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炳堂
摘 要 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明显的信仰缺失现象,引起人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章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外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让人们放弃了对信仰的追求;二是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使人们失去了理性追求的兴趣。
关键词 信仰 西方文化 浮躁心态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Belief Flaw
DING Bingt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bvious lack of faith appears in the society, cause people to reflect on. Why this phenomenon appears, the article thinks mainly from two reasons: First, due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to allow people to give up the pursuit of faith; impulsive mentality prevalent nowadays in society, people have lost interest in the rational pursuit.
Key words belief; western culture; impulsive mentality
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方面缺乏兴趣深有体会,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和反思。笔者认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的问题,不是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本身,而是源于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问题。在当下社会,不只是大学生,在我们的干部、党员以及群众中,信仰缺失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以下试就导致信仰缺失现象的原因谈点看法。
1 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信仰缺失问题
信仰缺失就是没有信仰,或者放弃以前的信仰。这些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思想灵魂中,确实发生了“去信仰化”的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其他所有的信仰。
1.1 国外因素的影响
自我国改革开放始,西方的大众娱乐文化便潮水般地、铺天盖地地、一波一波地向我们涌来,而我们自己又没有积极地、自觉地坚守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没有很好地守住自己的文化阵地,占领人们的精神领地。实际情况是,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产生了一种“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稍作回忆便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曾长期在我国流行的港澳台(主要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前)的言情剧和娱乐片,美国和日本的动漫,欧美日的言情、枪战、魔幻娱乐大片,近年来的“韩流”,台湾的偶像剧等。在这些西方文化影响下,国内也出现了空前的广泛和长久不衰的大众娱乐文化热,琼瑶的言情剧,戏说式的历史剧,对经典名著、经典文化的篡改剧,红色经典的娱乐版,许多作品丧失了起码的严肃性。许多东西明显是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对青少年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
1.2 国内因素的影响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比较大差距,这是现实。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如马克思生前所认为的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诞生,而是恰恰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文化比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远为落后的国家,比如俄国和中国。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建立的,七年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建立时,生产力水平基本上仍旧处在旧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上。经过6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尤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甚至经济总量在2010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是我们仍然处在,今后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刚刚公布的全国贫困线标准,从人均1196元调到1300元,我们国家目前仍有一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世界的整体情况来说,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福利,还是法治水平、廉政建设,都还没有赶上、更别说超过最先进的西方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觉悟水平的人,他们不会为历史的暂时境况而遮蔽目光,但有一部分人,他不管社会主义将来怎么好,将来的共产主义怎么美好,他就看眼前怎么样。所以,他们恐怕一时还难以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2 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使人们失去了理性追求的兴趣
浮躁,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一种心情、情绪、心态。浮躁就是心情的轻浮、躁动、焦虑、焦躁,再严重点就是狂躁、暴躁。它与心理的沉静、宁静、安静正好相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跃上前台,经济成了人们思考和活动的中心。当经济搭上市场经济的快车后,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参与物质的分配、对属于自己的物质的享受,都获得了制度上的承认和保障。在经历了长久的物质匮乏和生活贫困之后,人们从争取温饱、从温饱奔小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对享受的渴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当对物质和享受的追求以及满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必然要寻找和发现什么东西能更快地、带来更多的物质和更高水平的享受,这时候人们发动起自己所有的神经,最大化地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资源,去满足上述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资源不够用,便设法去挖掘其他可以得到的资源,用于上述目标,而且许多时候都是不择手段地去做。于是,在社会的价值取向恰好处在自发形成的情况下,权力、金钱、名誉、地位等逐渐成了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判断标准。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面前,人们自然要拿这个标尺与自己对一下号入一下座的,以此判断自己是不是进入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之列”,衡量一下自己是属于大成功呢,还是小成功,还是不成功,并且以衡量的结果确认或者安排自己在所在的群体中的位置。事实上,每个人也都在用同一个标准相互进行判断,并且用判断的结果相互之间在安排各自的位置。人们整天为这种竞争奔波,身心疲惫,还时常面对着公平的竞争和由各自定义的不公平竞争,时常遭遇成功与失败,当成功者和不成功者都感到有一种被剥夺感的时候,又不免情绪失落、心理失衡。
当人们都在热衷于权力、金钱、名誉、地位,一句话,热衷于名利的时候,为物质、面子奔波劳神的时候,精神上就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追求,只有与他人完全相同的对名和利的追求。人们迷失了自己,没有了方向,仿佛被社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只有了对物质的、对享乐的追求,忘却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忘记了真正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精神的满足。人们在迷失中,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感到焦虑、痛苦,当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时,其焦虑与痛苦越发加剧。当人们醉心于感性的、表面的和暂时的追求时,就不会想到,也不乐去于追求理性的和深层次的东西,当沉迷于眼下的享乐时,就不会去想,也不乐于追求宏伟的和长远的目标。所以,在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们还有心思考虑什么是信仰,应该树立什么信仰的问题吗?还会关心“主义”、“制度”一类的事情吗?
有朝一日,当人们从物质至上、名利至上的迷途中醒悟之后,从浮躁和迷失的痛苦中冷静下来,人们必定重新燃起对理性的激情,重建追求科学和人类进步的信仰。那时候,许多人会突然觉得,诚如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所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