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文学作品的互文本教学

2012-04-29 12:58李祖德
科教导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教学模式

李祖德

摘 要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讲解某一作品。针对这一特点,本文从作品的互文性、课堂的语境等角度初步探索现代文学作品的互文本教学模式,以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间性”。

关键词 现代文学作品 互文本 教学模式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Intertext Teaching of Work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 Zude

(College of Liberary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ntains more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no works can be analyzed independently form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the thesis probes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text for the work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 intertextuality, context of class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achieve'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work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tertext; teaching mode; intersubjectivity

1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可能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审美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在其教学方面,尤其是作品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僵化的教学观念。这使得文学作品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也缺乏个性,也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感觉迟钝,从而导致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贫乏。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悖。

究其原因,这一现状源于以“作品意义”为中心的文学教育模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的单一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无法呈现,作品的意涵无法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与情感体验,更无法创造新的审美体验。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手段的提高,教学中已广泛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这为“互文本”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和有利的硬件条件。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丰富文本的样态,营造良好的教学语境成为一种必然,而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文本或作品及其意义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互文本”的教学理论模式与经验模式,以改善旧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真正成为思想教育、审美熏陶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

2 互文本教学:一种理念

所谓“互文本”教学模式,是基于“互文本”的特点来讲解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并从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理论与经验模式,改进该课程教学中陈旧的模式和手段,最终使文学作品内化为学生(包括教师)的认知与体验。

但“互文本”绝非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如已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文本。更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模式、方法或经验。“互文本”是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相关的一个概念。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处于许多其他文本的交汇之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文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是这些文本的再度阐释、集中、延伸、变异、转移或深化,也就是说,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构成了相互解释、相互考辩和相互碰撞、交流的意义网络或“话语场”。因此,“互文本”是与作品文本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其他文本,与此同时,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师生的对话,乃至课堂的情景,这些因素也构成了另外形态的“互文本”或话语。也因此,“互文本”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即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阅读和理解活动的综合过程。也就是说,在“互文本”和“对话”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及相关文本的理解、对话与批判,从而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不管是在题材、主题、还是在社会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诸多方面,可以说都处于一种“互文性”的关系中。比如说,鲁迅的“乡土小说”尽管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存在很大差异,但其中的问题却有着相关性,那就是:这些作家是如何想象“乡土”和“农民”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或者那样想象和叙述?他们各自的想象意味着什么?追问这些问题,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作家和不同作品的意义。这恰恰也是“互文本”教学模式要呈现的可能性效果。

互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互文本”的阅读并在互文本之间进行“对话”,这既是为了实现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递、价值的实现和观念的改变,更是为了实现思想和意义的共享、审美经验的获取和分享、心灵之间的融通,以最终达成一种主体间互相对话和共鸣的教学效果,实现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换言之,也就是要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多重语境、多重体验和多种形式去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和意蕴,同时营造“对话”的教学语境,并使学生能真正从中得到思想的教育、审美的熏陶和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

3 互文本教学的几个向度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单纯以作品意义分析为旨归的教学模式,然而,这并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与意蕴。互文本的教学模式,恰恰要解决的正是这种“意义中心主义”的教学模式和“单向度”的刻板的教学语境。因此,“互文本”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选取与作品相关的多种形式的文本互相参照阅读,从而唤起学生对作品的多重体验和多重理解。具体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互文本教学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向度:

一是与同类题材的互文本进行对话,这既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也能使某一文学作品有比较和参照的文本。二是与相同文体形式的互文本互相参照阅读,这可以从文体、体裁的角度把握某一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将某一作品和与其内容相关联的互文本对话。这可能会出现跨体裁、跨文本的情形,但这可以增强信息的广泛性,如相关电影文本、音乐文本、图像文本,甚至其他知识领域的文本,如历史文本、政治文本、新闻文本等。四是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展开互文本对照,对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内部比较,从而加深对某一作品的理解。五是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进行互文本的对话,这可以横向考察某一作家作品的特殊性,从而加深对该作家作品的理解。六是和与作品文本中某人物或某情节相关的互文本进行对话,这可以使文本内在的因素和其他文本内在的因素发生关联,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课堂的语境中,教师与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也构成了互文本,也需要在这些互文本之间建立起“对话”的关系。

总之,互文本教学的特色是能够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对话”的状态,即是在课堂上,在教师、学生和作品之间达成一种互动而且充满争鸣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学作品的思想提升和审美再创造。也就是说,将文学作品放置在一个意义和情感的多维网络中进行阐释和理解,以改变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教学模式和理解模式。

4 互文本教学的预期效果和可能性

所谓互文本教学,其预期效果是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一个充满“对话”和“交流”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既有教师和学生的现场交流,也有同一时代和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交流,更有现实和历史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因此,它是所有主体之间、所有文本之间的意义交流。

总之,互文本教学能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能在充满“互文性”的意义和情感网络中去把握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风格,并能从多种角度、多重体验去理解某一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和意蕴。可以说,互文本教学是实现思想、情感、意义和审美经验的再生产和增长的有效途径。因此,“互文本”教学,是从作品的“互文性”,最终走向一种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主体间性”。

本文为2011年度重庆师范大学校立教改项目“基于‘互文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朱栋霖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朱栋霖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瑾著.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微博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