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方法;意境: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77-01
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构思技巧,不仅可以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朗读能力。笔者认为,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意境。启迪思想
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其“意”是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热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教师如能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就会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景仰和怀念之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观。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
二、讲解精要,贵在点拨
好的诗歌常在炼字、炼意,雕琢语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如,诗歌《回延安》一开始,就写道:“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可视为这首诗的“诗眼”,这一“抓”、一“贴”、一“搂”所表达的感情意境,既生动又形象。准确地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就能把学生引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抓住“诗眼”,能纵观全篇,对诗作的言外意、画外音、景外情有更深入的领悟。因而,教师讲解时。必须善于抓住“诗眼”进行“点拨”。以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三、反复诵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法。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烧红的煤,那么好的朗读和朗诵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国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歌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诵读能使静止的诗活起来,引领我们感受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可视诗作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男女混合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诵读训练,既要根据诗情把握诗歌的基调,还要做到发音准确、清晰、有力,同时要注意抑扬顿挫、速度适当。
四、赏析结构。感受艺术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起笔写风,因风下雪,接着咏雪——雪后天寒,接着写军营奇寒——大雪严寒,接着写冰封大地——营中饯别雪中送客,再回到雪上来。勾画出一幅宏大壮阔的万里边疆雪图。以此为背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又反映了守边将士艰辛、壮美的军营生活,构思精妙、新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诗人的艺术构思,从中受到陶冶、感染。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为了达到形象鲜明、新颖独特的效果,除常用比兴手法外。还要经常使用拟人、夸张、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因此。阅读时应注意分析它们的作用。
五、感染熏陶。教诗育人
好的诗歌有着优美深邃的意境,能引起学生深思,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诗歌中鲜明的形象和画面、凝练含蓄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情操。诗歌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能增强学生的美感,可以陶冶其健康情趣。因此,教诗育人,大有可为。诗歌的特点决定着它有着无穷的魅力。为了达到诗歌教学中的阅读鉴赏相结合,读听说相结合,可结合诗歌单元教学,适当地组织诗歌朗诵、朗读会等活动。通过找材料,作准备,登台朗读以及学生的评议(口头和书面相结合),逐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