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岭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形。它对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巩固基础、强化技能,以及提高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思维、完善知识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习题课教学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消除疑惑、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继续、深化和提高,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下面我谈谈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认真选题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习题课的效率,教师要在选题上下工夫。备课时,教师要对近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进行回忆、整理,认真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首先,选题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应避免繁琐的证明或计算。其次,选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习题满足学生的要求。既要适合班里的尖子生,又要适合中下层学生,以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完成为宜。这样,才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跟不上其他学生,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选择一些同教材例题相仿的题目,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
2.重视题目的分析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能动过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启发或就题论题,否则就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失去锻炼分析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学生的一些错误思路完全堵死,把学生的思路硬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禁锢学生的思维。这样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另外,习题课不应只是为了求得习题解答的结果,而是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般的模式。所以,要把重点放在探索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过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发现题目的特点,探索解题思路,尤其是联系已知与未知的关键点上。如:在“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时,一般的探索方法有:(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一个三角形的两角相等;(3)利用成比例线段,等等,究竟选择什么思路,就要由题目的特点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解题的核心和本质,真正发挥习题课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避免盲目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问题归类,逐一解决
3.1采用“分组做题,分组讨论”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由组长和副组长帮助共同组织学习,让他们及时完成,然后共同讨论。解题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这样组织教学,针对性更强,可避免“一题对全体”的弊端。以后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再把题目的深度、灵活性逐步加强。
3.2采用“学生做题,学生改”的方法。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規定的题量,并告诉大家:“组长由教师批改后,再给别的同学批改习题并讲解。”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帮手”,以现场批改、教室流动的形式,给他的组员批改、讲解。此时,老师在一边辅导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主动性,引导组内同学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再讨论、交流研究中出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4.运用启发性原则
4.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提出与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的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或问题组)构成的教学主线,使学生进入有意义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出与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的问题,促使学生出现认知的需要,即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想象丰富,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为“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或“智慧发展的最佳状态”。
4.2启发学生质疑释疑。
质疑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找出疑难、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释疑是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机会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自己动脑、动手,以及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等。在确定解题策略时,学生可能产生各种想法和思路,要让他们有机会讲出来,创设思维的良好环境,引导他们进行解题反思,使他们在选择解题方案上有所突破。
5.注重学生的读题
一些学生在习题课上表现得缺乏耐心,往往还没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就稀里糊涂找解题方法,找到方法后回头一看不适合本题结论,再重新读题找条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见,正确理解题意是做好习题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读题,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从而正确地解题。所以,我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出示完题目,我不急于启发解决方法,而是耐心等待,等待学生认真读题和理解,等待他们思维进入思考问题阶段。指导学生完成读题任务:①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②将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分成若干个部分;③画出草图或列出数据;④用已知条件尽可能多的表示未知条件。教会学生将“问题”弄清楚、明白,告诉学生,怎样才算了解问题的含义——就是不看原题也知道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并暂时不会忘记。这时便可全神贯注地寻求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