技术课虽然不是统考科目,但是学起来很有兴趣,而且很实用,从而越激发起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热情,学习也会加倍认真了。
● 授课形式多样化,力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多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等方式,围绕一个或多个任务进行探究学习。但是授课方式长期缺少变化,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而注意授课形式的变化,会让学生不时感到有新鲜感,因此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Excel函数的内容可利用期中考试成绩单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探究、发现,逐步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信息搜索章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前布置一个生活化的主题,学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搜索资料,再制作成文稿,最后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成果;网络安全章节,可用讨论的方式,安排各小组分成正反两方,以“中学生上网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赛,通过思维碰撞,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若能吃透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 课堂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既可以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小组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作出的简单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我在评价之前与学生充分交流,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公正。除了评价小组学习过程和成果外,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比较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为每位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回答问题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小组的合作成效及合作成果等打分。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也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改善了教学。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的方式转变也是服务于“学”的方式,教师“教”的转变是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只要教师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与你互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息技术课堂也能成就自主高效的课堂,每个学生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