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论坛综述

2012-04-29 17:17秦尊文张静
江汉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省城市群长江

秦尊文 张静

2012年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在武汉召开,三省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贯彻落实三省会商会议精神,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加快建设,鄂湘赣三省经协主管部门和三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并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承办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论坛”同月2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论坛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曾成贵、湖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盛国玉分阶段主持。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田承忠、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刘苏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等出席论坛。来自三省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会议代表参加此次论坛,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的4名代表也应邀参加并介绍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合作的经验。会上,三省经协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一、关于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意义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宏观层面而言,有利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对中部三省而言,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田承忠在致辞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奠定了基础。当前国家有关中部区域发展的规划、政策都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而三省本身也具有良好合作的历史基础,鄂湘赣三省合作兼具“天时、地利、人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蓄势待发,区域协作时不我待。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刘苏社认为,构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城市群,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阶段和合作基础,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演变而做出的重大选择,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研究员认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有利于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中西部市场、有利于促进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湖南省经协办副主任祝拥军认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湘鄂赣三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谋划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江西省商务厅巡视员沈运煊认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对推动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贸易投资更加便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发展环境更加优良,促进三省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万建强研究员认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举措,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内在要求、创新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

二、关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概念、范围及定位问题

根据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合作框架协议》,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城市为核心,组合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27个地级城市构成的跨省合作区域。目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并没有完全形成,其范围还处在变化之中。

魏后凯研究员根据地理邻近性、功能互补性、联系紧密度、共同利益诉求、发展基础和潜力等原则,确定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范围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长株潭城市群(3+5)+江西萍乡、环鄱阳湖城市群(6市)+宜春+新余,共29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和省会城市3个,地级城市26个。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定位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特大城市群、世界规模级的先进制造业带、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专家江景和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对“汉三角”概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武汉、长沙、南昌构建的“汉三角”对培育一个全国性的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指出学界不同的概念界定主要是出于不同学术视角的概念术语,如中心城市视角的概念术语、基于中部地区板块视角的概念术语、基于长江流域板块视角的概念术语。他总结目前通用的官方用语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学理规范用语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营销用语为“中三角”。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万建强研究员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全国统筹协调区域合作的试验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带动区。湖南省社科院方向新研究员指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使命是要在承东启西、连南启北的发展格局中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成为发展内陆开放性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结构转型的重要有效载体。

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理论支撑与相关经验借鉴

目前,理论界和三省实际工作部门已经着力开展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相关问题研究,如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在我国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和定位;城市群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时间表、路线图和发展模式;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增长核心、点轴系统和网络系统;城市群科教资源的转化、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系统梳理了有关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理论,如精明增长理论、低碳城市理论、“两型社会”理论、“反规划”理论、弹性理论,并提出构建城市群要强调各城市群的包容性增长,倡导反规划的发展理念,强调长江黄金水道的主轴线功能;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考察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理论,如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区域治理理论、区域营销理论、“城市群生命周期”理论等,并在上述理论范式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应用方略,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秦尊文研究员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和荷兰“兰斯塔德”比较,提出打造中国的“兰斯塔德”和“中国绿心”。他认为,多中心是特大城市群的重要实现形式,荷兰的“兰斯塔德”是多中心城市群的典型,是不改变行政区划条件下加强合作的代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涉及三个省份,面临着行政区划、体制机制、条块分割等诸多壁垒。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宜提以哪一个省为主,也不宜提以哪一个城市群为中心。朱翔提出要强调三省功能互补,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合作共赢,重视城市群的包容性增长,摆脱龙头之争,才能充分调动三省的积极性。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程建新介绍了上海市组建专门机构、提供专门经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的做法与经验。这对于加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关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历史渊源与民间联系

湘鄂赣三省自古以来有着特殊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也一直非常密切,在历史地理人文上都有着非常相近的趋同性和认同感。三省共同的文化属性、历史上频繁的人口流动和经济交往,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组建跨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和人文基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秦尊文、张静梳理了三省的历史渊源,指出在地域文化上,湖北为楚国的发祥地,湖南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为楚国的属地,三省都是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都是楚文化的构成地区;元明之际的移民运动,促使江西和两湖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比以往更为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观念、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粮仓,是全国农产品资源最为丰富、农产品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不仅有“两沙(沙市、长沙)半天下”之说,更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一大批有区域特色和经济实力的专业市镇,明清中国四大商镇之中,长江中游地区占有两个,即汉口镇和景德镇。这一地区以张之洞督鄂为契机,一跃而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特别是武汉成为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的新式工商业发达城市;湘鄂赣三省所属区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尤其是湘鄂赣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历史活动,像一条红色的纽带,连结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这一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投资重点,成为国家长期扶持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三省毗邻地区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三省地方政府及各部门之间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各种固定的联席会议、联谊活动有数十种。早在1972年,三省就建立毗邻地区税收协作会议制度;1976年,湘鄂赣毗邻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建立协作关系;1988年,开始举办湘鄂赣边境毗邻县市区政协联谊会;1996年,形成湘鄂赣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联防联调会议机制;此后,湘鄂赣三省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文体比赛活动日前增多。三省相互之间还设立了异地商会,如湖北省湖南商会,湖南省江西商会等。

五、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存在的问题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虽然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但是也同样面临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资源要素整合有限、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

魏后凯指出三省存在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朱翔教授指出城市群的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发展层次还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二是产业结构属于高消耗、高耗能、重污染型,传统产业结构亟待全面转型提升。三是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层次还比较低,未能与中心城市建立起高效能的功能互补关系。四是三大城市群之间行政壁垒、条块分割的问题仍很突出。湖南社科院方向新研究员认为,三省主要存在区域结构互补性不强、经济密度与目标不相适应、城市密度结构比较分散等问题。

六、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综合交通网络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突破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需要突出长江黄金水道的主轴线功能,加强三圈(群)基础设施的对接和融合,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大力推进省际、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构建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网络。

魏后凯认为,要积极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合力构建一体化的长江中游港口群体系;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节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实现人员流动的公交化;联手打通三省之间的断头路,建立更加畅通便捷安全的高速公路网络,实行高速公路收费一票通;以武汉天河机场、长沙黄花机场、南昌昌北机场为骨干,整合周边地区机场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构建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长江中游地区民用机场体系。朱翔认为,要把开拓长江水运、发展水陆联运作为本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要突出长江黄金水道的主轴线功能。一方面联结洞庭湖水系、汉江水系、鄱阳湖水系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另一方面构建长江中游沿江港口集群。万建强提出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加强城市群内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全面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无缝对接和一体化进程,如实施运输管理和运输服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加快省际交通应急系统的对接、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对接等。

七、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区域特色优势的形成。刘苏社提出要加强产业合作,坚持市场主体、政府推动,抓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各自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分工,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模式,加强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努力实现错位发展,良性竞争。魏后凯提出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整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关产业资源,大力促进产业融合与协作,推动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朱翔认为城市群的产业建设要强调临江式布局,尽量靠近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培育高效益的产业带和特色鲜明的产业走廊,打造沿江、环湖产业带,进而促进中部崛起。秦尊文提出以通用航空工业为突破口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三省在通用飞机方面可以一开始就进行分工合作,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湖北省社科院彭智敏、白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发展“两型”产业、承担产业转移、加快构建“沿长江经济带”是外部推动因素;经济与产业高度密集、产业结构趋同但优势产品各异、“三核三层五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是现实基础,建议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合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武汉大学吴传清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促进科教资源的转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沈运煊提出三省应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规划布局,积极创新区域产业政策,引导区域产业错位发展、无缝衔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链式化发展;鼓励区域传统产业整合,支持三省知名、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深化合作,实现传统产业互补、优势产业合作,协同配套发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陈丽媛提出在抓好各自发展重点的同时,要加强三省之间的产业对接,在延长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同时促进三个地区实现在更深层次的加工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方面的合作与对接。

赣湘鄂三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以一江两湖为代表的水域景观,以庐山、三清山、张家界为代表的山岳景观,以武当山、龙虎山、衡山为代表的宗教朝圣景观,以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为代表的江南名楼景观,以岳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景观,以南昌、武昌、瑞金、井冈山、韶山、红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史迹景观。万建强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联盟,以整合线路为契机,共同打造城市群旅游品牌,促进旅游线路互接、客源互送、统一促销、资源共享。

农业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基础,三省都是农业大省,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一直以来在稳定全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后凯提出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启动实施“长江中游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增产工程”,支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试点,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生态环境保护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都是水资源丰富省份,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共同面临长江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安全饮水、湖泊治理等问题。在生态保护和发展方面,三省都有共同的基础和利益诉求。刘苏社认为要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合作,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国家批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体,都要坚持生态经济、绿色发展,要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重点河湖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魏后凯提出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建立完善三省联动机制,以“一江两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携手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万建强提出加强三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协作,规划和建设以长江周边的农田水网、桑基鱼塘和山坡丘陵为基础,以三省各市县组团间的绿化隔离带、城区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城市群绿地系统,形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城市群格局。朱翔认为,要倡导反规划的发展理念,本城市群的环境保护,要充分考虑到上风向与下风向、河流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反对以邻为壑,严禁转嫁污染,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建立水质断面监控制度,采取得力措施保护洞庭湖、江汉平原和鄱阳湖的生态湿地。

九、关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合作机制构建问题

协商、对话、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无疑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备要素。刘苏社提出要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使三省行政首脑的协商机制制度化、常态化,重点就跨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定期进行协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协商机制,既包括三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也包括理论工作者、企业界等各领域的合作,要充分利用“中部论坛”等各种平台,进一步密切三省全方位的合作,同时还要特别密切三省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等其它经济区的区域合作。

魏后凯提出,要携手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平台,如建立统一的诚信信息系统、推动金融合作一体化、加强科技教育合作和资源共享、搭建三地人才信息发布和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如三省高层应建立一个制度化的协商对话机制,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长江中游地区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和重点专题合作制度,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官、产、学、研、民、媒互动,提高社会参与度。沈运煊提出,从决策、协调、执行三个层面构建合作推进和协调机制,搭建区域经济协作信息交流平台,强化三省信息沟通和合作交流,并强调要从加快市场一体化步伐、高度重视区域物流业发展、积极培育区域大型流通集团等角度推进市场合作,从推进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出口品牌建设等角度推进贸易合作,通过合力搭建对外投资合作平台、支持对外投资合作主体、建立健全“走出去”政策和服务体系等推进“走出去”合作,通过建立区域口岸通关合作机制、沿江口岸合作、航空口岸合作、电子口岸建设等推进口岸通关合作。祝拥军认为,三省应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如建立三省省级领导交流互访制度、建立经协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秦尊文提出三省高层应建立一个制度化的协商对话机制,形成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制度,定期研究和协商三省合作的重大战略问题;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讨长江中游地区合作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十、关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

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内部在磋商、合作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与会专家指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应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经验,切实弄清楚自身的比较优势、缺陷短板和成长机会,对城市群进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魏后凯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湘鄂赣三省政府,尽快启动编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旅游、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重点专项规划。万建强建议由三省省政府综合部门牵头,有关城市规划部门参加,围绕统一规则、统一市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科学配置发展资源,科学合理布局产业,科学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抓好相关城市配套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研究已呈方兴未艾之势,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鼓励三省专家学者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理论界与决策、协调、执行等多个层面的实际工作部门之间的“对话”,着眼于围绕集群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二是搭建合作研究平台,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三省多市之间的学术交流、实务讨论会议,及时探讨相关问题。三是加强深度合作,尤其是联合开展对城市群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实现城市群建设中的数据、信息、成果等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秦尊文,男,1961年生,湖北荆门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张静,女,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陈孝兵)

猜你喜欢
三省城市群长江
费孝通题名“三省井”
赞大别山三省五市新田园诗大赛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学前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长江之头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