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提升创业素质

2012-04-29 01:13杜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4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途径培育

摘要:实施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的重要改革。在分析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创业素质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创业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进而探寻了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合适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教育;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5-03

随着近年来高校持续扩大招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从2003年至2006年,高校毕业生由240万人迅速增长到413万人,而每年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仅有70%左右,大批学生无法正常就业,给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诸多不稳定、不和谐隐患。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如何科学认识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有针对性地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创业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柯林?博尔提出,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该接受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相应地获得三本“教育护照”,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其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也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全新的概念[1]。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围绕创业教育先后在泰国曼谷、日本东京等地召开了多次国际研讨会议。根据历次国际研讨会议的观点,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促进创业实践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它不是教育学生如何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挑选,如何去适应别人,而是为你指出一个方向,开发一种素质,培养一种能力去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和飞翔。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因此,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创业活动的催化剂,也是构建就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驱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创业教育观念的提出,不少人产生了新的困惑:搞创业教育还搞不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三者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强调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主要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则更加强调自我谋职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在提出创业教育并不是对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否定,而是随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化以及近年来我国对创业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我国众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或者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载体,它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二、培育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由于创业不但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而且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独特价值,因此,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培养传统的求职者,而应首先培养职业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2]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创业成功与否,创业教育又应该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呢?迄今为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创业素质,而创业素质至少应包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1.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个体在创业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意识、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敢于创业的人总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实践,表现出高度的创业自觉性,并对创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需要。当个体能够顺利开展创业活动、满足内心的需要时,就呈现出满意、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反映,反之则呈现出痛苦等消极的情感反映,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业情感需要,获得快乐的情感享受,必定会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各种才能,努力创业。同时,创业往往是一种艰难的、开创性的活动,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为保证其顺利进行和完成,坚强的意志也就成为创业者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行为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果断性和坚韧性,他们在困难面前决不退缩,持之以恒。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树立自我的创业意识,争取实现自身价值,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国家艰苦创业的远大理想与进取精神,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父母、学校和用人单位,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坚定信念,凡创业成功者莫不如此。总之,创业精神是促使创业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使人们自觉创业、勇于创业、热衷于创业。

2.创业个性。创业个性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创业者的独立性、果断性、敏锐性、创新性等等心理品质,集中地展示了创业者的个性人格特点和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其实,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而言,创业充满着成就感和诱惑力,但每个人是否适合创业或者选择什么样的创业道路,主要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为此,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并让学生经受适当的挫折和失败,从而磨练心智,培养实干精神,使之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个体进行创业时所必备的技巧和能力的总和,主要体现在创业认知和实践活动中。个体在树立了创业理想、信念以及具备了果断、坚韧、创新的心理品质之后,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变成现实,这就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它主要表现为认知过程中敏捷的观察、创造的想象、稳固的记忆以及对市场的分析、判断、预测和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等等;另一方面,创业认知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创业实践的主要方式就是试验,要想灵活地选择试验类型和方式,必须具有获取、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能动手操作、能与他人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当然,创业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仅仅只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创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同时具有与创业密不可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其他基础性的要素。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和提升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业人才,而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业教育。当前,创业教育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国家明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必须从国情、校情出发,努力探索提升创业素质、培养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1.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说到底是学校如何管、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求大学变革不利于培养创业人才的现行教学模式,以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创业素质为目标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和“立体育人模式”。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互相渗透,使得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4]。真正的创业人才都必须具备整体化知识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的科学视野和广博扎实的基础训练。因此,高校必须深化进一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理、工、文”或“STS”(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课程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地软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综合化。既要加强基础课程,强干削枝,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综合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将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开设《创业实务》、《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创造学》等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或专家之间的充分互动,营造自由讨论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师的主导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有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除了来自于社会要求的压力外,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来自于教师的创业意识和激情,这是无形的压力和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激情,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又从何而来?因此,高校必须真正建立起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吸收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开设创业学课程或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支持创业教育教师和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所有教师身体力行地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地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同时,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养成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独立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及与成功创业者的交流过程中获得“高峰体验”,从而学会独立思考、科学思考、增强创业素质。

3.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创业实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受到观念、场地、经费、人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不少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处于看似热闹、实际尴尬的两难境地,创业教育始终处于感性化、浅层次上。因此,要有效地推进创业教育,各类高校必须要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创业基金投入,让学生模拟和体验开办企业的过程、在尝试中学、在做中成长,以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个人品质和态度。学校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基地等的教育资源,更要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或共享企业、科研院所等的非教育资源,依托各方面的人才、科研、资源优势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各种创业模拟实体,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创业实践机会。在这里,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系统地宣传成功创业者的艰苦创业经历,组织开展成功创业报告会、自主创业论坛、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创新性课题研究等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播撒创造和创业的种子。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参与策划、市场调查、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创建电子商务网站、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创业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提高创业技能。

4.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创业教育环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个体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两个基本条件[5]。我国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尽管管理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从学业到就业的单一成才模式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人才培养过程中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管理机制仍然广泛地存在,很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由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各项制度,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教育氛围和环境。一方面,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途径,制订完善的创业教育方案,实行符合各自实际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并积极推进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服务与管理,组织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审批创业项目、拓展创业实践基地、争取和管理风险投资、检查和评估院(系)创业教育等各项工作,促进各种教学形式的互通,构建有利于个性教育的教学机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就业、创业渠道。此外,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在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和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摆正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不断探索和完善创业教育的途径,将创业素质的培育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业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华.试论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J].理论导刊,2006,(10):101-103.

[2]杨冠英.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162-16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4]彭熙,邓成超.论创新教育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60-66.

[5]范志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J].商业时代,2006,(35):7-8

作者简介:杜华(1963.7-),男(汉),四川兴文人,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途径培育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