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二元经济视角下“用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途径探讨

2012-04-29 04:30狄前防原梦马海畅
2012年5期
关键词:用工荒新生代农民工

狄前防 原梦 马海畅

摘 要:根据刘易斯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当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农村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移,直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二元结构消失为止。但是,我国从2004

年即开始出现民工荒,2009年下半年再次出现民工荒,而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高达3:1,农村未转移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人,仅仅用人口红利消失、民工工资低并不足以充分解释这

一矛盾现象。本文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用工荒”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导致“用工荒”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

——企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增加,探讨了企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新途径,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跨部门流动

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并为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二元经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制度;就业需求;就业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落后10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

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

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但是,现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因此,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实现劳动力的转移与企业恰当对接仍任重道远。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年初,东南沿海地区各大

企业纷纷陷入“用工荒”浪潮,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凸显,一方面,对劳动力需求剧增,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从而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

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造成企业“用工荒”和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劳动市场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制度的改革,造成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要素的

流动性和效率性较差,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劳动就业制度不健全,并且不能与现代的企业制度接轨,从而造成企业缺乏活力 、盈利性较差。另外,我国

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强,而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育层次偏低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并最终加剧企业“用工荒”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

(1)企业层次

1.企业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不完善,特别中小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员工的利益不能得到确切的保证,造成员

工的流动性较大;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发展不能和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效的结合,使员工对工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工作效率较差。

2.由于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居高不下,致使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和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使员工的工资水平长期停留在标准水平以下,再加上粗放型的用工

模式,从而导致当前招工难的内在原因。

3.企業文化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部分中小型企业,不能满足员工对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技术

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但企业工资增长幅度却不能满足工人对工资待遇的期望,最终留不住员工。

(2)农民工层次

1.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文化水平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最根本的障碍,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低,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农

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以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主。二是技术素质低,据2009年调查年鉴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仅有27%受过专业培训,还有73%的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文化程度和技术素质的低下,不仅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而且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2.由于户籍制的限制,使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

外来农民工无法获得真实的城市市民身份,不能取得城市户口,不能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这种“边缘人”身份使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

影响着平等就业,就业成本、就业质量以及就业收益,造成城乡就业矛盾的不断激化,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3.农民工对工作的诉求逐渐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他们

不仅仅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而是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出现后,打破了原有的就业格局,致使目前“用工荒”与农村剩余

劳动力矛盾加剧。

(3)社会制度层次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转移任务重。一方面我国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1.2亿,再加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数量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但

由于就业观念、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实现再就业,致使隐性失业迅速显性化。

2.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还没有根本建立。首先,农民工法律知识贫乏,自我维权的意识与能力不强。其次,社会对农民工正当权益的关心不够,缺少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援助

。最后,在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劳动力供给方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体系,再加上执法不严等原因,造成农民工工作环

境恶化、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严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事件,这也是造成“用工荒”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

3.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要素市场不仅流动性较差,而且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对称性,阻碍劳动力的有效流动,再加上劳动力人力资源

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并且不能有效的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造成劳动力市供求矛盾的加剧。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和“用工荒”的矛盾,我们不仅要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

流动效率,而且还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恰当对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流动。

(1)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我们要对现行的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企业自主用人和人才自主

流动的机制体制,加快人才流动,增加企业的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在增加农民工收入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丰富农民工的生活。

(2)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的速度,首先,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加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訓练

,增加农民工的技术素质;二是不仅要在加大劳动立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而且还要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劳动者的流动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要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主人,并且要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在所有制结构上,要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突出的贡献,因此,要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提

供财政税务支持,并降低私有制经济进入市场的门槛,充分发挥私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达到缓解劳动力剩余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以及就业途径的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

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处理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起还能缓解企业“用工荒”现象,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

民经济的发展的有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对工作的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仅不安于工作的现状,而且更多的追求自由、平等、权益等多方位的诉求,具

体表现在:

(1)对外出就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新生代农民工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需求的基础上,他们对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日益剧增。据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报告,2006年,在租赁房和自有房中居住的农民工只有20.1%;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住在租赁房和自买房中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7.7%,这说

明他们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

(2)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更加积极主张。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

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张。

(3)有更清晰的角色定位和长远的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在是农民,

打工仔等,而是工人,并且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希望通过个人的奋斗,能够长期稳定的在城市生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

,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另外一项调查显

示,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传统农民工10个百分点。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通过个人的奋斗,在城市谋取一定的职位,并获得稳

定的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就业局面,另一方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因此,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新的就业需求,我们不仅要在制度上

进行改革创新,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机制,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还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途径的探讨,实现农村剩余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与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

恰当对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对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8(4),2一10.

【2】 蔡防.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l),3一9. 【3】 陈永金.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载蔡防,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一58.

【4] 杜鹰.农村就业与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载刘江主编.21世纪农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 杜鹰.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载蔡防,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8一136.

【6】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89-98.

【7】 侯红娅.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4(7),52一54.

【8】 黄祖辉,钱文荣,毛迎春.进城农民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及市民化意愿.中国人口科学,2004(2),68一73.

【9】 刘根荣.“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人口研究,2006(6),47一54.

【10】 钱文荣,马继国.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用工荒新生代农民工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及人才流失问题的相关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