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红
摘 要 基于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关于诗学中的“摹仿”的文本的阐述,文章对两者从摹仿的对象和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其异同。文章发现,“摹仿”,从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摹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重新审视古希腊哲人对诗学中摹仿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学理论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诗学 摹仿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Western Literature
- Imitation between Plato's and Aristetes's Poetics
GONG Hong
(Ans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shun, Guizhou 56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imitation" in Plato's and Aristotetes's poetics, the essay analyses the object and ways of "imitation", comparing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n it is found that "imitation" is a progress from Plato and Aristotetes, it is useful to look back theidea of "imita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present literatures.
Key words Plato; Aristotetes; poetics; imitation
0 引言
“诗学”原指“论诗的技艺”。究其词源来说,“诗”有“制作”的含义,这种制作多指艺术创作,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造知识的学问。因此,本文如无特殊说明,诗学指关于诗制作的研究的学问。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都对诗学进行自己的阐述,贯穿于他们二者中都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摹仿”。笔者试图通过对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关于“摹仿”的阐述的文本分析,比较其异同,分析其根源。
1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摹仿
1.1 柏拉图对诗学中“摹仿”的阐述
柏拉图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一生著述颇丰,大多数都是以对话形式而流传于世,涉及内容有政治,伦理教育以及一般哲学问题、美学问题。在他谈论其他的问题时,也附带谈及诗学,在《伊安篇》,《理想国》中都有提到,其主要反映的观点为:诗的制作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对诗的制作中的摹仿做了详细的阐述,见苏格拉底与格罗康的对话:
苏: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得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
苏:他既然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创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木匠或其他工匠的作品完全是真实得,他的话就不是真理了。
苏:模仿者的产品不是和自然隔着三层吗?(注:这里所谓的“自然”,即“真实体”,亦即“真理”。木匠制床,摹仿床的理式,和真理隔着一层;画家和诗人摹仿个别的床,和真理隔了两层。原文说“隔三层”是把理式起点算一层,余类推。)
苏:他如果对于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意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纪念。他们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
在柏拉图的关于诗学中的“摹仿”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摹仿对象,怎么摹仿的论述。概括而言,柏拉图认为诗的制作过程是一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诗神凭附于诗人心灵,赋予它以创作的灵感,诗人的心灵受到感发,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在诗制作过程中,没有诗人的理性思维,只有诗神的凭附驱谴,诗人是“无意识”地代神说话。
1.2 亚里斯多德对诗学中“摹仿”的阐述
较柏拉图而言,亚里斯多德对于诗学中“摹仿”论述更加深刻,其《诗学》一书,原名为《论诗》,集中反映亚里斯多德关于诗的制作的理解。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主要分析了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由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指出了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
在亚里斯多德《诗学》中关于诗的论述中,我们发现,诗的制作原则也是秉承其师柏拉图,建立在“摹仿说”上,不过他提出诗的制作的摹仿是人的本能。概括而言,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诗不仅是对现实的摹仿,更可以进行一定的发挥,“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摹仿的对象有三种:过去有的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失事以及应当有的事。为了表现需要,诗人在摹仿的时候可以采取理想化和典型化的方法,以突出所摹仿事物的本质和鲜明特征,甚至,为了达到诗的效果,诗人甚至可以描绘不可能发生的和异乎寻常的事情,只要能按必然律或可然律把它描写得可信。不难看出,亚里斯多德在诗学方面的成就,对“摹仿”阐述也是相当深刻。
2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中“摹仿”的比较
2.1 摹仿的对象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皆认为诗的摹仿对象是“行动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二者都强调诗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又有所区别。在柏拉图那里,首先指出的是诗的制作是神的凭附,然后认为诗人在神的凭附下通过摹仿制作诗。亚里斯多德则提出“诗人……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对摹仿对象有了更加准确的阐述,认为:情节、性格和思想则是摹仿对象。
比较而言,从摹仿对象来看,二者都认为摹仿与真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的根源却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主观上的无法达到真理存在隔了三层;后者则认为由于客观制作的原因,在摹仿中存在比一般人好和一般人的坏的情况。
2.2 摹仿的方式
柏拉图对于诗的制作,他认为是神的凭附,即我们所理解的灵感的支配,与制作技巧无关,不同的诗人能够制作不同诗,在于他们受到不同的灵感。正如格罗康仅仅对荷马的史诗感兴趣,而能够解说它,这是一种原本的态度。
亚里斯多德则认为是“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通过对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的阐述,进而认为各种艺术形成的差别也在于此,摹仿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可以同荷马一样,时而用叙述手法,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用摹仿者的”。尽管使用相同的手段摹仿同种对象,因摹仿方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诗,例如,荷马史诗用语言叙述方式,悲剧和喜剧则用演员动作来摹仿。
比较而言,如果说柏拉图的诗的制作强调的是灵感的话,那么亚里斯多德的诗的制作则是强调制作,尤其是强调摹仿在诗的制作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在《诗学》开篇就提到:“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
3 结语
对于诗学中的“模仿”的论述,历来有诸多学者提出了真知灼见。 “摹仿”的起源,我们可以在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的论述中找到。无数哲学家都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发挥,“摹仿”在古希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系,并影响深远。在这些哲学家中,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是重要的两位,同时,他们是师徒关系,“摹仿”学说在他们那里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影像,摹仿就是摹仿影像。亚里斯多德在继承柏拉图的基础上理解并进行批判而定型,后一直影响后代。事实上,我们当代的很多哲学、美学、文学理论都源于当时。
重新回到古典时代关于“诗学”的讨论有重要的意义。诗学的讨论并不局限与诗学,更涉及其他诸如美学,哲学、文学,乃至一切艺术。我们相信,一切现代艺术及哲学、美学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其内核并没有改变。因此,回归古典对于认识当代也是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7.
[2] 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3]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