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话语研究发展

2012-04-29 23:06陈雷
科教导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话语

陈雷

摘 要 话语研究在西方和中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图景,本文通过比较两种语境下话语研究的源流和变化,发现西方以辩论为起点,以公共生活为追求目标,而中国以名实之辨为起点,以个人关怀为目标。这些发现对于厘清话语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理论意义。

关键词 文化比较 话语 话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ontexts of West and China

CHEN Lei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Discourse studies presents different developing paths in the west and 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origins and changes of two paths, and concludes that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west originated in debates and in pursuit of public life, while Chinese one started in arguments of names and facts and for the purpose of personal-oriented research.

Key words cultural comparison; discourse; discourse studies

1 西方以古希腊辩论术研究为起点的话语分析

西方的话语分析开始于古希腊发源的修辞学。在相对自由的希腊式民主之下,针对公共演说与辩论的研究也随之成长起来,这也就是西方话语研究的摇篮。

在话语研究的雏形阶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修辞学是公认的起点。其里程碑式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以公共演讲与辩论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修辞学理论的人。他对西方修辞学的影响之大、之久,无人可比。《修辞学》采用历史的观点,追溯了修辞术的发展, 对以往的修辞术研究加以总结,把柏拉图的思想和智者派传统结合起来,成为哲学和实用主义的综合体。①

古希腊相对自由的政治环境消亡之后,辩论与演说的声音沉寂了下去,但是在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中,修辞学这种以话语建构的手段、方法、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延一直得到了延续。它从一门决定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分配和民主秩序的显学,演化为了中世纪学校教育的三大学科之一。②

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西方其后各个时期的修辞学只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的扩充与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佩特吕斯·拉米斯,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取材,谋篇布局、记忆归为辩证法,将文体风格和演讲技巧归为修辞学;而到了启蒙时期, 弗朗西斯·培根则提出,修辞学的作用是把理性运用到想象以影响意愿。修辞学是话语研究最早出现的领域,但是“话语”(discourse)一词在学术上的出现其实远远晚于修辞学。资料表明我们可检索到的以“话语”为题的最早著作,是1620年Whitbourne Richard著的一部未出版的著作。③

现代意义上的“话语”研究出现更是晚近。西方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才形成了“话语分析”的基本学科形态,而这个研究领域进入到世界其他地区学者的视野,得到全球范围内的承认已经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

2 中国以名实之关系为起始的讨论

与希腊辩论与修辞学的传统相似,我国同样具有自己的话语研究的悠久传统。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对于语言的讨论与分析要丰富得多。

中国语言讨论,或者说话语分析的起点在先秦。最为集中的案例是著名的名实之争。先秦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匡正名实关系是先秦名学的基本取向,而对名的谬误的探讨与分析,则是先秦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④

名实关系是战国时期的中心议题。最早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和墨翟“取实予名”两种观点。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荀子说说的“奇辞起,名实乱”的现象更加突出,甚至于兴起了一股名辩思潮,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名家”,此一阶段各家纷纷阐发自己的名实观以示对社会的担当感,一时百家争鸣。按照据朱前鸿的分析,关于先秦名实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家,即针对“名实相怨”的“乱世”,老子认为“名”是“乱之首”,主张无名,首倡“无名”学派;比老子稍后的孔子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提出“正名”的主张,以期“正名以正政”,肇端“正名”一派;鲁胜在《〈墨辩注〉序》中认为,“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提出名是对实的称谓,倡导立名,创立“立名”学派;惠施、公孙龙“祖述墨子名学成形名一派”,即名家。⑤至庄子,则另辟蹊径,作了一个价值论上的解释:由于人的价值立场的不同进而使得名实处于分裂状态。如何解决?庄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追求“道”的层面上与道融通,消解名实的分化。⑥

对于话语研究来说,名实之辩的一大理论贡献是对名的符号功能的详细探讨。名是事物名称,它的表现形式是语词符号,具体说是名词符号。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名的符号功能、作用的认识和论述,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比较深刻的,比如公孙龙就第一次指出了,“名”具有指称、认知、交际、指示、构词等功能。可以说,这种论断是对世界语词符号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⑦另一方面,先秦诸家的名实之辩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话语之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看法,无论各家的名实观与正名原则与方案如何千差万别,无论名实谁为第一性,操作上是先名后实还是以实定名,各家都坚持着一个共识:“名实相符”才是名实关系之常态。这也是中国古代话语研究中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现象。

先秦名实之争的余波很长,几乎绵延了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各个时期。在秦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所奉行的虽然基本上是独尊儒术,但真正实行的却是外儒内法,法家的思想已深深地渗透到儒家思想之中;唯一能与儒、法合流相抗衡的是道家思想,而且在某些历史阶段,如西汉初和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更是有所抬头。这种状况反映到名实关系的论争上,也就基本上是循着先秦时期儒、道的这两种倾向向前发展。⑧

但是中国古代的话语研究并非只囿于名实一端。在名实之争继续前行的同时,其他形式的话语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中的“文”或“文章”可以说是近乎于“话语”的概念(虽然它不关心口语),该著作可称为是中国学术史中最早的有关话语研究的杰作。⑨另外,中国古代教育中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都带有现代意义上的话语研究的色彩。⑩

虽然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话语研究与当代意义上的话语研究学科立意区别明显,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话语研究的传统对我我们当代进行话语研究来说,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王培培.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②③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④⑦张长明,李后生.论中国古代名学的理论贡献——从语词符号的角度.广东社会科学,2011(3).

⑤ 李牡琼.两汉名实思想探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⑥ 邹金霞.从《齐物论》看庄子的名实观.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1(1).

⑧ 徐阳春.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8).

⑨⑩施旭.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猜你喜欢
话语
画与理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从雾霾议题报道看政府话语与媒体话语的冲突与调适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雷人话语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