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初探

2012-04-29 22:11邱晓敏
群文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水族开发保护

摘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水族文化最集中表现的地方,文章通过分析水族文化60年来在三都的发展与变迁,从开发性保护、建立博物馆、依托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对三都水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希望借此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和谐并进的道路。

关键词:水族;开发;保护

一、 引言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水族在贵州是一个世居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其比例大约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水族文化最集中表现的地方,这里保持着水族传统的文化生活习惯。他们身着民族服饰,居民通用水语,水族有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但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且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有趣的是虽然他们通用水语,但是只有“水书先生”才懂得水书。水族也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

二、水族文化的时间性变迁

在建国以来的六十多年时间里,水族文化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了阶段性的趋势:

(一) 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恢复阶段

建国后初期,国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家施行了积极的民族宗教政策,如1954年开展了全国性民族调查、识别工作;1956年对全国性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调查研究;1958年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校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等等,这些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族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二)第二阶段:1967年—1977年抑制阶段

因为“文化大革命”,水族文化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被批为“牛鬼蛇神”。当时的“红卫兵”阻止水族人民过自己的端节、卯节,水书被看成是“四旧”,遭到严厉的批评;水书先生被批斗迫害,家中被抄没;被收缴上的水书大多被烧毁。因此,水族文化也转向了“地下”。许多家族冒着生命危险,由一些不太为外人所知的水书先生将家里的水书包裹起来,藏在岩洞或者稻田里(目前留下来的水书主要就是这部分)。

(三)第三阶段:1978年—1991年繁荣阶段

为了挽救文革中对于文化的严重破坏,1978年国家开始了水族文化调查工作;1980年3月,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史研究组”,将水书抢救保护工作列为重要内容;1986年在上级的支持下,三都县档案局对水书进行了小批量的征集;1987年,中国国家档案局拨专款给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馆,征集到《水书》100余册;1990年,“贵州省水家学会”在三都县成立,标志着水家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生。

(四)第四阶段:1992年—2002年危机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地区之间的商品活动和文化往来进一步频繁,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越来越多地对水族进行着影响与冲击,越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村寨、越是公路沿线的村寨,冲击力就越强。在一些较富裕的村寨,人们逐渐盖起了砖房而放弃了原有的木屋,水族男子逐渐不再穿民族服饰,只是在节日时才象征性的穿上。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水书以及水书先生不再象以前那样崇拜,甚至有人公开质疑水书先生的“灵”性,人们对学习水书几乎没有什么兴趣,觉得费时费力,认为当水书先生是一个苦差。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远远高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五)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抢救阶段

政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展开对于水族文化的抢救,民间也在政府引导下进行自发保护。2002年,《贵州省“水书”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3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由四大班子主要参加,县委书记李文智担任组长的水书抢救领导小组,水书抢救和保护列入了县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2005年2月,召开了由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水书译丛会”;2005年7月出台《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抢救保护办法》;2005年10月,出版《中国水书集成》影印本;2006年6月,由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制作文本的《水族水书》、《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召开了“中国三都?水书国际研讨会”;2007年4月,成立水书文化古迹申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领导小组,开展文本草案的编写工作。通过政府的努力,水书抢救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诸如,收集到水书7320卷,完成《水族医药》水族文字的编写、译注;建设了“中国水书展馆”以及“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所网站”;并完成了水书进课堂的《水书地方普及教材》的编写,让水书走进校园,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虽然政府采取了十分积极的保护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水族文化依然在走下坡路,政府的努力充其量也就是减缓了水族文化衰退的速度,这是很令人担忧的,对于水族文化的保护是迫在眉睫的。

三、水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一)开发性保护

1.传统开发方式——旅游开发

现在很多地区都在尝试通过走旅游开发这条路线,有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双赢,但同时也有失败的例子,过度的商业化操作模式反而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衰落。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寻找适合当地实际的开发模式进行操作。

一是依托节日特色月。水族的节日与众不同,它不以公历,农历推算,而是以自己的水历为标准。其重大节日有“瑞节”、“卯节”、“苏念喜节”、“敬霞节”等。

端节,相当于汉族的大年。依照水族历法,每年农历8月为岁尾,9月为岁首,所以每逢8月的第一个“亥日”,水族一些村寨开始过年,水族过年分7批,历时49天,是世界上过得最长的节日。全寨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端坡上观看赛马,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晚上人们用猪、牛、鱼、鸡、鸭等和窖陈多年的糯米酒招待客人,他们手拉手吃团团酒,通宵达旦,不醉不休。卯节,也称歌节,多为6月第一个卯日过,卯日这天身着民族盛装的青年男女急忙赶往卯坡,他们聚集在一个坡顶上,三五成群围着对歌,夜晚回到家吃罢晚饭,女的关在房内,男的则在房外,融壁对歌,通宵达旦等等。

鉴于三都农村居住、交通条件有限,这些水族的特色节日也可移到县城举办,把民族节日办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是发展水族人文特色 。水族至今还保存有一种古老的文字:水书。水书记载了人与神之间的交流,因此,水书的识别是极其神圣的行为,水族中只有极少数的拥有很高威望的“水书先生”才能对水书进行识别和解读。水书中记载着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因而对于研究水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具有重大价值。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水族歌曲按其内容可分为古歌、颂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礼仪歌、酒歌、情歌、婚嫁歌、丧葬歌等,男女老少均会唱。

水族的民间工艺作品中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马尾绣”。“马尾绣”原材料的制作非常考究,以白色马尾最佳,经过数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刺绣作品以花鸟鱼虫,龙凤为主,体现吉祥如意,平安和谐的意境,艺术价值颇高。

三是挖掘饮食特色。水族喜欢养鱼、吃鱼,水族的“鱼包韭菜”堪称一绝,是水族的传统佳肴;九阡酒是用月亮山上的巴岩香、地瓜香等100多种草药制成,以纯糯米作原料,用含多种微量元素的井水酿制,具有舒筋活血功能。当地有“不喝九阡酒,枉到三都走”之说。

2.特色创新的开发保护方式

一是以网络游戏传播民族文化。进入21世纪,世界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截止2011年底,中国的网民已达到5.13亿人次,这其中参与网络游戏的占63.2%,即3.24亿人次。在如今的网络游戏中,2D、3D游戏受到越来越多认得追捧。这类游戏普遍设置一个很大的背景环境,在该环境中闯关,在闯关过程中有诸如进入关卡时的密码识别、武器货物的买卖、利用地理条件的人员配置等环节,提高了游戏的档次,使游戏更加智能化,更加吸引人。可以利用网络游戏与当地水族文化结合,如利用相关传说,设立三都相关景点场景,在游戏中设置各种具有地区特色的标志。

二是以解读水书为亮点进行水族文化开发。水书是记载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解读人数的稀少,解读方式的多样,记载内容广泛。因此对于水书的解读就是一项及其繁杂而困难的工作。

(二)建立民族博物馆使保护和开发并重

贵州省就有许多体现民族风俗的博物馆,如黔东南州的“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凯里的“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黎平的中国首座侗族生态博物馆等都各具特色。因此在三都县可以兴建展现水族特色民俗的博物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一是增强社会关注力,积极吸纳各类财力资源。建立民族博物馆需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第一要靠自身的努力,第二靠国家的扶助,第三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乃至国际赞助多层次的投资机制。

二是民族博物馆建设要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采取生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具有教育导向作用的本乡本土的专题展览,比如三都水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

三是博物馆建设要紧紧围绕着“物”进行,使水族文物焕发光彩。以水族民俗文物为基础,通过文物展品,如各个时期国家、政府颁布的关于发展水族文化的相关文件、有特色的民间工艺作品“马尾绣”、水族宝典水书等等,以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向观众展示水族文化的精华和信息的过程。

四是利用水族文化优势,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加强与旅游、教育、科研、娱乐、商业等机构的联合协作,使之成为旅游资源、教育资源、娱乐资源、商业资源,会对民族博物馆的经济起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依托教育进行保护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各民族文化能一直延续至今,教育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具体到水族,建议采取以下教育策略,构建水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教育机制。

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水族文化的教育,如学习水族文字,学习水族传统文化等。

进行水汉双语教学,语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格外重视对于水语的传承。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会说水语的青少年已很少,所以学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水汉双语教学,使本民族语言顺利传承。

大力开展水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在水族地区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浓厚的水族文化色彩。建立水族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依托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拓展水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次研究,提升水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准,同时要建立一批水族文化教育实验学校,探索文化传承的科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史本林,赵文亮.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理念[J].旅游资源,2006(5).

[2]冯英.中国水族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1).

[3]陈玉美.水族地区旅游开发初探[J].工作论坛,2006(3).

[4]岑家梧.水书与水家来源[A].三都县民族文史研究组,1985.

(作者简介:邱晓敏(1979.1-),女,江西兴国县人,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管理。)

猜你喜欢
水族开发保护
水族敬酒歌
上帝的水族馆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水族动物