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曙光 刘海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讨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原则、课程内容与技术路线,构建《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协同资源共享与协作学习平台,对于利用信息服务技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和实际作用。
关键词: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设计原则总体构架
1.《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结算》是一门理论性完备、实践性极强的金融应用性学科,是从事涉外银行,特别是涉外商务贸易业务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建设《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系统掌握国际结算过程中所涉及的结算制度、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与结算单据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在仿真实践中涉及国际结算的法律、法规、制度,学会解决金融实务和贸易结算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掌握国际结算的业务流程与操作规范,并对学生的实际工作产生实际影响,课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应该重视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应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真实的教学素材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协同学习平台加强教学互动,以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开阔学科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由于受时间、空间、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限制,不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方便的教学互动,灵活的个性化、协作化教学模式,因而教学效果有限。而借助信息技术建立的协同学习平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因为网络课程教学的学习资源信息量更为丰富,知识展现形式更为多样化,传递更为快捷,便于贮存和整理,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协作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有必要結合《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建设配套的协同教学资源课程平台,建立协同学习模式,利用面向服务的技术提供虚拟化的教学支撑环境,促进《国际结算》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团队教学的协同性,增强教学效果。
2.《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设计原则
(1)《国际结算》课程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1],[2]。在该理论指导下,《国际结算》课程应采取如下教学策略: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网络课程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该网络课程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设计上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如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了访问路径的自动记录与自动导航功能,学习内容的聚合与定制,等等。
(2)《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体现协同学习模式,让学生和教师团队协同工作。
Johnson & Johnson的合作学习理论指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成就是呈正相关的,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时,其他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3]。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4]。《国际结算》课程设计中,设计三类合作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在协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国际结算》课程建设运用面向服务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媒体化、教学活动的交互化、网络资源的开放化。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结算》课程通过运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视频、动画、课件、试题教学素材,提供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本等教学资源展现形式。运用JavaScript提高课程内容访问的交互性。通过RSS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搜索并收藏,开放性地进行教学资源的采集、存储和评价,并将课程资源对外开放发布。
3.《国际结算》网络课程的总体构架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以上提出的设计原则,设计《国际结算》网络协同学习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国际结算》网络课程总体构架
4.《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和特点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建设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组织内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突出网络学习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资源整合,进行协同学习工作和情景支持。建立后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具有如下特点。
(1)根据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要求进行语义数据组织。
《国际结算》课程资源库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习题等相关资源信息进行统一描述和组织,并对利用信息检索收集的数据按语义进行组织和分类,使课程资源内容覆盖全面,并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为课程网站的建设奠定基础支持;语义数据组织结构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体现课程内容表述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网上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完善协同学习环境。
利用《国际结算》网络课程网站的资源推荐、情景模拟等服务功能,能够让教学资源在第一时间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共享和推荐。学生可根据好友推荐导航及教师建议选择个性化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使用情景案例让学生进行协作讨论,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实时通信、教学动态等功能也方便师生的交流,共同建立起协同学习的环境。
(3)个性化教学网络平台功能。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可对学生的访问路径进行记录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的方式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并在学习助手板块中以“推荐阅读”的方式显示。教师可以通过此平台将个人的科研信息与教学信息结合起来,完成个性化的教学科研资源分享与收藏。
5.结语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设计体现信息服务技术与专业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将科学性、技术性结合一起,构建师生协同教与学的环境,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学生能够主动借助该网络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拓宽知识面。同时教学团队成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组织教学内容,能分享教学资源,统一教学与科研活动,实现教学互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VOL156,(3):175—177.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Johnson.D.W.,Johnson.R.T..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Z].1987.
[4]Hooper.S..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J].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rarch&Development,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