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堂

2012-04-29 21:51钟亚
考试周刊 2012年48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

钟亚

摘要: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秉承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根植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理念,着力突出课程的生活性等特点,努力发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评价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但在广大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撇开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学管理不科学、农村家庭不够重视素质教育等主客观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生活性”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不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充斥着假大空和教师的灌输与说教。

2011年新修订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了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虽然存在着种种困难,但作为小学实施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儿童观,发挥课程的优势和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不断挖掘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缔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一、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把课堂变成熟悉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生活性”特点表明儿童的生活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就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提取有价值的素材,使课堂变成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品德的发展。

在教学《我们的国粹——神奇的中医》(《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了解我国中医、中药的知识,培养学生珍视祖国传统文化”内容时,课前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见过的或家里现有的资源中对中药进行调查和收集,尽可能弄清名称和功能。教学中开展“我是小小药剂师”分组活动,让学生将农村极易收集到的折耳根、蒲公英、龙骨片、硫黄粉、VC银翘片、藿香正气丸等根据来源、加工工艺、形状等分类进行认识、研究和交流,惊叹于祖国中药的博大精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教学活动“三维”目标的实现看似轻松、简单,实则是因为遵循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学生对中药认识和了解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村民热衷的有利条件,课前收集比较容易,乐于接受学习任务,活动中参与度较高,小组合作探究真实、高效,情感升华自然到位。这些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就是这次教学活动成功的基础。

二、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愉快的氛围,让生活成为快乐课堂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经验与认识,转变角色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和感悟,获得对世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在教学《秋天来了》(《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了解季节的特点”内容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游戏氛围,与学生玩“尝一尝、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找一找”游戏。刚开始让学生们闭着眼睛尝橘子、摸薄毛衣、闻桂花香、看落叶、赏菊花,之后说出这是什么和有什么感受。然后全班同学一起玩“找秋天”游戏,使学生从听、看、闻、尝四个方面寻找秋天的信息。几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学生积极热情,交流了来自自然、服饰等许多秋天季节的特征。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不再是说教者,学生们通过眼耳口鼻等多个感官感受到的生活经验在想象的空间中得到了调动,思考与判断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真实的认知和情感的升华,原本枯燥的学习已经变成了愉快的游戏,生活则是这次愉快课堂的基础。

三、精心取舍,不让教材内容塑造空中楼阁般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当中的内容,教师应该用科学辩证的目光看待,把它视作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学特点的“案例”,对于那些与农村生活脱离甚至相去甚远的内容绝对不能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农村教师必须结合农村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中的内容认真分析,精心取舍,捕捉或补充有价值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能让教学塑造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般的生活给学生。

教学《爱护公用设施》(《品德与社会》浙江版三年级上册)“哪些是公用设施,为什么要爱护公用设施,怎样爱护公用设施”内容时,因为不同区域的学生生活实际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时要对教材提供的素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大胆取舍,大量补充。首先从农村实际出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关心、爱护公益健身器材、路灯、桥梁、水渠、河堤、电线等,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未来生活中将要接触的诸如电影院、体育馆、电梯、交通指示牌等公共设施。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为不同经济文化有差距的地区教学留下的可创造性空间,立足农村生活实情,放眼学生未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从小树立公德意识,把课程“生活性”的特点上升为“前瞻性的生活性”,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新的理念、希望和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坚定信心,不断在教育教学中实践、探索,以有所收获。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更大,不是短时间,也不是运用几个教学案例就能解决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提高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的能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努力缔造一种充满生活性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探究、创造和乐趣,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对农村小学体育课的认识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