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昆仑西王母 展示研究全过程

2012-04-29 12:57:42任玉贵
群文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西王母青海湖昆仑

任玉贵

湟源历史文化探源之一

湟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史前称“西戎”,汉代称“临羌”,唐代称“绥戎”,明代称“俱尔湾”,清初称“德木卡尔”又称“丹噶尔”,民国称“湟源”。

湟源历史文化定位有“王母石室”、“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

近期媒体提出的“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凝望”、“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邂逅”、“茶马商都”等子虚乌有,应当淡化和消除。

历史上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永存的事物。文是文明,化是影响,故文化是历史上文明的影响,超越一切。

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探索

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

——题记

蜚声中外,著称于世,震撼全球的祭拜西王母大典,在青海湟源日月山下的宗家沟隆重举行,真是“沉睡几千年,一醒惊世界”。那么涉及古昆仑因西王母是怎么发现的?又依据什么将古羌西王母部落定位在今湟源地域?本文将它的来龙去脉及鲜为人知的背景和盘托出,以飨读者。需要标明的是笔者自始至终直接参与昆仑西王母国探索发现的全过程,首先在全省报刊发表昆仑西王母研究报告,首次出版昆仑西王母的专著,成就斐然,赢得专家学者啧啧称许。

一、探索发现,石破天惊

其一,在挖掘整理湟源历史文化过程中,笔者2004年在日月山田野作业时探奇访胜惊人特奇地发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环湖雄峰野牛山在《湟源县志》称“阿妈索日苟”,《西宁府新志》也记载:其山高4898米,方圆一百多公里,高耸云霄,终年积雪,四时不消,是昆仑山北系祁连山小积石山系,当地邑人称“大家的阿妈”。据多年放牧到过山顶的人说,这山上供奉着一位女神石像,这位女神骑着梅花鹿,手托仙桃,神采奕奕。有的老人说这位女神,就是西王母。每年七月贵德、共和、湟中、湟源四县民众向这位女神无限虔诚,敬香煨桑,顶礼膜拜,其中女性喜欢的镜子、手镯,比比皆是,动人心弦。

其二,在阿妈索日苟山下,有一座古城,在十三座庙宇中有一座禹王庙。据笔者了解,全国为纪念大禹丰功伟绩,河津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开封有禹王台,长沙有禹王碑,怀县有禹王宫,这些禹王口、城、台、碑、宫都在中原,唯独禹王庙却在中国西部,靠近河海即黄河、西海即青海湖之边。笔者问过当地老人,他们异口同声都说,庙内大禹披着蓑衣,手拿大铲,顶天立地,壁上画着汹涌波涛的黄河。由此可以说大禹治水到过这里,前所未有。

据史记载:大禹奉舜帝之命,奔走于三山五岭,寻河追源,曾来到积石州(今贵德)积石峡(今龙羊峡)看到黄河水流入青海湖,湖水上涨,淹没周边,危及河湟,波及中原,于是“禹学西王母”治水,黄河顺流入积石峡,消除了水患,建树了盖世奇功,今在贵德黄河边上修建“禹王台塑禹王像”。世代生息在阿妈索日苟山下的先民,在此修建了禹王庙,缅怀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彪炳千秋,流芳百世。可惜此庙毁于上世纪60年代。

从以上超乎寻常的两个问题,笔者按图索骥,精挑细选又发现《颛顼战共工》地点在西海即今青海湖,湖东有座华石山,《山海经》中称“翠山”,有倒塌之势,正与共工被颛顼打败,跑出西海向对南东的大山撞击,与怒触不周山传说完全吻合。

《山海经》中日月山是日月出没的地方,《夸父追日》自然成章。周穆王西巡到瑶池即青海湖与西王母相约的《瑶池相会》、《蟠桃盛会》也就浮出水面,紧接着《嫦娥奔月》、《后翌射日》等昆仑神话跃然入纸。

在省市专家谢佐、井石、程起骏,湟源县委李国权等人协同下,西王母石室在宗家沟也映入眼帘。据有关资料反映和笔者实地考查,方圆一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大约有石洞300余座,光在宗家沟就达108座。

宗家沟,以宗家寺供奉西王母,以神仙洞供奉偷看西王母洗澡的吕洞宾视而得名。宗家沟又称“佛像湾”,这里有玉岩洞、仙人洞、菩萨洞、二郎洞、吕祖洞、神仙洞、桃尔洞,王母洞、连沙洞……《西宁府续志》中记载:宗家沟,又称松峡沟,此沟两山壁立,一水中流,鸟道曲盘,石洞成群,人迹罕到。不少洞烟熏火燎,黑漆一团,似往有人迹磨损的痕迹,洞独其观,说明这里年代久远,神秘气势,深莫如测。有位专家说过“不怕给昆仑西王母定位,就怕找不到最合适的位置”,那么最合适的位置是什么?

二、全面展示研究过程

(一)依据史书典籍。发现探索古昆仑山和西王母石室,主要依据《山海经》端倪可察,其中“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立。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海(今青海湖)赤水(今黄河)。《汉书·地理志》“临羌有昆仑山”,临羌(今湟源)县内有西王母石室。《神异典》中左带瑶池(今青海湖)右环翠水(今发源于翠山之北顺羌河,又称药水河)其山之下,(今阿妈索日苟,又称野牛山)弱水九重(今指倒淌河),上下左右将古昆仑山方位畅晓清楚。《列子》、《庄子》、《淮南子》、《史记》、《通典》、《十州志》、《论衡·恢国篇》、《经典释文》、《西酉杂俎》等对研究古昆仑山和西王母有重大影响。《水经注》中有“湟水东径有西王母石室”也是研究和探索古昆仑山和西王母石室不可多得的史书典籍。除此之外,《山经地域概貌示意图》,《西次—经路线图》、《禹贡地图》、《山海经图赞》、《西宁府三边地图》等兼容并蓄对古昆仑与西王母地理包括瑶池、赤水、弱水、炎山、流沙、翠水、白水、湟水、临羌县、西海郡、昆仑山等古地今地对号入座,日月合璧,天衣无缝。

(二)注重出土文物。1982年湟源博物馆和省文物普查队在湟源县大华村中庄发掘属于卡约文化墓葬百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上千件。其中四面铜人像造型古朴奇特。一个伸腿而坐,左右臂至胯部各铸一面,双脚铸为一面,成为四面人像,人像留发而无冠,隆鼻大眼,神态各异,与《十六经立命》对“黄帝四面”“黄宗(帝)解释原始好信,作自为像,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和先秦古籍讳书上有“三皇无文,五帝画像,及三皇设言民不讳,五帝画像世顺机”如出一辙,记载佐证“四面铜人像”文史专家程起骏撰文称就是黄帝四面像,涣然冰释。

湟源大华中庄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件“犬戏牛鸠仗首”,在鸠仗首的鸠鸟头状銎之上,一端塑铸一条昂首张口翘尾的猛犬,另一端塑铸一头耸肩奋力的母牛,牛犬相向而立,作欲斗状,母牛腹下又有一头正在吮乳的牛,却神态安恙。据史书记载“鸟是羌族最早崇拜的图腾”,故出土的“犬戏牛鸠仗首”是羌族先民崇拜的例证,著名作家井石认为“也可能是西王母至高无上的权杖”。

以上两件出土中华绝世国宝、国之重器,文物价值连城,是均属卡约文化,卡约文化是青海唯一的土著文化也是典型的以古羌人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上限距今3500多年,据统计湟源地域发现50多处,据史记载:黄帝生于羌与羌人的首领西王母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黄帝与西王母同是昆仑神话的主线人物。尊为“人文始祖”与昆仑西王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实地调查地。从引经据典,鉴往知来中看到,研究昆仑与西王母地理中,临羌县有气吞山河、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羌县,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有“临羌有昆仑山”。《逸周书·王会解》中有“临羌在今甘肃西宁县西”。《释文》写云“昆仑山临羌西”。《湟源县志》中有“汉时置临羌县(治今县城东南)隶金城郡。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进军湟水流域,平定和招抚羌族,同年在今湟源县东筑临羌县城”。此城西临羌族,故称“临羌”。《青海通史》中记载:“临羌治在青海湟源县城东南”。近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在《古籍中探索我国西部民族——羌族》中说:“临羌治湟源南古城”。周希武在《宁海纪行》中明确指出:“余疑县城东南湟水南岸之古城,当即临羌城也”。《西宁府新志》亦云“临羌古城在县治西,汉置,属金城郡”。《西宁府续志》也有“治西宁西九十里”。不言而喻,临羌县就在今青海湖东,西宁市西,这样西王母的羌人部落的方位就十分明确了。

笔者数次提到临羌县城,它位于今青海湟源县城关镇万丰村,这是湟水与药水河交汇处,古城距北湟水500米,西距药水河700米,南依松蛾山,又称“戎峡山”,土人呼“大俄博”。古城略正方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45米,残高18米,底宽15米,顶宽2米,面积约61250平方米。古城南北各开一门,外有瓮城,每面城墙及四角都有马面,共有13个。城内南高北低,原有布局已看不清楚,城面地面散布砖瓦石块,泥质陶灰片,曾发掘出汉代的五铢钱币,唐代的开元铜币等珍贵文物。

除此之外,炎山,湟水地区也不例外,在实地探索昆仑与西王母地望之中也非有攀龙附凤的作用。炎山,在《山海经》中称“日月山”,南北朝时称“赤岭”,元代又复称“日月”,也有攀龙附凤的作用。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图解山海经》中有“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日月山,那里是天的枢纽。这座山的主峰叫吴姬天门山,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昆仑山》中有“下浮弱水波晶晶,傍晚炎火光熊熊”。“炎山”,火焰山之意。“土质多红砂”“由古老的火成岩石构成”。“山上无石,土为紫色,远看如喷火,近瞧似血染”,无疑古时称“赤岭”就源于此。《水经》言其高为三千多丈,为赤山。《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石皆赤,号曰赤岭”。南北朝的宋云说:“赤岭者不生草木,因此以名”。清人吴廷伟在《定藏纪程》中记述:“北边岭口土黄色,南边岭中土红色”。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日月山寸草不留,树木不生,是赤之炎炎的“火焰山”。如今笔者多次在赤岭(今日月山)附近看到还有红岭、红膊湾之称的山丘,皆为赤色,历史名城石堡城就坐落在红褐色的悬崖峭壁上,华石山西头,至噶尔藏岭(今分水岭),满山满沟与高台土丘,全为红色的断层石崖,与《山海经》中所言“昆仑之丘”外围“炎山”完全吻合。

湟水,又俗称湟河。《太平寰宇记》中有“湟水俗名湟河”。《通典》中有“湟水,一名湟河”。《元和郡县志》中有“湟水名湟河”。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湟水出塞外,东径有西王母石室”。黄河最大支流湟水古称“拨洛充克克河”,发源于今海晏包呼图山,从塞外流入临羌(今湟源),出于东峡又称戎峡。从湟水发源的地域看,西王母石室(今宗家沟)恰在东径方位,且临羌古城又在湟水和药水河交汇地方。

(四)探讨古羌遗风。相传三皇五帝等都出生于西戎羌地,经情直遂,笔者认定故今湟源地区社火是古羌遗风留存最集中展示的平台。其中社火出“炎官”时,有八抬大轿将炎帝抬出,巡游古城昭示天下,以祭祀他对中华民族的盖世奇功。社火中的哑巴,身穿蛙衣,手拿仿造的人类生殖,在少女少妇中跑来跑去,有“哑巴不说话,社火里头他为大”之说,象征着“女娲造人”的崇拜。

社火里领头的“大羊歌”又称“大身子”,头带羊角帽,翻穿羊毛袄,妆成“西戎牧羊人”。据《风俗通》记载:“羌本戎者也者,主牧羊”。《说文》解释:“羌,西戎羊种也,从羊从儿为慓悍,从羊从女,女为贤美”。汉字中“羊大为美”、“羲在头上”就是不忘先民羌人,崇拜羌人的意思。

社火中“搬船”说明古时羌人迁徙到海边,刻画渡海中与风浪搏斗惊心动魄的场面,反映西戎羌人不屈不挠、战天斗海的大无畏精神。

社火中的“高跷”是湟源父老耀祖光宗、额手称庆的人物,包括神话人物西王母、夸父、大禹、穆王、牛郎、织女、白蛇、青蛇等;历史人物三国时代五虎上将,唐代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宋代杨家将等;地方人物有青海首富李耀庭,赴藏谈判的朱锦屏等。

社火中“八仙”是参加西王母“八仙庆寿”蟠桃盛会,后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过海,赐福赐寿”之说,是社火中最引人注目的身子,百看百听,历久弥新。

除了社火,民间喜庆方面,汉族新娘上轿前头挽髻高,还要插上类似戴胜鸟展翅的簪子,这是西王母真容“玉胜”的遗风;当新娘到婆家“放烟火”新娘穿戴社火胖婆娘红衣,入洞房中的“釀床词”。企盼儿女到娘娘庙摘香包与昆仑神话中的“兄妹配婚”喜神、生育之神西王母珠联璧合。起源于青海湖地区的藏族舞蹈“朗玛”、“堆谢”、“果日谢”、“锅庄”、“对角”均属古代羌人西王母原创的舞蹈;西王母“蓬发戴胜”富有女性的魅力,成为后世藏汉妇女最为青睐的扮相,也成为现代少妇少女“披肩长发”仿西王母的时髦追求。西王母“虎齿豹尾”影子至今在年都乎上演“虎舞驱傩”仪式。虎舞完全是古羌人虎崇拜在本土的遗存,毫无二致,也无可非议。

(五)挖掘传说掌故。环青海湖和湟水流域是西王母部落繁衍生息的故里。所以,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掌故,虽说不上古羌历史,但却折射着古羌首领西王母的历史影子,略见一斑。

至今环海藏族信仰一位“阿乃贡玛坚茂”的家神,说她是环海藏族古老的祖先。“阿乃贡玛坚茂”翻译成汉语“尊贵的西王母”。青海湖在藏语中读“措温布”,这个名称是西王母的转音,故流传着“西王母营造青海”的故事:相传远古时候,有父子二人到昆仑山,走得口干舌燥,寻到一处泉儿,喝了水后,忘了盖石板,泉水横溢,淹没万帐牧户,西王母看见后,急忙将一座山连根拔起堵住泉眼,才没酿成大灾。然而已溢出的洪水,形成了今天“高原明珠”青海湖。那座山是今天的海心山,遐迩闻名,举世瞩目。

环青海湖地域的羌人岩画中就有虎的形象,这些历经几千年风雨剥蚀而残存下来的古画至少表明远古西王母时代对虎的关注。相传,秦历公时,西王母核心部落西临羌一位首领无弋爰剑从秦国西逃,秦兵追赶时,他躲入山洞,秦兵放火烧洞,只见洞口出现一只老虎,秦兵大惧,连忙退避三舍,无弋爰剑才安全无恙,慌忙逃出洞口,奔向湟水上游的地方。当时雄踞这里的诸多羌人见到无弋爰剑有虎护佑,焚而不死,以为是神人,遂推荐他为首领,自此以后,西临羌子孙世代为豪,雄踞湟水。这段传说,呼之欲出,扣人心弦。

在关系昆仑西王母的传说掌故中,还有“穆王相会”、“瑶池圣地”、“蟠桃宴会”、“巴丁拉木”、“洪水泼天”等思之不断,挥之不去。

(六)追寻羌人足迹。2009年笔者和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永福、李永清专程到川西北,追寻古代羌人迁徙的足迹,曾到过汶川、北川广大地区的县城、乡村,这里羌族居住的房屋、语言,信仰西王母不忘故乡的情感,义薄云天,尤让人无比感动。据史记载:西王母羌人部落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这次迁徙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着较详细的记载。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称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说,在距今4000年前大约与华夏族差不多同时期,我国古羌族业已形成,“羌文化应是与华夏文化同样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河湟羌人开始农耕过渡。秦始皇时,曾筑长城设防,西阻羌人。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特别是秦国的崛起,给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这种强势必然导致开疆拓土的国内冲突,从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戎,至西汉时期频繁的羌汉战争,迫使羌戎各部落或向黄河、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云、贵、川、藏及青南高原广大西南地区迁徙,并与土著相融合,形成后来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纳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一脉相承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说:“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纳西、拉祜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群。”据汉文史书记载,氐羌群游牧于青海高原,其中有部分逐渐往南迁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广大地区。让人一呼三叹的是,2000年12月29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铜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铜像特别引人注目,其造型端庄、柔美、慈惠,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如纵女人铜像、金枚、鸟类铜像中,这一尊女性铜像是唯一的,显得弥足珍贵,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应当说,三星堆文化遗址代表的是古蜀蚕丛时代,其国王当为男性。然而,以古蜀国如此发达的文明,却要供奉这样一尊女性铜像,可见其非同小可。多数学者认为青铜女像即是西王母像。西王母属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国显然是由氐羌人建立,应属西王母的后世子孙。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在一个男权社会里独独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据考证,古蜀国约建立在四千年前,而西王母古羌当在五千年前,史书上有古羌人曾南迁的资料,这证明古蜀国与西王母有渊源关系,而西王母当然属于他们的始祖物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尘埃落定。《普米族简史》还记载:“先民起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则直接说:“青海是他们的故乡。”至今云南羌族、白族、纳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习俗,最后叫到祖先原来的地方去,从青海迁移都叫“来啊来啊,到青海湖边去!”抒发了一片对故乡眷恋之情。据考证,“咸池”是一种乐曲名称,是属西王母音乐系统的,初传到荆楚之地,成为“洞庭之野”,使之开始“畏”,继而“惑”,终而“乐”。荆楚乐人改革并超越西王母之古韵,而不自得,调律常新。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西王母部落和部落联盟有关,一批批羌人走下昆仑山,来到东方,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气贯长虹。

(七)引领文学作品。西王母以西部羌人本土民族雄才大略之首领,派生出许多文学作品,融入昆仑文化和西王母文化之中,浩如烟海,艳光四射。据笔者广选博收先秦时期的《殷墟卜辞》、《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穆天子传》、《春秋左氏传》、《尚书大传》、《大戴礼记》、《归藏》、《诗经·陈风·月出》、《黄帝土军决》、“郊祭西王母”、“西王母献白玉管”、“西王母派使者战胜蚩尤”等;西汉时期有《甘泉赋》、《新书修正语》、《尔雅》、《汉武帝内传》、《太平经》等;魏晋南北朝时有《博物志》、《列仙传》、《太平御览》、《汉武故事》等;隋唐时期有《游仙诗》、《大赋》、《瑶池》、《西王母传》、《沙州志》等;两宋时期有《太平广志》、《玉清隐书》、《云笈七签》、《武林旧事》等;元明清时期有《瑶池王母蟠桃会》、《天仙配》、《天河配》、《西游记》、《摇钱树》、《都门杂咏》等。综上所著虽然卷帙浩繁,但其所文,历史侧影中的西王母是昆仑文化中的精灵、灵魂。她既是至善至美的楷模,又是至真至纯化身,其神名、神性、神为、神职为数千年而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与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详列屡陈并行不悖。

(八)借鉴专家论证。当代专家对昆仑西王母的研究力透纸背,辰伯的《西王母与戎》、黄明兰的《穆天子会见西王母》、顾实《穆天子西征年历》等在研究昆仑山与西王母图腾时,戴传贤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从人类文化,与生物演变“共生”规律的角度,探讨了青海远古文明的重要地位。指出:“青海是中国文明的策源地,滔滔河水,终于流成了泱泱大国。”他撰文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几乎都可以在青海溯源觅踪的”;“青海是中国文化的鼻祖,中国百姓的老家”;“从青海的山脉、水源清楚知道,中国文化发祥地不在别处,就在青海高原”;“青海是中国民族生活的源泉地,是各民族真正交换文明、交换血统的一个和平美丽的舞台”。

正是受此影响,昆仑和西王母的心目中便有了象征意义:上世纪40年代中期罗家伦先生考察青海,有感于昆仑和西王母,曾挥笔写下了题为“中华民族的故乡”的诗歌,其诗称:“青海青,黄河黄,还有那滔滔的扬子江,牛儿肥,马儿壮,昆仑山下好牧场、白云千里鸟飞翔,我们发源在青藏高原,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这首诗经音乐家王云阶谱曲后,在全国各地传唱开来,至今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力量。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一编明确提出“春秋时期的西方犬戎本部在青海西宁县。”史书中有“西王母智退犬戎国”的记载,说明它的邻国就是西王母。李文实先生在他的《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中说:青海湖在藏文中有一个异名流传,即“赤雪洁莫”,可译为“万帐王母”。万帐王母就是西王母。朱世奎先生在《祭祀西海神考略》中提出“西海神就是西王母,祭海就是祭祀西王母”。谢佐先生在《昆仑神话与西王母》一文中提出:西王母“瑶池”就是今天的青海湖。赵宗福先生在《论“虎齿豹尾”的西王母》一文中提出“青海湖地区就是西王母的故乡”。董绍宣先生的《周穆王、西王母相会处——青海湖》一文指出:西王母驻牧地就在青海湖东湟源等地。赵盛世先生等收集的《一些古籍和图书中记载的西王母》中也有“湟水谷地的湟源……是西王母经常活动、巡游的地方”。常征先生的《“山海经”管窥》一书中直说“昆仑山乃仅指今日月山”。陈虎先生在《昆仑神话与西王母考论》中有“自春秋战国以后,祭山岳崇拜的对象只剩下了东方的泰山和西方的昆仑山。”日本古田武在研究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地址时提出“就在西宁附近”。阿顿·华太多在《本土文化的扭曲与变形驳天峻二郎洞》中指出“西王母石室就在今湟源县宗家沟”。陈佐邦先生从湟源地名中考究,提出“哈拉”、“河拉”为蒙语,“康拉”为藏语,即“昆仑”之意。邵华泽先生题词的“昆仑西王母”石碑于2000年立于日月山昆仑和西王母研究水到渠成时,经笔者和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刘贵有、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袁建中牵线搭桥,2009年青海省副省长、著名诗人、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吉狄马加实地在宗家沟调研后,决定在此举行“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这一铿锵有力的拍板,得到湟源县委政府领导范兴良、蔡成勇、李国权的鼎力支持。人文之才,惠然肯来,深不为异,存乎一心。

诚然,在探索发现昆仑西王母中,不可否认,起重量级,深受重望的人物,这些人物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高级规划师钟林生,中国文化历史学家吕中璞,联合国FUN特聘专家、国务院多个项目咨询策划、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中心创意总监陈放等。他们潜心尽力,实地调研和文献考证,对笔者及我省专家对昆仑和西王母共识,取得了认同,自此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现实,不仅仅是存在,还有超越,不仅仅是过去,还有未来。

三、最终成果,取得丰硕

笔者在批阅历史典籍深入田野作业,彰明较著,于是昧日晨兴,伏案疾书,废寝忘食,整理成文,力学笃行,一蹴而就将发现与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1993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请赵宗福审定的《日月山风情》,2004年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湟源彩珍》这两本书中,就早对古昆仑山地望全方位透视,需然悟性,但都出彩,洋洋洒洒辑录一集,撰写了《美丽神奇·日月山》、《环湖雄峰·野牛山》、《天下奇观·倒淌河》、《高原明珠·青海湖》、《石异洞奇·宗家沟》、《顺羌河畔·药水泉》等,之后一鼓作气,殚精竭虑,此起彼伏,欲快从速,于2006年起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中国土族》、《群文天地》、《柴达木开发研究》、《雪莲》、《青海文化》、《金世界》、《青海日报》、《河湟》、《文坛瞭望》、《西宁经济开发》、《当代国学家传略辞典》等发表了《昆仑文化与西王母圣地新考》、《祭祀青海湖西王母》、《环青海湖是昆仑神话发祥地》、《中国西部说,环青海湖说、湟水流域说,看昆仑文化溯源》、《从地域、地名、地貌探索昆仑文化渊源》、《新编西王母民谣及其人文背景》、《日月山新谣》、《华光社火古羌风》、《羌人迁徙与诸多民族的融合》、《西王母石室有新说》、《西王母从人到神形象的新诠释》等文章,首次大胆地提出了环青海湖和湟水源头是古昆仑西王母发源地。在此基础上移樽就教于2007年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了由全省十多家报刊主编为顾问《发现古昆仑》,200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西王母大传》。这两本专著革故鼎新,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在于“昆仑文化,青海昆仑文化界定”,“昆仑文化是青海文化的龙头”,这在近年青海乃至全国系统研究昆仑文化崭露头角,深中肯絮,初露锋芒,经得起历史检验。除此之外,还与昆仑西王母有千丝万缕的由笔者编著的、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题词的《丹噶尔历史渊源》,由中共青海省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马顺涛题词《沧桑岁月的记忆》包括《丹城风韵》、《湟源史论》、《环湖寻踪》及将要出版的《丹噶尔历史补轶》等约300万字。也为探索发现昆仑西王母增色添彩,披沙炼金。

文化文化,有文能化,文要文明,化要影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时至今日,已有青海地方史研究专家陈希夷,《中国土族》杂志主编、省政协委员解生才,《群文天地》主编张永涛、《柴达木开发研究》执行主编巴明德等分别撰文,热情洋溢地称赞笔者潜心研究昆仑文化的执着精神和丰硕的成果。并对笔者首次发现古昆仑和西王母石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重头论文走进省人大和政协等两代会;有的收入《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论文集》。中国国学学会凭借笔者的《发现古昆仑》、《西王母大传》被授予“著名国学学者”,还推介“中国国学名家”册页,“文化艺术最高贡献奖”、“中华名人艺术形象大使”、“全球华人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中国国际学院授予“终身高级院士”等荣誉称号,2011年中国共产党华诞九十周年时授予“全省优秀离退休党员干部”称号。以此为胜,不胜嗟乎。

探索发现西王母,莫属笔者第一人。

(作者系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国学学者。)

猜你喜欢
西王母青海湖昆仑
《昆仑之境》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42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民族艺林(2021年4期)2021-12-06 01:08:59
跨越昆仑
那美丽的青海湖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11-26 09:34:07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7:10
《青海湖》
散文诗(2019年21期)2019-01-21 12:03:20
昆仑
女娲补天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