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媛
摘要: 本文从非正式教育因素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和加强非正式教育因素引导与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教育因素这一问题。
关键词: 班级管理非正式教育因素引导和管理方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我认为班级事务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具有高度自主意识的教育对象——人,不可能有一套正式教育因素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因此除了正式教育因素之外,还有众多的游离于其之外的因素与正式教育因素一起,共同构成影响班集体正常运转和班级目标实现的综合力量。
通常,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教育因素往往被看做一种“另类”教育因素或被当做特殊情况而忽略不计,任其发展,或视为消极因素而加以压制或挞伐。事实上,在看似不居主导地位的非正式教育因素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缘,如何正确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兴利除弊,成为目前班主任工作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非正式教育因素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非正式教育因素是相对于正式教育因素而言的,正式教育因素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由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制定的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制度化规范化因素,如:各类教材、教师、教学设施设备、教育场所等,在教育活动中正式教育因素占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但是除了正式教育因素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生自发产生的或民间遗存的或社会流行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如:非正式学生群体——同乡,非正式教育环境——网吧、游戏厅,非正式教育内容——迷信、习俗,非正式教育方法——模仿、崇拜,等等,我们统称为班级非正式教育因素。
非正式教育因素由于受学生个体思维和社会复杂矛盾的共同影响,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客观存在性,非正式教育因素不以人们的承认不承认、认同不认同,时时存在并作用于班级教育活动。例如: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在不经意中获得友谊、理解与快乐。对其的适时教育引导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自发性,一般来说,班级中正式教育因素具有主观培植的特点,在社会、学校、班级有意识的组织与培育下,是一种受控的教育因素,而非正式教育因素是受社会时尚元素的冲击、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学生个体作出的自主选择,其形成或认同过程具有较强的自发性,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教育因素。如:学生追星是完全出自个人喜好做出的自主选择,这也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三是不确定性,正式教育因素是以各种形式长期固定下来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班集体和学生个体既不能自主选择种类,又不能自由选择接受与否,而非正式教育因素会因班主任对其的认识水平及评判能力和学生个体对社会时尚元素、历史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习惯的认同取向差异,而体现强烈的不确定性,一个班级或学生个体受非正式教育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多个乃至全部的影响是难以确定的。
二、加强非正式教育因素引导与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经常有一种普遍的错误认识,即在班级管理中,所有人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服从规范化、制度化的正式教育因素,非正式教育因素常被简单地视为“另类”或个别教育现象而忽略不计,不能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非正式教育因素的重要作用。
1.补充作用。就与正式教育因素的关系,非正式教育因素具有兼容性,两种因素可以同时存在于班级教育活动中,作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是可以加以引导和管理的,正式教育因素发挥主导作用,非正式教育因素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达到共同服务教育目标的效果。
2.凝聚作用。非正式教育因素是由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长期交往形成的,这些时尚元素、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自发群体组织、追星心态、网络文化、短信交流等因素容易形成班级“抱团”心理,从而强化学生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只要合理加以引导就能起到凝聚班级力量的作用。
3.双重作用。就非正式教育因素性质而言,有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之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当其与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致时,就会发挥有益于班级和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补充作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班集体或学生个体产生不健康、不和谐的心理。
4.桥梁与纽带作用。在我国,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学校,正式教育因素通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输灌给教育对象,与此同时,不同程度地阻隔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非正式教育因素作为社会时尚元素、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自发群体组织、追星心态等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及时反映,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正式教育因素可以理解为强制性的教育因素,其对于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规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非正式教育因素则是一种学生自身内在的心理约束,其对班级教育、管理效能的影响却容易被忽视。
三、正确引导和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教育因素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在主体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而是拥有自由思考和独立选择权利的主体,学生越来越看重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时尚的选择、文化的认同、偶像的崇拜、交友的自主等的独立性,这不时会与班级正式教育因素、班级发展目标、班主任管理意图和期望产生摩擦、冲突,这正是班级非正式教育因素经常遭到歧视或打压的主要原因。例如,在生活节奏急速加快的今天,学生有时进入网吧,暂时置身于虚拟世界,或聊天自慰或游戏松弛,借以达到心理的某种平衡,但班主任往往谈“网”色变,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教育因素,班主任要尽量避免情绪化的冲动,克服自己的好恶取舍,用理性的思维去认识其存在的价值和教育意义,以崭新的观念和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的非正式教育因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给予正面引导,科学管理,扬其长避其短,与正式教育因素一道促成班级教育目标的实现。
2.全面了解,动态把握。班级中非正式教育因素的存在不是一成不变和千篇一律的,它具有不确定性、自发性、流变性,其衍生、变异和湮灭的速度极快,存在的方式异彩纷呈。因此,班主任在把握班级中的非正式教育因素时,要认真梳理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和每一种非正式教育因素的特殊性,尽可能地把班级中所有非正式教育因素的情况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并随其发展、变化不断更新。
3.尊重存在,耐心转化。受非正式教育因素影响的学生,或是班级中时尚、前沿的代表,或是公认的小智囊,或是极具号召力、影响力的“双差”生,在班级中有着业余的领袖地位或核心作用。他们在班级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必须重视他们的存在和影响,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安排他们担任班级的管理层,利用他们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班级的良性发展。
4.主动出击,积极建构。全面了解、把握班级非正式教育因素,不在于“任其发展”和“限制自由”,而在于构建有班级特色的健康的积极的非正式教育因素,一是“入乎其内”,充分引导、规范和发挥学生现有的时尚元素、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自发群体组织、追星心态、网络文化、短信交流等非正式教育因素的积极因素,大胆张扬它们的正向价值,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班级荣誉感、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生活。二是“出乎其外”,主动构建班级核心非正式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培植适合班级实际、有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的非正式教育因素。例如,打造和谐的班级非正式群体,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学习社会崇尚的英模人物,提倡新风尚摒弃旧习俗,等等,从而形成班级独特的非正式教育因素。
学生处在养成教育阶段,只要我们注意班级正式教育因素的同时,兼顾非正式教育因素的正向引导,给学生一个能在班级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就一定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