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论的东山再起

2012-04-29 00:44高新民张卫国
江汉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二元论笛卡尔唯物主义

高新民 张卫国

在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二元论一反过去一百多年来被动挨打、一蹶不振的历史,不仅奇迹般地死灰复燃,重新成为物理主义的劲敌,而且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如果把二元论“发展”一词理解为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深入过程,那么有可靠的理由说:现当代二元论确有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至少可以说它有自己的“进化”。除了理论形式千姿百态,论证丰富多彩,内容日趋深入,现当代二元论在对心灵的认识中的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看到了其他理论所看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发现了物理主义许多遗漏和缺陷。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所以二元论的支持者、辩护者也在与日俱增。布拉顿-米切尔(D.Braddon-Mitchell)说:“物理主义即使在专门的心灵哲学领域取得了几乎决定性的胜利,但二元论获得新的信徒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①

一、二元论的新版本与新走向

二元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新的理论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方面,在原有的各种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内部,陆续派生出了许多新的形式,如新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非笛卡尔主义二元论、无体心灵论、谓词二元论等;另一方面,在传统样式之外又诞生了二元论的许多新生代,如具身性二元论,非具身性二元论、统一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非自然主义二元论、硬二元论、软二元论、一范畴二元论、关于质的事件的二元论、量子二元论、神秘主义二元论,等等。有较大影响的、经常被讨论的二元论版本至少有几十种之多。因此,要对这些样式作出全面而有条理的描述,就必须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

对于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历来有不同的分类。通常的方法是把它分为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现今流行的二元论大多属后者。当然,属性二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二元论的最新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08JA720011)的成果之一。

元论内部也非常复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非唯物主义的。从表面看来,二元论似乎与唯物主义水火不容,但是在与现当代唯物主义长期争论过程中,二者不断从对方吸收合理思想及其论证。如此一来,二元论与唯物主义相互靠拢,不断融合,出现了带有折中性质的、新型的唯物主义二元论,如解释主义、双重语言论、随附论、实现论的唯物主义等等。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还可把二元论分为实在层面的二元论和语言层面的二元论,如前述的实体和属性二元论就属前者,而双重语言论、谓词二元论则属后者。我们这里简要分析一下谓词二元论。所谓谓词二元论,又称为概念二元论,它是语言分析方法运用于心身问题而产生出的一种二元论理论。从基本精神上说,它坚持心理学谓词不能还原为物理学谓词。因为要把前者还原为后者,必须有这样的把两类状态关联起来的桥梁规律,而一般认为不存在这样的规律。另外,世界上客观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或信息,不运用心理谓词,它们就根本不可能被表达。福多从一般科学哲学的角度论证了高层次谓词不能还原为基础的物理学谓词,而戴维森则论证了心理学谓词的不可还原性,因此两人都倡导谓词二元论②。

第三,从激进程度可把它分为强硬的二元论和温和的二元论两种③,例如主张心身二者不仅独立存在、各有自己的因果作用,而且还有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本原,这类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就属前者,而查默斯等人向唯物主义一元论作了让步,承认心灵有对物质的依赖性这一类的二元论则属后者。

第四,根据心灵在心身关系中的地位,可把二元论分为这样几种形式,一是认为心理和生理都只是属性,都依赖于肉体的二元论,如属性二元论、两方面论、查默斯和麦金等人的自然主义的二元论就属这一类型。二是强调灵魂主导身体的二元论,认为人就是灵魂,灵魂关联于身体就像舵手驾驭船只一样,故可把这种二元论称作舵手型二元论。三是构成性二元论。它又有多种形式,如其中一种形式认为,人的心理属性属灵魂所有,物理属性属身体所有。因此人可等同于心物组成的组合体,现当代的笛卡尔主义式的二元论是其典型。

第五,从理论的着眼点、侧重点来看,二元论又有这样一些形式,一是突出理智、理性地位的二元论,二是当代流行的以感受性质为基础的二元论,它强调感受性质是无法用物质说明的东西。三是重视意向性的二元论,如布伦塔诺和倾向于现象学传统的二元论就是如此。

第六,根据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态度,可把二元论分为笛卡尔式二元论和非笛卡尔式二元论。

第七,根据到达二元论结论的方式、路径,可把它分为这样一些形式:感受性质二元论、意向性二元论、量子论二元论、神经科学二元论、突现论二元论、泛心论二元论、神秘主义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笛卡尔式二元论和非笛卡尔式二元论。这里所说的非笛卡尔式二元论不同于第六种分类中的“非笛卡尔式二元论”。后者是广义的,例如笛卡尔式二元论之外的一切二元论都可归入其中。而这里所说的非笛卡尔式二元论则是狭义的,主要指通过批评笛卡尔的二元论(当然也有继承)而建立起来的二元论。

二元论的发展还表现在:它除了仍坚持过去的形而上学路径之外,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如(1)量子力学走向,即关注并抓住其中的一些成果,对之作出有利于二元论的解读,进而建立打上了二元论烙印的关于意识的量子力学模型。(2)神经科学走向,即根据陆续出现的神经科学成果,对二元论作出新的论证。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哲学家根据神经科学成果对二元论的发展,二是神科学家依据自己和他人的成果对二元论的论证。倡导这一走向的人中,不乏赫赫有名的一流科学家,如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艾克尔斯、斯佩里等人。(3)认知科学方案。这种倾向在把意识看作认知过程的同时,又对之作了二元论的解释。(4)回归或复兴东方神秘主义的倾向,如薜定谔、沃尔夫、拉兹洛等就是其代表。(5)自然主义走向。当今心灵哲学以自然主义相标榜的查默斯和麦金一方面坚持关于心灵的自然主义立场,另一方面也强调:要解释意识必须诉诸万物内部有泛心原(panpsyche)或隐秘结构。此外,还有从感受性质或现象意识出发论证二元论的走向,有从意向性出发论证二元论的走向等。

二、二元论的论证“创新”

现当代二元论者受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在将旧二元论发展为新二元论的过程中所作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是设计自己对二元论的“清楚明晰”的论证。于是,新的论证样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理由说,新二元论的最大的变化、最醒目的特征是“论证的创新”,即要么重构、拓展传统的论证,要么搜索枯肠提出新的论证。经常被讨论、影响较大或引起了较大争论的主要有:

(一)本体论论证

这是现当代二元论的最有力的、最有意义的论证。这一论证既有心灵哲学意义,又有重要的形而上学意义,因为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或标志问题。它的这一论证可这样加以表述:(1)如果世界上真的不存在无形体或无广延的东西,那么二元论主张无形体心灵之存在是没有本体论上的根据和道理的。(2)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无形体的东西,那么二元论就有可能是正确的,唯物主义根据原有的关于有形存在的本体论对二元论的反驳就不能成立。(3)量子力学等科学已证明:世界上存在着无形体的东西,如波函数、概率场、光,等等。(4)因此二元论有可能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驳难不能成立。

这一论证的确证明了唯物主义对二元论的本体论驳斥是不能成立的,至少是有问题的,但又看到:该论证还没有证明二元论,充其量只为二元论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因为它能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模态结论,即二元论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有根据说,存在物不一定要有形体,但没有逻辑能保证一切无形体的东西都是存在的。同样,非物质的灵魂仍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它就在那不存在的无形体的东西中。当然它也可能像波函数、概率场等一样有存在地位。

(二)基于思想实验的论证

这是现当代二元论者的创新,最著名的是杰克逊(F. Jackson)的“知识论证”、T. 内格尔的蝙蝠论证和查默斯的“怪人论证”。这些论证为了说明感觉性质的存在,采用反证法、证伪法,先假设物理主义是正确的,进而证明有些知识是物理主义所不能证明的,或者遗漏了某些存在,二元论是必然的结论。比如杰克逊的“知识论证”:假设有一位名叫玛丽的女士,生来就被关闭在一个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房间里,但由于她有极高的天赋,最终成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得到了关于物理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现象及其物理本性的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等一切知识。而在看到红色时,她的心理世界必然呈现出现象性质、内容或信息等,必然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而这种新知识是过去的物理主义知识所不能涵盖的。如果物理主义知识能涵盖它,那么物理主义就是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物理的。如果不能涵盖,那么物理主义就是错误的,世界并不是纯物理的,而包含有非物理的东西。

(三)经验鸿沟论证(the experience gap argumetn)或认识论论证

这一论证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他曾设想,假如把人的大脑放大到房间那么大,人可以走进去,但走进去的人所看到的只是神经事件,而绝对看不到思想和经验。英国哲学家伊温(A. C. Ewing)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同一个事件,如某人手上拿着的烧红的铁块,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时,所得到的认识或观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或鸿沟④。同样,人自己观察到的经验与别人从外在方面所看到的与经验有关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论证有两种形式。一是只停留于认识论论证,即只肯定关于心的认识不同于关于物的认识。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两者不仅在认识上不同,而且在存在上也不同。

这一论证在当代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奥肖内西强调,人能通过自我认识得到关于意识的许多特性的认识,如认识到意识有分辨能力,有朝向事实或趋真(truth-orientation)的特性,这是对人的外部观察所看不到的东西,因此意识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地位。他说:“有意识主体能从心理上对经验实在作出分辨,因此本身就是实在的分辨者。如果他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他就已经表明:他在他的自己的心灵中具有某些基本的实在。”⑤ 认识论论证还有一种形式:即通过搜罗人在与世界打交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如将杂多材料整合为统一的认识的整合或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服从规律、超越规律的能力等,证明它们不能归之于物质性身体或大脑,只能归属于精神性自我或主体,然后得出这种精神主体有独立存在地位的结论。

与认识论论证密切相关的是解释鸿沟论证。其特点是强调:对发生在大脑中的心理现象至少可以提供两种不同的解释,即一是诉诸于各门自然科学的解释,二是经验者自己所作的解释。这两种解释显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别或鸿沟。这一论证有两种形式。一是无本体论追问的形式,其特点是只承认两种解释有差别,而无意于引伸出进一步的本体论结论。二是有本体论动机的形式,它试图由解释的不同引出存在上有鸿沟这一本体论结论。

(四)基于心理现象特殊性的论证

这一论证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考察有关心理现象,以达到说明它们有不能同一于或还原于物理现象的特点这一目的。有多种形式,如基于理解的论证强调,理解即意向性。心理状态总有其所指对象,而指向了对象,即有对对象的觉知或理解、有意向性,即超出主体自身,将所指包摄于自身之内。这一特性是物理实在不可能具有的,尤其是,意识可以指向不存在的东西,如方的圆,并能与之发生现实的因果关系,而物理实在不可能与非存在发生关系。因此存在着不同于物理实在的心理实在。再看语义学论证或基于索引性语词的论证。“我”和“这里”、“那里”都属索引性语词,其意义复杂而具有统一性,因而具有不可还原性。例如“我”如果能还原为其所指中的某一个东西,如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那么就有理由说,“我”指的就是肉体或肉体的一部分,但问题是没有这样的还原的可能性,“我”指的东西包括肉体,而同时又比它多得多;另一方面,肉体中的东西并非都是“我”一词的所指,如其中川流不息的变化就是如此。总之,当人们说“我”时,所指的肯定不是物质的属性,也不是心理属性的集合。不管其意思多么复杂,其中无疑有这样的内容:用此词的人知道自己是一个持续的、统一的自我。此外,还有基于人格同一性的论证、基于自我反省的论证、基于意识连续性或统一性的论证、基于意识不可还原性的论证、基于自由意志的论证、基于内省或优越通道的论证、基于感受性质的论证,等等。

(五)怪异论证(the argument from queerness)

“怪异”指的奇怪的、异常的、完全不同的事情。例如“价值”,对于客观实在来说,它也是怪异的,因为在实在世界的事物中,是找不到与“价值”对应的东西的。总之怪异即是“不同”,而不同于某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对于某存在者为怪异的东西有时也有存在地位。价值就是如此,它不同于事实,对事实来说是怪异的,但它又是存在的。把这种论证方式推广到意识之上,就形成了关于意识的“怪异论证”:即使宇宙就其起源和构成来说完全是物质性的,但意识与其中的别的一切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有理由说:它是某种神秘的、非物质的而同时又有存在地位的东西。马弗鲁德斯(G. Mavrodes)指出:心理现象无疑具有不同于物理现象的怪异性。例如认识它的方式极其特殊,只能由主体自己去知觉,而物理对象可以为两个以上的人用不同方式去认识⑥。桌上的一本书,可同时为许多人观察,而我对书的知觉永远只能为我所知。而且,对书的外部观察是可重复的,而对内部状态的认识是不可重复的。此外,心理现象有意向性,这是非心事物所没有的。正像价值不同于事实但又有自己的存在地位一样,心理现象由于是怪异的,因此不能等同于物理现象,由于有自己的属性和作用,因此又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地位。

(六)模态论证

这是古今二元论者十分宠爱的论证,较早的笛卡尔就已提出了模态论证的雏形,在现当代心灵哲学中是通过克里普克而广为人知的。在这一领域中,查默斯的投入是比较大的,影响也较大。如他发展了这样一种基于逻辑必然性的模态论证:(1)在我们的世界,存在着有意识的经验。(2)存在着物理上同一于我们自己的逻辑上可能的世界,在那里,关于我们内部的意识的肯定的事实却没有这种可能性。(3)因此关于意识的事实是关于我们世界的新的事实,它们不同于物质事实。(4)因此唯物主义是错误的⑦。哈特(W. D. Hart)也有这样的论证:既然我们能设想离体的心灵,因此心灵的存在就不会必然地依赖于身体⑧。

三、二元论在认识上的“进步”

各种形式的新二元论尽管由于“观点”的限制而有这样那样的偏颇和局限性,但无疑又在心灵哲学的试错性探讨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思想。从二元论自身的发展来说,新二元论对传统二元论难以回答的几个瓶颈问题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突破或超越。这不仅具有重要的心灵哲学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形而上学意义。

过去的二元论一直难以回应唯物主义的这样的责难:世界上有可靠根据的存在样式都是有形体、有广延的事物,没有广延或空间形式的存在是不可设想的,据此,无广延的心灵怎么可能有存在地位?新二元论根据量子力学的新成果争辩说:既然无广延的、非粒子性的场、信息、波函数等都有存在地位,因此存在的东西不一定要有广延性。如果是这样,无广延的心灵为什么就没有存在地位呢?另外,世界的存在样式不仅无限多,而且还具有开放性,即当新的关系出现、新的条件具足时,还会出现新的存在样式,例如像意义、心理内容这样的高阶存在就是如此。再者,一种合力系统中,只要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如多一个或少一个,其上的高阶存在就会变化。即使要素不变,而组合方式稍加变化,也会如此。就心理现象而言,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除了会出现简单的存在样式(如活动、过程等)之外,还会出现像事件、状态这样的复杂存在。例如二元论热衷于讨论的现象学性质、经验就是一种高阶状态,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它本身包含着观点及由观点出发的看或体验。

二元论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它对如何抽象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它强调,要抽象出“存在”的意义,或找到一般性的“共有”,首先必须找到并研究更多的作为样本的存在者资料,而在研究存在者时,又不应只注意有形存在者、粒子存在者,同时应关注抽象存在者、高阶存在者、无形存在者等。它们从形而上学角度所提出的关于共有的观点至少可看作是一家之言。这种辩护对本体论的深入发展无疑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将把对存在意义或标志的探讨引向纵深,同时也有这样的启示:存在的样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存在肯定不只粒子性、广延性这一存在方式,还一定有别的许多不同的方式,而且存在方式一定还具有开放性,即今后还可能出现现在没有的存在方式。

二元论的进步还表现在:对物理主义的缺陷尤其是在认识上的疏漏作了有力的揭露。而这一点对物理主义乃至人类认识的进步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是物理主义本身都无法相比的。首先,在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上,新二元论认为,唯物主义及其所诉诸的科学材料可以看作是全面解释心理现象的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例如有许多问题是它们无法解释的,其中主要有五大难题,如自我、自由、个人自主性、现象性质、意向性。要解释这些现象,必须诉诸非物理的属性。因此物理主义是错误的。其次,二元论从不同方面对物理主义的错误、难题、局限性作了全面的曝光,或者说作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清算,以达到彻底否定物理主义的目的。赞成这种论证的人在物理主义中找到的瑕疵主要是:(1)人为扼杀了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犯了紧缩主义、沙文主义错误。(2)在因果作用问题上,缩小了因果作用的范围,人为扼杀了心灵的因果作用。(3)否认了人身上存在的意志自由,而这是有悖事实的,因为人可以不按自然规律的要求去说话办事。(4)完全无法说明人身上何以有在变中保持不变、在多中保持统一的自我,而这无异于人为地消灭了自我。(5)无法说明人为什么是价值主体。等等。最后,新二元论以自己所取得的“成果”为堡垒和武器,向占主导地位的唯物主义发起了一次次反攻和挑战。例如在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内,新二元论者基于他们发现的“感受性质”这一“新大陆”,向功能主义、同一论、取消论等各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发起了有力的批判。应承认的是,这些难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心物问题上所提出的“新唯物主义”的难题。但根据真理发展的辩证法,这些难题的出现并非绝对就是坏事,相反,它们也可能成为唯物主义实现自己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契机和助推器。当然这有赖于唯物主义者的积极的反应和冷静的研究。

新二元论依据新的科学成果对传统二元论一直难以说明的不具有物质质量、材料和能量的心灵如何可能有原因作用、怎样发挥原因作用、异质的心物怎么可能发生联系和沟通等问题作了较之以前更丰富、更具体的说明,对意向性和意识这两大令唯物主义的自然化运动深感头疼的课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丰富了心灵哲学的认识。丹尼特正确指出:人类意识几乎是幸存下来的唯一的不解之谜⑨。既然问题如此复杂,既然一时难以为之找到有确凿根据的答案,那么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辨能力、以试错的方式去穷尽各种可能的答案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二元论在这种情况下中兴和发展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有益无害的。

除少数顽固持笛卡尔主义立场的二元论者之外的大多数二元论者都放弃了心灵有自己独立本原的观点,不仅接受了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于、依赖于大脑的原则,而且作了颇有独到性的论证。但是由此出发对二元论的建构与发展以及对二元论概念所作的新的理解,则令唯物主义极为难堪。根据它们对二元论的重新界定,二元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主张心灵或意识有自己不同于或高于物理实在的本体论地位,换言之,任何理论,只要不把意识等同于或还原于大脑过程,那么就都可看作是二元论理论。因此二元论只对立于等同论或绝对的本体论还原论。如果是这样,等同论之外的大多数唯物主义形态,如各种形式的功能主义、随附论唯物论、异常一元论、承认自然现象有层次性的各种自然主义就都成了二元论家庭的成员。更麻烦的是,根据这一看法,大多数普通百姓也都成了二元论者。因为他们心底里都潜藏着民间心理学。这种概念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理论界限上的变化无疑给哲学研究尤其是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例如该如何看待哲学基本问题?如何看待哲学的党性问题以及唯物主义与二元论的对立问题?最为麻烦的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自然主义的发展,大多数哲学家都以克服和超越二元论为出发点,但最终却投入了二元论的怀抱。这是怎么回事呢?显然值得思考和研究。

当然,笔者无意于说,新二元论是无懈可击的。相反,笔者承认它们同样包含有许多理论困难。例如:(1)既然心脑不同质,一个有广延、一个无广延,它们怎样可能发生关联?在关联时,怎么可能遵循各种守恒原则?(2)如果物理学关于物质、能量、原因的观点是对的,那么怎样说明心灵的原因作用?或者说,心灵怎么可能具有和实际产生对自身及物质的原因作用?(3)如果心灵是非物质的,那么物质的世界为什么会产生心灵?一团肉体在某时没有意识,为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都又会表现出意识?心灵居住在物理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时间?(4)新二元论诉诸可设想性、可想像性来证明灵魂的存在,显然是没有力量的,因为据此也可证明相反的结论,而且逻辑力量是一样的。再如新二元论不能解释它所假定的两个实在怎么可能相互作用,不能合理说明灵魂的起源,不能解释我们怎么可能成为不同的精神对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注释:

① D. Braddon-Mitchell, Against Ontologically Emergent Consciousness, in B. P. Mclaughlin et al(eds.),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of Mind, Oxford: Blackwell, 2007, p.287.

② J. Fodor, Special Sciences and the Disunity of Science as a Working Hyothesis, Synthese, 1974(28): pp.77-115. D.Davidson, Mental Events,in L. Foster and J. W. Swanson (eds.), Experience and Theory, London: Duckworth, 1971, pp.79-101.

③ R. Swinburne,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p.10.

④ A. C. Ew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62,p.110.

⑤ B. O'Shaughnessy, Consciousness and the Worl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0,p.12.

⑥ G. Mavrodes, Religion and the Queerness of Morality, in R. Audi et al(eds.), Rationality, Religious Belief and Moral Commitment,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13-226.

⑦ D. Chalmers, The Conscious Mind, pp.123-124.

⑧ W. D. Hart, The Engines of the Soul, pp.9-49.

⑨ S. Blackmore:《人的意识》,耿海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作者简介:高新民,男,1957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张卫国,男,1984年生,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二元论笛卡尔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笛卡尔的解释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笛卡尔浮沉子
古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化的二元论思想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孙笑侠教授商榷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从广义笛卡尔积解关系代数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